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10元我與許多人討論過。我的看法是,如果所有的選擇都必須花10元,則10元不影響選擇。就算要花100元都不影響,因為這10元無法另作他用,不論怎麼選都要花掉。
沒選擇,就沒成本。這10元不算成本。
但是,如果存在其他選擇,可以另作他用,這10元就是成本。它不是會計成本。它的意思是,你放棄了這10元花在其他地方的收入。
10元算不算成本,用不著在定義上區分,而要留意選擇項目的多少,如果每一選項都必須付出同樣的代價,這代價怎麼改變都不會影響選擇,不是成本。
麻煩的地方是如同不同選項付出的代價不同,要如何計算。我的看法是付出的最大代價與其他較小的代價的差要當作成本看,因為選擇才出現這差,不是怎麼選都有的。例如支付30元,支付40元,支付50元的三個選擇,其中30元必須付出,不算成本,要考慮的是20元,10元如何算入成本中。按定義,可以將其視為收入的增加,沒花光的錢當成收入。但在算成本時再加也沒問題。
在真實世界上永遠存在其他選擇,所以30,40,50要當作成本完整地算上。
如果算法是對的,不論怎麼算,兩個選擇的成本之差總會一樣。我有一個例子說明。重要的是每種算法不可混在一起同時用。如果嚴各按照定義來算,可選的算法有限。
例一
上學或打工,兩者只能選一個。上學學費100元,其他費用100元,收入300元。打工不用付學費,其他費用80元,收入200元。
第一種算法:
怎樣選都有的負收入不算成本。
收入 成本
上學 300-120=180 200
打工 200-0=200 180
第二種算法:
將所有正負收入都算入。
收入 成本
上學 300-200=100 120
打工 200-80=120 100
第三種算法:
怎樣選都有的正負收入都不算成本。
收入 成本
上學 100-120=-20 0
打工 0-0=0 -20
第四種算法:
怎樣選都有的正收入不算成本
收入 成本
上學 100-200= -100 -80
打工 0-80= -80 -100
第五種算法:
將負收入在算成本時才加上去。
正收入 成本
上學 300 200+200=400
打工 200 300+80=380
第六種算法:
將負收入在算成本時才加上去,但怎樣選都有的負收入不算。
正收入 成本
上學 300 200+120=320
打工 200 300+0=300
第七種算法:
將負收入在算成本時才加上去,怎樣都有的正收入不算。
正收入 成本
上學 100 0+200=200
打工 0 100+80=180
第八種算法:
將負收入在算成本時才加上去,怎樣都有的正負收入都不算。
正收入 成本
上學 100 0+120=120
打工 0 100+0=100
例二
選甲損失10元,選乙損失20元。
第一種算法:怎樣都有的負收入不算成本。
收入 成本
甲 0 -10
乙 -10 0
第二種算法:怎樣都有的正收入不算成本。
收入 成本
甲 -10 -20
乙 -20 -10
第三種算法:怎樣都有的正負收入不算成本。
收入 成本
甲 0 -10
乙 -10 0
第四種算法:正負收入都算。
收入 成本
甲 -10 -20
乙 -20 -10
第五種算法:將負收入在算成本時才加上去。
收入 成本
甲 0 0+10=10
乙 0 0+20=20
第六種算法:將負收入在算成本時才加上去,怎樣都有的負收入不算。
收入 成本
甲 0 0+0=0
乙 0 0+10=10
第七種算法:將負收入在算成本時才加上去,怎樣都有的正收入不算。
收入 成本
甲 0 0+10=10
乙 0 0+20=20
第八種算法:將負收入在算成本時才加上去,怎樣都有的正負收入都不算。
收入 成本
甲 0 0+0=0
乙 0 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