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891 3
2012-07-05
  5月16日,我到东京参加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举办的一个国际金融研讨会,原计划主要讨论亚洲货币金融合作和日本银行海外扩张,话题却很快转向欧债危机及其救助方案。小组讨论期间,主持人高声问台下听众:有多少人相信今天的救助措施和监管改革会防止未来金融危机发生?台下百多位银行家和经济学者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主持人又问:有多少人相信未来人类会面临更加频繁和更加严重的金融危机?举手者超过90%!

       到欧美各国开会,主持人经常玩儿现场提问游戏。上述问题听过多次,答案意料之中。然而东京再听一次,感受颇为不同。

       可不是吗?日本自1990年代初期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至今20年没有缓过劲儿来,所谓“失去的20年”、“日本经济病”、“日本经济大衰退”成为经济学者经常辩论的话题,也是决策者颇感头痛的大难题。为医治“日本经济病”、为协助日本摆脱经济衰退,所有招数都用上了:结构改革、量化宽松、财政刺激、汇率贬值、国际扩张……日本却再也无法再造1950-70年代高速增长之辉煌。

       放眼全球,积极帮助日本出谋划策的顶级经济学者大有人在,包括格林斯潘、伯南克、克鲁格曼、麦金龙……伯南克大胆建议日本人开动印钞机大撒钞票而赢得“直升机伯南克”的外号。克鲁格曼则老调重弹,反复抱怨日本货币政策不够宽松。日本佬是“零利率货币政策”始作俑者,央行利率10多年来一直维持零水平,还要怎样宽松呢?经济学之贫困,于斯为甚也!

       从日本近20年的痛苦经验和教训,我们所得到的结论非常悲观。人类面对金融危机和大萧条,几乎毫无办法。那些看起来精妙无比、宏大无比、深奥无比的各种刺激办法,实际上似乎毫无作用,或者是负面作用超过正面效果。

       看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已经肆虐两年的欧债危机吧。办法也都想到了,用尽了,却仍然无法实现全球经济稳健复苏。众所周知,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人类所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规模绝对史无前例,货币供应量扩张之猛,令人叹为观止。具体数据不再说了。然而,为什么我们还是看不到经济强劲复苏的影子呢?为什么我们反而担心未来金融危机只会更频繁、更严重呢?

       这就要回到最基本问题:人类经济体系为什么会有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机制究竟是什么?从哲学层面说,也许一句话就够了。中国哲学智慧里面,类似警句多的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周而复始、天道循环、一阴一阳……事务从来不是直线前进,总是循环往复,存在不可抗拒的周期律。这些思想极为重要,不可轻视。

       然则,号称“科学”的现代经济学又如何解释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呢?个人浅见,经济学解释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主要有五派理论。

       第一派理论是凯恩斯—明斯基的“不确定性--预期—投资周期理论”。凯恩斯《通论》历来号称难读,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大家说它难读。其实,凯恩斯《通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解释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撰写《通论》时,凯恩斯心中萦绕的主要问题就是1930年代的大萧条。《通论》22章起首第一句话就说:“前面各章里,我们已经声称弄清楚了就业总量的决定因素。如果我的理论正确,我就必须能够解释经济周期。”可见,凯恩斯将能否解释经济周期当做检验他理论正确与否的试金石。凯恩斯理论由四大支柱构成:投资函数、消费函数、利率理论和资本边际效率理论。仔细分析下来,发现上述每一个“函数”或变量皆是主观变量,皆取决于人们的信心、预期、心理、感觉、牛群效应、群体跟风、关键事件、乐观还是悲观、兴奋还是郁闷……《通论》最核心、最关键的理念只有两个:资本边际效率和主观预期,资本边际效率反过来又取决于主观预期。

       后来明斯基直接将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概括为“不确定性—预期—投资周期理论”。既然经济周期主要或完全取决于人们的主观预期和信心,我们能否找到抹平经济周期的办法,实在很难说。“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古代圣哲说的真是透彻。

       第二派理论是弗里德曼和卢卡斯领衔的一派学者所主张的“货币波动理论或货币供应量理论”。依照弗里德曼和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说,经济体系是不会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因为市场总是自动迈向均衡,怎么会有经济周期呢?然而现实生活确实有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他们又如何解释呢?他们的解释是:之所以有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就是因为货币供应量突然变动。以前是因为突然发现黄金或贵金属,后来是中央银行行长们发神经瞎搞一气。大体上,奥国学派也是这么看。按照他们的想法,只要维持货币供应量稳定不变(譬如弗里德曼著名的4%增长法则),或者干脆取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譬如哈耶克著名人人自发货币主张),那就天下大吉,不会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了。理性预期学派和有效市场假说误人不浅,现在大体只有书斋学者当做智力游戏来玩儿了,实战派的市场人士(譬如索罗斯们)是从来不相信什么理性预期和有效市场的。

       第三派理论是费雪的债务—通缩理论和Richard C. Koo 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和“经济阴阳周期学说”。费雪“债务通缩理论”强调过度负债、资产泡沫和泡沫破灭之后的债务--通缩过程,极具启发性。但是,费雪却没能解释经济体系何以会“发神经”似的经常出现过度借债和资产泡沫。当然,作为顶级货币理论家,他指出了货币扩张和信用膨胀是造成过度负债和资产泡沫的主要原因。

       华裔经济学者Richard Koo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极有新意,伯南克亦有类似思想,譬如伯南克等人长期研究的“金融加速器机制”,主要是基于资产负债表调整机制。Koo的“经济阴阳周期学说”之灵感直接来自中国哲学思想原典《易经》。

       Koo的资产负债表衰退和经济阴阳周期理论,起点都是人类的“过度自信、过度乐观、过度兴奋、过度投资导致过度借债和过度泡沫”。人类为什么会出现“过度自信、过度乐观、过度投资、过度借债、过度泡沫”呢?说到最后,还是归结到人类的心理、预期和主观愿望。我们还是找不到一个消灭或抹平经济周期的办法。

       第四派理论是所谓“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经济周期之根源是人类技术创新。该理论源远流长,康德拉季耶夫和熊彼特大师级人物都深入研究过。当代有名的真实经济周期倡导者是诺贝尔奖得主普雷斯科特等人。但是,客观而言,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很难解释为什么人类会如此频繁地出现资产价格泡沫兴起和破灭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很难解释为什么随着经济体系日益全球化和日益复杂,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就愈加频繁。

       笔者自己尝试提出过一个新的宏观经济理论,以解释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算是第五派吧。我的理论基于从逻辑上严格区分对虚拟经济和真实经济活动,严格区分货币和信用,以及对人类财富理念演变历史的精心探求。

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7-5 20:04:05
马克思货币理论研究文献综述与理论体系概述
孙开镛在《《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对马克思货币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货币政策理论研究(孙开镛,1984年)和王儒化在《《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对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的发展阶段货币资本积累与在生产关系的探讨均具有一定的意义(王儒化,1991年)。赵学增在《《资本论》中的财经理论》一书中,突出强调了货币流通的四个特点和货币流通规律的五个内容(赵学增,1994年)。邱兆祥则撰写了《马克思的货币、信用和银行理论》一书,该书系国内较早一本全面系统探讨马克思货币理论问题的专著(邱兆祥,1993年)。赵准在《探究货币:马克思货币理论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有货币流通量的确定、货币的生产性、信用条件下的货币流通有什么新的特点、货币资本积累与现实资本积累有什么关系、货币通过什么机制影响投资、就业与产出、货币与经济危机是什么关系以及货币的历史定位等内容(赵准,2000年)。宓文湛在《马克思的实践视角的确立和货币理论的创新——马克思研究货币问题的方法及其当代意义》(宓文湛,2004年)中提出, 马克思的实践视角和货币理论对理论和现实具有双重意义。陈信在《《资本论》学习与研究》着重研究了学术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和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现实意义(陈信,2004年)。杨文进在《论马克思的宏观经济学》则提出马克思宏观货币理论思想并提炼出马克思货币理论的最为详尽特征(杨文进,2004年)。王云中则在《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资源配置视角拓展研究》一文中对货币对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货币供给的特性问题,货币对产出、就业和物价等经济运行的影响问题,对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做出拓展研究和创新研究(王云中,2004年)。徐生则在《马克思货币供给内生性思想探析》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中蕴涵了丰富的货币供给内生性思想,马克思所提出的一般等价物演变过程和货币流通量规律实际上都隐含了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质的逻辑判断(徐生,2006年)。 国内在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研究,无论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依旧存在着未能将其体系化和范式化的缺憾以及存在对马克思货币市场和货币模型研究的空白点。 完整系统的马克思货币理论体系主要应包括:第一,商品交换、货币的起源与本质。货币是在商品内在交换矛盾向外在矛盾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商品内在矛盾性决定交换的必然性,它是个人和社会因素的统一,货币也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第二,货币类型。这其中包括金属、计量、信用和世界货币。第三,货币职能。它有价值尺度、购买、流通、支付和储藏手段等。第四,货币理论与价值理论。都是整体性范畴,也是市场经济的整体性范畴。商品、价值和货币理论密不可分,货币形态是商品价值形态最成熟的形态。第五,流通货币量、流通规律与货币市场。第六,货币构成,共有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货币两种。其中,货币本身是中性的,资本却是非中性的。第七,货币资本概述。这其中包括了货币资本的定义、特征、循环公式、相生产资本的转换、潜在货币资本和后备货币资本以及表现形式。第八,货币公式,PO/V=M。第九,货币需求和供给与货币供求均衡论。马克思的货币需求有交易、储存和投资投机需求等;货币供给有银行金属准备、投入流通的新的金产品、职能资本循环中分离出来的闲置资本、固定资产补偿中暂时闲置的货币和社会消费基金使用中暂时闲置的货币。马克思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中也蕴涵着丰富的货币供给内生思想,这些思想隐含在“一般等价物”的演化、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以及中央银行对信用货币的不可控性问题的分析之中,而马克思所提出的货币流通量规律,是其货币供给内生思想最为集中的理论表现形式。马克思利用劳动价值学说剖析了资本独立化为生息资本之后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他将信用货币的创造放在资本再生产过程中来研究,深刻揭示出信用货币的本质及其在生产中的作用。马克思的研究表明,货币并不是中央银行创造的,货币的数量取决于生产和流通过程对货币的需求。这种观点,客观上成为内生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础。第十,马克思货币运动模型,也就是马克思货币积累思想。第十一,马克思货币政策理论。这其中涵盖了货币流通和纸币流通规律,货币与资本总量宏观调控思想,货币生产工具条件论,币值稳定是信用基础,央行是信用基础等。第十二,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地位。马克思货币思想在古典时期是主流中的非主流,但是,它作为第一个详尽无遗的货币理论,却构成了现代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一部分。
马克思资本一般理论的具体化:现代金融方式研究

马克思接受了古典学派既从一般生产过程、又从社会生产过程来建立一般资本的思路,并进一步澄清了古典学派在资本的物质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上的混乱认识,深刻分析了资本本质及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资本构成体系,使一般资本理论了完善、系统、科学。马克思也对资本一般范畴进行了改造和发展,具体体现在:首先资本一般是一个现实的范畴,而非一个高度抽象的范畴。这是因为,考察一国的与总雇佣劳动相区别的总资本,就是在考察资本一般;其次,在货币资本市场上资本是以它的总体出现的;…或者说包含着现代社会的内在结构,或者说在资本的各种关系的总体的资本。第三,马克思确认,资本一般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总的社会资本,其作为资本的基本形式是在银行积累或者通过银行进行分配并形成像李嘉图所说的那样令人惊异的按生产需要进行分配的资本;第四,资本一般的含义是同价值、货币等范畴相区别的关系来考察的资本,它既不是资本的某一特殊形式,也不是与其他单个资本相区别的某一单个资本,也是是资本的内在矛盾得以进一步展开的萌芽形式。第五,与之相对应的是众多资本。而后者是资本内在规定性获得外部独立的实现形式,展示出个别资本自身的复杂的、全部的规定性并且是与资本的竞争和聚集相联系的资本形式。第六,所谓具体化就是必须在同商品相对立的 货币所具有的抽象形式规定和隐蔽着资本、收入等等这样一些更具体的关系的货币规定性之间有一个明确的立场; 第七、资本一般概念中还包含着现代资本不断的价值丧失过程,根本原因在于对活劳动占有的减少。第八、现代金融关系高度体现着一个国际和社会的复杂结构,在国家利益之下还代表着金融利益集团的利益。仅仅20年前,全世界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总额几乎为零,到2006年,这个市场的总规模已经达到37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的GDP总和的8倍多。其增长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远超任何正常人的想象力。下表就显示了这样一个倒立的金字塔。
单位(万亿美元) 2005 2006,  
基础产品(股票\外汇\债券)成交额 249.7 295.2,  
与当年GDP比率 5.6 6.1,  场外衍生产品成交额 713.7 870.3,  与当年GDP比率 16.1 18.1,  
场内衍生产品成交额 1413.2 1816.5,  与当年GDP比率 31.8 37.7,  
衍生产品成交总额 2126.9 2686.8,  与当年GDP比率 47.9 55.8,  
与基础产品比率 8.5 9.1,
所以,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家为获取高额利润和收入而规避美国ZF的税收政策和管制政策的结果。
结论
1.其他条件不变,唯一的主要因子是价格波动。
2.这里的价格波动包括商品、货物资本和金融资产等。
3.价格变动会引发个体的资本收益、收入、投资和对未来预期的变化。,也即水涨船高。
4.价格总水平随之变化。
5.生产热病出现、通胀如影相随。
6.生产冷病、通货紧缩如影相随。
7.N次轮回。
8.马克思:取消价格波动的唯一解是取消价格,而取消价格就意味着取消市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6 12:18:40
其中有诸多的抽象,此处不一一赘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6 12:42:43
呵呵,说来说去你还是要消灭市场。正如你为了消灭了感冒而消灭人类一样。

人类的生存本身就是风险,太阳系能量的耗尽、宇宙的翕张,人类是如此的脆弱。人类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认识这些来自宇宙的风险。

而市场和金融是激励创新的最好温床。即使金融会带来动荡,人类也别无选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