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7月2日文章】题:中国消费的两张面孔(作者该报编委吉田忠则)
在出口低迷导致经济持续减速的中国,人们期待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牵引力量。5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8%,比去年5月的增幅减少了3.1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一年多,那么消费到底是因此受到了遏制还是仍保持坚挺之势?仅考察显示中国整体消费动向的数据,我们无法把握实际情况。
伊藤洋华堂公司中国区总代表三枝富博惊呼:“消费者的心理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伊藤洋华堂在成都的零售额3至5月的同比增幅仅为一位数。
在此之前,10%以上的增长是理所当然的。其背景在于,消费者需求旺盛,遇到想要的商品根本不在乎价格高低。相比之下,最近消费者“变得对价格敏感,购买时趋于理性”。
但也有人对中国的消费动向持完全不同的观点。资生堂中国公司一位负责人强调:“化妆品市场完全没有减速迹象。”据称,资生堂产品在中国的销售额目前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这与大城市女性的时尚意识增强有关,但原因不止于此。负责销售资生堂产品的化妆品专卖店去年底达5900家,最近一年内增加了700家分店。各地良好的销路保证了销售额的增长。
中国的消费今后也可能呈现这两大特征。进入中国市场的企业会根据所关注的不同特征调整战略。
一是地区的扩大。中国的城镇化率去年刚达五成。城市建设今后还将推进。地方出现新城市必然导致消费市场扩大。开拓销路是关键。
另一方面,北京、上海和成都等大城市的消费市场趋于成熟。“即使将日本顶级的商品带来也无法胜出”(三枝富博语)。企业有必要重新制定应对中国成熟市场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