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货币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与理论体系概述
孙开镛在《《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马克思货币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货币政策理论研究(孙开镛,1984年)和王儒化在《《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对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的发展阶段货币资本积累与在生产关系的探讨均具有一定的意义(王儒化,1991年)。赵学增在《《资本论》中的财经理论》一书中,突出强调了货币流通的四个特点和货币流通规律的五个内容(赵学增,1994年)。邱兆祥则撰写了《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银行理论》一书,该书系国内较早一本全面系统探讨马克思货币理论问题的专著(邱兆祥,1993年)。赵准在《探究货币:马克思货币理论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有货币流通量的确定、货币的生产性、信用条件下的货币流通有什么新的特点、货币资本积累与现实资本积累有什么关系、货币通过什么机制影响投资、就业与产出、货币与经济危机是什么关系以及货币的历史定位等内容(赵准,2000年)。宓文湛在《马克思的实践视角的确立和货币理论的创新——马克思研究货币问题的方法及其当代意义》(宓文湛,2004年)中提出, 马克思的实践视角和货币理论对理论和现实具有双重意义。陈信在《《资本论》学习与研究》着重研究了学术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和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现实意义(陈信,2004年)。杨文进在《论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学》则提出马克思宏观货币理论思想并提炼出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最为详尽特征(杨文进,2004年)。王云中则在《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资源配置视角拓展研究》一文中对货币对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货币供给的特性问题,货币对产出、就业和物价等经济运行的影响问题,对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做出拓展研究和创新研究(王云中,2004年)。徐生则在《马克思货币供给内生性思想探析》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中蕴涵了丰富的货币供给内生性思想,马克思所提出的一般等价物演变过程和货币流通量规律实际上都隐含了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质的逻辑判断(徐生,2006年)。 国内在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研究,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依旧存在着未能将其体系化和范式化的缺憾以及存在对马克思货币市场和货币模型研究的空白点。 完整系统的马克思货币理论体系主要应包括:第一,商品交换、货币的起源与本质。货币是在商品内在交换矛盾向外在矛盾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商品内在矛盾性决定交换的必然性,它是个人和社会因素的统一,货币也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第二,货币类型。这其中包括金属、计量、信用和世界货币。第三,货币职能。它有价值尺度、购买、流通、支付和储藏手段等。第四,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都是整体性范畴,也是市场经济的整体性范畴。商品、价值和货币理论密不可分,货币形态是商品价值形态最成熟的形态。第五,流通货币量、流通规律与货币市场。第六,货币构成,共有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货币两种。其中,货币本身是中性的,资本却是非中性的。第七,货币资本概述。这其中包括了货币资本的定义、特征、循环公式、相生产资本的转换、潜在货币资本和后备货币资本以及表现形式。第八,货币公式,PO/V=M。第九,货币需求和供给与货币供求均衡论。马克思的货币需求有交易、储存和投资投机需求等;货币供给有银行金属准备、投入流通的新的金产品、职能资本循环中分离出来的闲置资本、固定资产补偿中暂时闲置的货币和社会消费基金使用中暂时闲置的货币。马克思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中也蕴涵着丰富的货币供给内生思想,这些思想隐含在“一般等价物”的演化、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以及中央银行对信用货币的不可控性问题的分析之中,而马克思所提出的货币流通量规律,是其货币供给内生思想最为集中的理论表现形式。马克思利用劳动价值学说剖析了资本独立化为生息资本之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他将信用货币的创造放在资本再生产过程中来研究,深刻揭示出信用货币的本质及其在生产中的作用。马克思的研究表明,货币并不是中央银行创造的,货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和流通过程对货币的需求。这种观点,客观上成为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第十,马克思货币运动模型,也就是马克思货币积累思想。第十一,马克思货币政策理论。这其中涵盖了货币流通和纸币流通规律,货币与资本总量宏观调控思想,货币生产工具条件论,币值稳定是信用基础,央行是信用基础等。第十二,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地位。马克思货币思想在古典时期是主流中的非主流,但是,它作为第一个详尽无遗的货币理论,却构成了现代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一部分。
马克思资本一般理论的具体化:现代金融方式研究
马克思接受了古典学派既从一般生产过程、又从社会生产过程来建立一般资本的思路,并进一步澄清了古典学派在资本的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上的混乱认识,深刻分析了资本本质及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资本构成体系,使一般资本理论了完善、系统、科学。马克思也对资本一般范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具体体现在:首先资本一般是一个现实的范畴,而非一个高度抽象的范畴。这是因为,考察一国的与总雇佣劳动相区别的总资本,就是在考察资本一般;其次,在货币资本市场上资本是以它的总体出现的;…或者说包含着现代社会的内在结构,或者说在资本的各种关系的总体的资本。第三,马克思确认,资本一般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总的社会资本,其作为资本的基本形式是在银行积累或者通过银行进行分配并形成像李嘉图所说的那样令人惊异的按生产需要进行分配的资本;第四,资本一般的含义是同价值、货币等范畴相区别的关系来考察的资本,它既不是资本的某一特殊形式,也不是与其他单个资本相区别的某一单个资本,也是是资本的内在矛盾得以进一步展开的萌芽形式。第五,与之相对应的是众多资本。而后者是资本内在规定性获得外部独立的实现形式,展示出个别资本自身的复杂的、全部的规定性并且是与资本的竞争和聚集相联系的资本形式。第六,所谓具体化就是必须在同商品相对立的 货币所具有的抽象形式规定和隐蔽着资本、收入等等这样一些更具体的关系的货币规定性之间有一个明确的立场; 第七、资本一般概念中还包含着现代资本不断的价值丧失过程,根本原因在于对活劳动占有的减少。第八、现代金融关系高度体现着一个国际和社会的复杂结构,在国家利益之下还代表着金融利益集团的利益。仅仅20年前,全世界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总额几乎为零,到2006年,这个市场的总规模已经达到37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的GDP总和的8倍多。其增长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远超任何正常人的想象力。下表就显示了这样一个倒立的金字塔。
单位(万亿美元) 2005 2006,
基础产品(股票\外汇\债券)成交额 249.7 295.2,
与当年GDP比率 5.6 6.1, 场外衍生产品成交额 713.7 870.3, 与当年GDP比率 16.1 18.1,
场内衍生产品成交额 1413.2 1816.5, 与当年GDP比率 31.8 37.7,
衍生产品成交总额 2126.9 2686.8, 与当年GDP比率 47.9 55.8,
与基础产品比率 8.5 9.1,
所以,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家为获取高额利润和收入而规避美国ZF的税收政策和管制政策的结果。
结论
1.其他条件不变,唯一的主要因子是价格波动。
2.这里的价格波动包括商品、货物资本和金融资产等。
3.价格变动会引发个体的资本收益、收入、投资和对未来预期的变化。,也即水涨船高。
4.价格总水平随之变化。
5.生产热病出现、通胀如影相随。
6.生产冷病、通货紧缩如影相随。
7.N次轮回。
8.马克思:取消价格波动的唯一解是取消价格,而取消价格就意味着取消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