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显然是有差别的,但楼主的一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楼主明显只从表明上去看到了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某些差异。按照列宁的说,在西方经济学家特别是庸俗经济学家看到了人与物的关系的时候,马克思却从其背后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可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一贯以来的西方经济主流经济学最根本的差别。
西方经济学并不是不关心人,并不是以人为中心,事实上,最资本主义社会所进行的最初探讨的重商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正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潮,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个人的利益被置于重要的位置,自斯密以来的古典经济学把财富作为研究对象,斯密研究的财富的性质和增长的原因,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政策,认为这样一种政策最终损害了消费者的福利,萨伊明确的把经济学定位于财富的生产、分配、消费,在边际学派以前的经济学,除了西斯门第和马尔萨斯等少数学者外,大部分西方经济学者把财富的生产置于经济学的研究的首要位置,这不代表他们忽略了生产最终是为了增加消费所带来的福利,只是他们把消费看作是从属于决定于生产的一个环节,萨伊定律非常典型的代表了古典经济学的这一看法。边际学派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看作是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怎样满足主观效应最大化,在马歇尔那里,经济学被看作是研究日常生活中对人类行为影响最为深刻和广泛的那些动机,马歇尔把它看作是趋利避害。自边际学派以来,西方经济学逐渐把其研究重点归结为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整个微观经济学所论证的结论市场机制的最优配置资源作用是建立在个人主观效应价值论的基础上,无论如何,西方经济学也没有脱离对个人福利的研究,相反对个人福利的研究恰恰是西方经济学的归宿。
以上我想说明的是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歧点不在于是否对个人福利的关注,真正的区别在于,马克思经济学联系特定的生产关系来研究资源配置从而导致的个人福利改变,而西方经济学把私有制看作是天然永恒的,从而没有区分不同所有制条件下资源配置不同机制和性质。马克思深刻的认识到了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同时包含着两层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学中对前者的研究体现在对劳动过程必需具有几个简单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即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在不同用途间的进行合理配置,马克思认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人与人之间关系而进行抽象的研究。事实上,在奴隶制生产方式中, 资源配置表现为“会说话的工具”和“不会说话的工具”在不同用途间的配置, 目的是满足奴隶主的直接需要。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源配置表现为雇佣劳动和资本在不同用途间的配置。支配这种资源配置的, 不是直接满足社会需要, 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 雇佣劳动从属于资本,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决定资本的分配, 资本的分配再决定雇佣劳动的分配。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以上的不同所导致的结果是,马克思认为,个人福利的变化状况随着所有制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马克思最终把公有制看作是实现社会最大福利的制度。而西方经济学则把私有制看作是天然的,并且被证明为最有效率的,市场机制是决定个人福利变化的最佳的、永恒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