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2-7-8 18:03:19
吴本龙 发表于 2012-7-8 06:10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的 ...
我被你和冷眼老克绕腾了,他说成本是企业的平均成本,结果按他的思路,生产价格就成了平均价格。

我的名字名副其实,不过我发现你连冒充都配不上。你是真不懂经济学。

既然第三卷和第一卷有分歧,你凭什么说第三卷就是正确而第一卷就是错误。
你看不出生产价格的荒诞吗?你凭什么说围绕生产价格波动是正确的


成本是个别企业的,如果价格围绕个别企业的成本+平均利润波动,那与社会平均的生产率有毛关系?那何处体现价值?
不同企业之间的比较也完全无法体现,这是价值论的正确解读?

总价格=总价值更是无稽之谈。承认这个,等于承认个别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无关。那还是价值理论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8 18:18:25
冒充懂经济学 发表于 2012-7-8 17:47
又一个装明白的。唉,怪不得我瞧不起成天摆弄资本论的人。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狼心狗肺,教你还教出仇了。你不是说生产价格是平均(市场)价格吗?这回怎么知道是成本价格+平均利润了?对劳动价值论一知半解,还要总结劳动价值论的全部含义。谁又能瞧得起你呢?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from^^uid=49665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8 18:39:01
劳动价值论的出路是转为劳动增值论. 在几个生产要素之中, 劳动不是价值形成的唯一要素, 但一定是使价值增值的唯一要素.  劳动对象可能已经有价值,但没有劳动这个价值不会增值;反过来, 没有这个劳动对象, 劳动可以通过其它劳动对象获得价值增值. 所以劳动是唯一的使价值增加的要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8 18:47:3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8 18:53:29
吴本龙 发表于 2012-7-8 18:18
狼心狗肺,教你还教出仇了。你不是说生产价格是平均(市场)价格吗?这回怎么知道是成本价格+平均利润了? ...
哈哈,你看看冷眼老克的帖子,你两人一起用生产价格和我辩论,你们两个把我绕迷糊了。

生产价格是平均价格,是他的观点。我以为是你的。他说成本是平均成本。

不了解资本论一点都不丢人,我那点小错误正好衬托出你的大错误。

价格=生产成本+利润,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由上面两个公式扯淡价格围绕生产价格,如果你不觉得荒诞,说明中学数学没学好。好好研究下平均数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8 23:00:29
如果价值是马克思定义的价值,则劳动肯定不创造价值。

显然从阁下铁中看,阁下将价值当作财富理解了。劳动是肯定创造财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9 08:12:27
什么是价值?不能只用货币来衡量。比如,采集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人的生存需求,那么采集就是有价值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9 09:47:03
劳动没有价值,就别劳动,就等着天上掉馅饼。。。。。
吃饭没有价值,就不吃饭,就等着死吧。。。。。。

——这是啥逻辑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9 12:31:00
冷眼老克 发表于 2012-7-8 00:21
xiaxt仁兄,久违了。

所赐教正,非常准确。
老克兄,你好。

看了你的回复,感觉你的学术功底深厚,佩服。

其实,我举的这个例子——“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中国经济学界学术研究中的一个命题,人们通常称之为“马克思悖论”;它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社会生产力范畴,也涵盖生产关系范畴,既深入到理论经济学的基础研究,也牵涉到实用经济学的应用领域。

如你所述:“价值的劳动时间表示和价值的货币表示”,也是一种理论阐释。

问题的症结在于:“价值的劳动时间表示”,即人们至今无法用“劳动时间”直接地“表示”商品价值;人们总是要通过“货币形式”即“交换价值形态”间接地“表示”商品价值。

或则说,“价值的劳动时间表示”仅是一种“假设”,而“价值的货币表示”则是一种“客观实在”。换句话说,某一商品的“价值的劳动时间表示”,取决于该商品的“价值的决定”,而该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示”则取决于与该商品的价值决定相对应的那个“货币的价值决定”。否则就无法进一步确定这二者(商品的价值与货币的价值)之间的数量上的比例关系。

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的余斌指出,程恩富、汪丁丁等学者之所以质疑“马克思的悖论”,关键就在于程恩富、汪丁丁等学者,将使用价值与价值混为一谈了,错误地认为,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即使用价值数量的增长,价值的增长也必然随之同比例的增长。

这就涉及到亚当·斯密的著名论点:“所谓商品价值,具有二个含义,其一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其二是指商品的交换价值即购买力”。

亚当·斯密的观点很明确,商品价值的二种职能或属性源于商品本身,不在商品世界之外。或说,商品价值源于商品本身,不在商品世界之外即不是外部的东西强加于商品之中的。

显然,斯密所指的这个“价值”,就是“交换价值”。而马克思却将斯密的这个“交换价值”理解为“价值”。就使得亚当·斯密原意被“修改”了。斯密原意认为,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财富的增长即使用价值的增长,是与其交换价值的增长,这二者之间在数量上是呈同一方向变化的,但不一定非要同一比例变化。而马克思根据他本人的观点,解释为: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财富的增长即使用价值的增长,是与其交换价值的增长,这二者之间在数量上是呈不同方向变化的即呈反比例的变化。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观察到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社会总产品及劳务的增长),与社会价格总水平的增长是呈同一方向的增长趋势。按照马克思的“社会总价值等于社会总价格”的原理。那么,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社会总产品及劳务的增长,与社会价格总水平的增长是呈同一方向的增长趋势,就应确定:社会总价值也是与社会总财富的增长即社会总产品及劳务的增长是同一方向的增长趋势。如此以来,马克思的“关于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成反比关系的理论”,联系到解释市场经济的价格现象时,就不成立了,就产生今天我们所见到的这一“马克思的悖论即劳动价值论的悖论”。

我个人认为,问题的关键仍在于,“价值的决定”所要解决的是“价值的源泉”或“价值的根据”的问题;而“价值的实现”则是要解决“价值的尺度”或是“价值的职能”的问题。若将这二者混为一谈,就无法正确地解释上述这一现象。

附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9 13:26:52
劳动当然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唯一因素!资本所代表的机器、原材料不还是劳动产生的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9 16:05:09
    采集能获取食物,采集能创造使用价值。但是,为自己的采集并不创造(交换)价值。在经济研究中,决不能混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本质差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9 19:36:31
xiaxt 发表于 2012-7-9 12:31
老克兄,你好。

看了你的回复,感觉你的学术功底深厚,佩服。
接着说....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社会劳动”,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也叫社会生产力或社会生产率。

假若,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等比例地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则会有等比例地产出。这就是如你所说的:“显然,商品的数量越多则体现在这些商品中的劳动量也越多,其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也就越多”;

但假若,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原生产要素的结构关系就会被打乱,所投入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之间,就会呈现新的不同等比例关系,由于生产要素实现了优化配置,则在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就会有更大的社会产出。显然,你所述的“商品的数量越多则体现在这些商品中的劳动量也越多,其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也就越多”这一观点,并不适用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的情况”。

根据马克思的“双同”的观点,即“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因此,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反之亦然。”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60页

显见,同一的劳动时间与其发生作用的持续自然时间,这二者是吻合的,是一致的。问题就出在这里!计量或测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量纲”,是以持续的自然时间为计量单位的,而计量或测定社会必要劳动(价值量)的“量纲”,也是以持续的自然时间为计量单位的。

劳动生产率=商品数量/自然时间单位(劳动时间单位);或劳动生产率=劳动量(劳动时间单位)/商品单位。

这里则有一个难题:如何做到将“自然时间单位”=“劳动时间单位”?

当然,我们可以假设:一个工人在12小时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一定量的社会产品,就近似于或是等于该名工人所生产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中凝结了“12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若该名工人在12小时的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比原先的社会产品还要大得多的社会产品,就等于说,在该名工人所生产的这一大得多的社会产品中,凝结的仍是“12小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样才能说,该名工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确实是提高了。

关键就在于此。劳动的自然时间把劳动的社会时间“约束”住了,使劳动的社会时间无法突破劳动的自然时间的这一硬性约束。而恰恰问题就出在,劳动的产品即劳动的物质成果(使用价值)却不受这一硬性约束的限制,即便在劳动的自然时间和劳动的社会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使用价值的数量也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增长。更让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解的是,随着使用价值在数量上的增长,与之对应的交换价值在数量上也随之增长。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种现象: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情况下,使用价值的增长,与交换价值的增长,这二者相互适应,保持正比例关系;而价值几乎没有增长,仍旧保持原有的一定量。因为,作为价值的内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受到劳动过程的自然时间的硬约束,几乎是没有任何变化的,所以,从“劳动时间”这一计量单位上看,价值总量是不会变化的。这样一来,从数量上看,使用价值在增长,交换价值在增长,而价值却保持不变。甚至从单位商品上看,其原先的价值量,还会出现相对减少的趋势。显然,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这二者发生了脱节现象——社会总价值不等于社会总价格,它们这二者之间存在一个价值差额或价格差额。

我把这一现象归纳为:社会总价格-社会总价值=价值(价格)差额——称之为:“xiaxt价值剩余”。(哈哈...)

到底存在不存在,到底有没有这一“xiaxt价值(价格)剩余”,我自己也不知道,仅是受到最近物理学界关于发现并验证了“希格斯玻色子的猜想”的启发,从而受到想到这一点而已,不可当真。【1】

但是,我还要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了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结果,而非是其原因。这就如同说,社会总产品的增长,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而非是其原因,道理是一样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第664页。程恩富、马艳认为,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人的劳动时间虽然是固定的,但是,人的劳动的“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及其劳动强度”这些东西都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变的。所以,价值不应仅以时间为计量单位,而且还应该以劳动的复杂程度作为计量单位。这一做法就可以弥补社会总价格与社会总价值之间的差额了。对此,我并不赞同他们这一的解释(注:或则是,这是一种无益的“修补”,反而将劳动价值论进一步逼上绝境。)

当然,这一观点,也是针对西方经济学关于在均衡价格条件下,长期来看,消费者的剩余与生产者的剩余均趋于为零的观点而言的。因为,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着“xiaxy价值(价格)剩余”,所以,消费者的剩余与生产者的剩余均趋于为零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附注:

其实,之所以我写就此文,就是想要说明,理论研究属于学术,根本用不着“急赤白脸”的相互批判,为的就是急于证明自己观点是正确的。我个人认为,将自己的观点说明白即可,是否正确。自此以后,自会有“有心人”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证明的。当然,如果是在某个语句或观点上,出现逻辑上或理解上的偏差,则属于另外一回事,当然应该加以耐心的解释或说明。


【1】
《科学家发现疑似“上帝粒子”的新粒》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0 11:27: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0 20:12:5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1 13:28:30
rr3068 发表于 2012-7-20 20:12
通常所谓的劳动价值论,不是为了解决劳动与馅饼的关系问题,而是为了回答“利润”来自哪里?

马克思 ...
这是两个层次的问题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1 15:00: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1 16:29:57
xiaxt 发表于 2012-7-9 19:36
接着说....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 ...
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你的社会总价格我理解为总的使用价值量,社会总价值为总的有效劳动量。
假设一国只生产一种产品其社会总价格为A1,社会总价值为B1
生产率提高10年后,其社会总价格为A2,社会总价值为B2
10年间劳动人数和时间未变动,即B1=B2
A1=B1,A2-B2
你的“社会总价格-社会总价值=价值(价格)差额”,
表述为A1-B1=0=A2-B2
即xiaxt价值剩余=0,A1=A2
这明显矛盾,A1处总价格=总价值,A2处总价格等于总价值,A1=A2
使用价值量没有变化。

其实,我想说的是总价格与总价值计量单位不同,不能放在一起加减,使用价值量与劳动量
                 A1                              A2
B1   100产品,100劳动;
B2                                      200产品,100劳动



如果有差额,只能是新社会总价格减去原社会总价格(即社会总价值代表的原社会总价格),A2-A1
实质上是使用价值的差额
最后,我所谓社会总价格=社会总价值,定量的使用价值由定量的劳动创造,而不是他们真正的相等
如同1g水和1g冰的体积区别,立方cm不能去减g

不知道我表达清楚没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1 17:03:47
rr3068 发表于 2012-7-21 15:00
价值这个概念既不是为说明剥削而生,也不是为说明“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而生,而是为调节劳动而生。"价 ...
谢谢你提供资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1 17:06:39
xiaxt 发表于 2012-7-9 19:36
接着说....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 ...
其实我应该是说复杂化了
既然总价值不变,即总劳动时间不变
那么就可以参考功率的概念,千卡/小时来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1 17:22:42
xiaxt 发表于 2012-7-7 13:14
老克兄,别来无恙否?

我同意你的上述说明。
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详见《马恩全集》第23卷(【23】)第54页(P54)——《资本论》第一篇商品与货币第一章商品。

你认为,马克思的这句话正确吗?如果说,不准确,或不正确,那么,为什么不准确或不正确呢?

这就涉及到,价值决定,与价值实现的相互关系了。所谓价值实现即是以交换价值形态表达的价值量,或者说,以标准纯度的贵重金属的一定重量,表现与之对应的商品价值量,准确地讲,以以标准纯度的贵重金属的一定重量,所体现的劳动量,去对应某一商品的劳动量,即表现某一商品的价值量。既然如此,那么,社会劳动生产率若提升了一倍,某一商品的价值是否发生变化呢?这就“直接地”取决于货币的劳动生产率是否也随之发生变化,这里情况比较复杂,不详尽解释。但是,总体来讲,马克思这句话是错误的。
-------------------------------------------------------------------------------------------------------------------
没看明白,怎么矛盾与错误了?

只隐隐感觉“价值决定”说的是用劳动时间表示的成本价值,“价值实现”则是说的是马克思嘴中
“商品到货币惊险一跳”的用劳动时间表示的市场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1 19:16:13
11735290 发表于 2012-7-21 16:29
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你的社会总价格我理解为总的使用价值量,社会总价值为总的有效劳动量。
假设一 ...
11735290网友,你好。

我看到了你提出的问题,解释一下:

首先,关于“价值”的含义:


第一,马克思认为,凝结于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是价值实体,“抽象人类劳动”表现为人类社会劳动力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脑力、体力和神经力等在生理意义上的耗费。人类劳动是社会劳动,生产商品的人类劳动也是社会劳动。但是,在以无数的私人劳动以及个体生产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人类劳动的社会性或社会联系,一定是通过私人劳动产品的交换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重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想说明——价值实体与抽象劳动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但决不是“全部”的必然联系。或则说,你若把商品生产中的“私有制”这个因素“抽象掉”,你马上就会观察到,商品生产中劳动的私人性随之就不存在了,各种具体的私人劳动都直接表现为“抽象人类劳动”——社会劳动。但是,亚当·斯密价值论却坚持认为,价值实体的全部经济学意义并不在于人的劳动性质表现为私人劳动,还是社会劳动。或者说,价值实体的本质不是劳动的性质,而是劳动的内容。价值绝不可能脱离使用价值而“独立”于其自身母体(使用价值)。换句话说,抽象劳动绝不可能脱离具体劳动值而“独立”于其自身母体(具体劳动)。中国谚语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价值无论走到哪里,它都要带着它的母亲(使用价值),同理,抽象劳动无论走到哪里,它都要带着它的母亲(具体劳动)。所以,亚当·斯密指出,所谓商品价值(!)具有二个含义,其一是指其使用价值,其二是指其交换价值。前者,是商品价值的产品形式;后者,是商品价值的货币形式。

其次,关于“xiaxt剩余”含义:

“xiaxt剩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个别原理,与实际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的“不一致”情况。概括为二类现象,如下:

第一,马克思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与使用价值的增长成正比,与价值成反比”,为此,马克思还指出,他的这一观点源于劳动的二重性理论。

我认为,马克思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按照斯密的价值观,社会的全部商品,当它表现为社会财富时,其一它的物质形式就是使用价值,表现形式为一定量的社会产品;同时其二它的价格形式就是交换价值,表现形式为一定量的金银货币。所以,在马克思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与使用价值的增长成正比,与价值成反比”这句话中,隐含着一个思想就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仅表现为商品数量的增长,而且还表现为货币数量的增长,因为货币本身就是商品。所以,马克思的这段结论,就出现了逻辑问题。

附上:程恩富 《 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
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

按照马克思本人给出的:货币流通公式——社会的货币量=社会总价格/货币流通次数。
一般而言,货币流通次数的变化,并不影响社会的货币总量,只是影响货币的市场发行量。1万亿元/1次=1千亿元/10次。

(1)
假设: 1件上衣=20码麻布;或 1件上衣=1克金;.....。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
则有: 2件上衣=40码麻布;或 2件上衣=2克金;.....。符合斯密价值观,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变化是同方向且一致的。

(2)
但是:马克思的价值观却是这样认为的:
假设: 1件上衣=20码麻布;或 1件上衣=1克金;.....。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
则有: 2件上衣=20码麻布;或 2件上衣=1克金;.....。劳动价值观,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变化是反方向且不一致。

           10件上衣=20码麻布;或 10件上衣=1克金;.....。同理可证:1件上衣=2码麻布;或 1件上衣=1/10克金......。


由于1克金的物理单位是无限可分的,所以,随着相对应的商品数量的无限增长,1克金也对应地分割为毫克、微克及毫微克。问题就在于此,一旦价值或交换价值,背离了社会需求,脱离了它的母体(使用价值),就带有某种“随意性’。

这是由于金的产量,始终保持不变,赶不上社会总产品的增长,所以,在此情况下,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脱节了。但是,现实情况却不是如此这般。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始终保持着相互间的一致。

亚当·斯密价值观点——A.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格)=交换价值总量(社会总价格)。

但是,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由于,社会总价格(交换价值)是受制于社会总价值即社会劳动总量的限制,而且社会劳动总量(社会总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无关,即与使用价值的增长无关。

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格)=交换价值总量(社会总价格)这一公式,斯密认为是成立的,马克思认为并不成立。

为此,马克思将其修改为——B.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值)=社会总价格(交换价值)。

我们比较A、B:且A-B,得出C:

A.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格)=交换价值总量(社会总价格);
B.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值)=交换价值总量(社会总价格)。

C.“xiaxt剩余”=A.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格)-B.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价值);条件是:社会总价格>社会总价值。

关键就在于: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平均的劳动时间”。这是以生产某一商品的各个不同水平的“个别劳动生产率”转化为“平均化的劳动生产率”所决定的那个劳动时间为计量基准的。且该平均化的劳动生产率一旦形成,就与该商品的各个不同的“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之间,就不存在任何必然的因果关系了。凡低于该商品生产的平均化的劳动生产率以下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所耗费的“个别的劳动时间”,都不被视为“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其所耗费的“个别的劳动时间”也就不被视为是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那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形成不了该商品的“价值”。反之,凡是高于该商品生产的平均化的劳动生产率以上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所耗费的“个别的劳动时间”,都被视为“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其所耗费的“个别的劳动时间”也就被视为是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那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形成该商品的“价值”。低于“平均化劳动生产率”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形成价值,故被社会抛弃;而高于“平均化劳动生产率”的个别劳动时间形成价值,故被社会接受和保留。一个舍掉,另一个保留,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下,二者之间形成一个价格差额。
社会总价格随着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而增长;但是,社会总价值是由社会劳动总量决定的,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情况下,社会劳动总量是保持不变的,所以,社会总价值并不随着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而增长。恰恰由于,马克思认为,社会总价值决定社会总价格,所以,马克思坚持认为,由于社会总价格和社会总价值由社会劳动总量所决定的,当社会劳动总量不变时,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增长,社会总产品如何增加,其社会总价格和社会总价值总是与社会劳动总量保持一致性,是相对不变的。如果,现实经济社会中,真的出现: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带动社会总产品的增长,引起市场价格的增长,即社会总价格的增长。在此情况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向后退了一步,但仍坚持认为,即便如此,社会总价格有其固有的“随意性”和“波动性”,即便社会总价格随着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而增长,也不意味着社会总价值以及社会劳动总量,也会随之增长。这就出现了分歧:价格随市场;价值随劳动。一个要增长,一个不要增长。二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xiaxt剩余”。

总之,在劳动生产力相对静止条件下,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定义是成立的;但是,在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条件下,马克思的这一定义却不成立。原因在于: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的定义,其实质反映的是,人对自身劳动力崇拜及其劳动改造世界的能动性的一种主观地评价,而忽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xiaxt剩余”的存在说明,人的劳动力若实现与其他生产要素实现和谐、合作和协调的关系,就会产生出极大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实现了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所生产的价值量将大于人的“活劳动”所生产的价值量。“xiaxt剩余”就是指,在科技进步、生产效率不断增长的前提下,社会价值总量=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所生产的价值量+“活劳动”所生产的价值量,即社会价值总量-“活劳动”所生产的价值量=“xiaxt剩余”。


所谓的“xiaxt剩余”第一个含义是指: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态模式下,社会总价格不可能与社会总价值保持一致,社会总价格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而增长,如果社会劳动总量没有与之增加的话,社会总价值就维持不变。要害就在于此:

社会总价格被分裂为二,作为社会总产品的货币形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保持一致;但作为社会总价值的货币形式,又要与社会劳动总量保持一致。当我们以不同的“不同”的社会总价格去观察社会经济现象时,就会出现上述二者的不一致所形成的“价格差额”即“xiaxt剩余”。xiaxt剩余仅是对“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但并不想解决它。


第二,“xiaxt剩余”是指价值标准所产生的问题,如下:

详见:https://bbs.pinggu.org/thread-1528168-2-1.html
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和价值分配的客观(或实际)依据,要害就就在于:“客观”这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又难,关键在于社会实践中能否予以认可且成立,能否制定出相关的评判标准。

假如,我们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价值的计量单位,则有:

其一,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基准劳动时间),则高出的部分,不计入价值,被社会抛掉;

其二,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基准劳动时间),则低出的部分,也不计入价值,也被社会抛掉吗?


附注:
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同级差的个别劳动生产率,产生“个别价值高于或低于社会价值”这二者之间一个差额,由于,(其一)凡高出社会价值的那部分个别价值量,不计入价值,被社会抛掉;而(其二)凡低出社会价值的那部分个别价值量,应计入价值,被社会保留。一个价值量被抛掉,而同时另一个价值则被保留,由此形成一个“xiaxt剩余”。所谓:“xiaxt剩余”,其目的是为了指出马克思的“价值决定悖论”的要害所在,但没有解决。我个人认为,由于社会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以取“社会平均值”的方法得出来。所以,要想解决马克思的价值决定悖论,应当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往下移动,移至满足社会“必要需求”【1】的最后一个单位产量的那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所决定的价值量,以此作为基准价值。唯有如此,“xiaxt剩余”才能消失——马克思的价值决定悖论,才能得以解决。

【1】
“必要需求”——详见王志成2010网友的有关“必要需求”的论述。


另附:
详见:《马克思的价值决定悖论解析......》
马克思的“价值决定悖论”解析——论劳动价值论与物质技术生产力统一的逻辑耦合点.pdf (1.92 MB, 下载次数: 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1 21:36:47
xiaxt 发表于 2012-7-21 19:16
11735290网友,你好。

我看到了你提出的问题,解释一下:
太长了,总结你的理论。斯密式:社会总产品(使用价值量)×价格=交换价值量(货币)×流通次数;马克思式:社会总劳动(社会总价值量)x价格=交换价值量×流通次数。流通次数为常数忽略,但是价格不能忽略!!斯密式,可以发现,总产品增多后,若以黄金为货币,会通缩,价格下跃会扭曲市场信号,所以黄金被淘汰!马克思式,总劳动量基本不变,所以以黄金单纯用来中介劳动交换,价格水平稳定;但是实际生活上货币不直接用来劳动间交换,而是通过产品的使用价值的交换来交换劳动,所以纸币产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1 22:17:26
11735290 发表于 2012-7-21 21:36
太长了,总结你的理论。斯密式:社会总产品(使用价值量)×价格=交换价值量(货币)×流通次数;马克思式 ...
简化:

(1)斯密式:社会总产品(使用价值量)×价格=交换价值量(货币)×流通次数;马克思式:社会总劳动(社会总价值量)x价格=交换价值量×流通次数。流通次数为常数忽略,但是价格不能忽略!

(2)斯密式,总产品增多后,若以货币形式表现价格,则价格与总产品同步增多;马克思式,总产品增多后,若以货币形式表示价格,则价格与总产品增多相脱节。因为,马克思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形式,所以,当劳动量与总产品增多相脱节时,价格(价值)也就与总产品增多相脱节。

(3)二者区别在于,斯密式:总产品(使用价值)的增多与价格是“结合一体”的;马克思式:价格与劳动量是“结合一体”的;总产品(使用价值)的增多,原劳动量不变,原价格量不变;单位产品劳动量减少,单位产品价格减少。

(4)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总产品的增多,原价格量随之增多(即货币的增多)。理论上讲应反映为:随着总产品的增多,原价格量随之增多。但是,这样一来,理论上就违反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总产品(使用价值)的增多,与原价格量无关,由此形成“劳动价值悖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1 23:26:53
xiaxt 发表于 2012-7-21 22:17
简化:

(1)斯密式:社会总产品(使用价值量)×价格=交换价值量(货币)×流通次数;马克思式:社会 ...
还是没看懂你说的劳动价值悖论,我以为那是金属作为价值储备支段必须稀缺,作为流通支付手段必须能满足产品增长需要之间的矛盾。我理解的是,即社会总价格(使用价值量)与社会总价值(总劳动量)单位不同无法相减。如若相减只能是前后交换价值量(货币量)的相减,即货币量的增减只是代表使用价值量的增减。而且实际生活中,货币(交换)从来没有用来专门衡量劳动,对其支付,而是用来衡量使用价值。而马克思的交换价值常就是指劳动价值,显然其有将劳动作为流通支付手段衡量使用价值的想法。但是后来其又狂批普鲁东的劳动币,指责其发劳动时间券庸俗错误将个人劳动时间等同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点令人唏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2 00:15:00
11735290 发表于 2012-7-21 23:31
还是没看懂你说的劳动价值悖论,我以为那是金属作为价值储备支段必须稀缺,作为流通支付手段必须能满足产 ...
关键在于: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社会产品须以价值形式表示其财富性质。

前提是:

一、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二、货币量体现价值量。

要害是:

劳动时间以天、小时、分钟、秒为计量单位;而货币量则是以元、角、分为计量单位。这二者之间根本就形成不了“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正如斯密指出的:“劳动仅是价值的内在尺度”,它根本就无法成为价值的外在尺度。价值的外在尺度就是货币量。所以,以劳动时间来表达价值量,根本就不靠谱。

换一个角度说,离开了“劳动量”,完全可以表达财富的性质。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社会产品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需求及其结构所决定的。”举例说,“水与钻石”之间的币值,不是由生产“水与钻石”这二者的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而是由这二者在社会需求及其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序数)以及权重(基数)共同决定的。

若偏激一点说,是需求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决定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悖论”实质上就是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重大缺陷”。

如果,你把劳动视为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创造价值,那么,你可能认为,市场经济的实践是错的,马克思是对的;

如果,你把社会需求视为价值的本源,需求产生价值,那么,你可能认为,市场经济的实践是对的,马克思是错的。

当你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点,分析“随着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货币量必然随之等量的增长”这一经济现象时,你可能认为,唯有劳动量的增长,才能引起货币量的相应增长。所以,这是一种“假象”而非“真相”;

当你运用亚当·斯密的价值观点,分析“随着社会总产品的增长,货币量必然随之等量的增长”这一经济现象时,你可能认为,唯有社会需求量的增长,必会引起货币量的相应增长。所以,这是一种“真相”而非“假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2 08:34:00
xiaxt 发表于 2012-7-22 00:15关键在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社会产品须以价值形式表示其财富性质。
明白了,区别在于,交换价值(货币)代表的是使用价值量(总产品)还是价值量(总劳动)。以及马克思认为实际生活中币代表着价值量,还是应该代表价值量。可是问题又来了,你是以“货币是商品”来认定马克思认为“货币(交换价值)作为使用价值量”应该随劳动生产率增长而增长,而马克思本人大多时候交换价值(货币)就等同于劳动价值(总劳动)。在金作为通货时代,由于金生产率极低,基本可近似认为那个时代,货币(交换价值)反映的是劳动价值量;但那个时代生产率提高后总产品增加迅猛,金作为通货其他商品产量增长后,必须要降价销售,价格紊乱市场崩溃。所以早期工业国起步时,都有着大量贵金属掠夺以及输入史,逐渐接近交换价值(货币)代表使用价值,资产家大量储备贵金属;但是这(货币不代表劳动所有权,代表使用价值所有权)就造成劳动的贬值,使用价值占有者(生产资料)多受益,生产过剩不可避免。所以,突发奇想,交换价值(货币)一直在劳动价值(总劳动)与使用价值(总产品)之间摆动,有点类似货币主义了。货币能真实代表劳动价值时期,即接近于以劳分配,生产率提高后市场配置(市场正常运作要求缓升的价格)下向使用价值倾斜。〔商品经济本身就是生产与消费分离的经济,生产的劳动价值与消费的使用价值的分离是必然的,其他们之间纽带作用的是市场与货币,没有二者生产消费无法分离]。
接近完全代表使用价值量时,给予按劳动价值交换的货币(交换价值)量与给予按使用价值量交换的货币量差额明显,即Xiat剩余?其既代表使用价值量增长,又代表完全按劳动交换(无过剩)的货币量(交换价值量)与完全按使用价值交换的货币量(交换价值量)的差额。两种方式下,前者拥有劳动所有权重要,后者拥有产品(使用价值)所有权重要,但货币(资产属于广义货币)本身代表的就是所有权更重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2 12:53:40
11735290 发表于 2012-7-22 08:34
明白了,区别在于,交换价值(货币)代表的是使用价值量(总产品)还是价值量(总劳动)。以及马克思认为实 ...
你的解释,基本正确。

第一,我重申一点。即斯密:“劳动仅是价值的内在尺度”。是说,人的“活劳动”是决定商品价值的要素之一,但商品价值却不都是人的“活劳动”的体现。

人的“劳动”(活劳动)在一定条件下,可直接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不过这种“活劳动”依附于人的活的生命体,所以,人的活的生命体则被视为“社会产品”(劳动职业)的生理载体,具有财富的性质。所谓“财富的性质”是指“社会产品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劳动职业,都相对独立地表现为这种“财富的性质”。例如,按摩师、品酒师、挑夫、纤夫、装卸工、家政服务和月嫂等。但是,这些社会职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典型代表是建立在现代化的大机器工业体系基础上的企业之间的商品生产和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换。人的“劳动”(活劳动)从“依附于人的活的生命体”,转化为“现代化的大机器工业体系的一种依附”,即从亚当·斯密那个时代的“价值的内在尺度”转化为“价值的内在要素”,由此丧失了独立地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的基本职能。所以,人的“劳动”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

第二,我把你的表述稍加整理一下,看看是否可以完整地表现你的思想,如下:

(1)区别在于:一方面,货币量代表着社会产品量;社会产品量越多,则货币量就越大。另一方面,货币量还表现为价值量;货币量越多,则劳动量就越大


(2)马克思认为,在实际生活中,货币仅代表价值量及其劳动量,并不代表着社会产品量。所以,问题就出现了。


(3)你(xiaxt)认为,货币量应当随着劳动生产率增长而增长。但是,马克思却认为,在大多时候,交换价值作为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即交换价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最终体现为劳动量。在金本位作为通货的斯密时代,由于金的生产率极低,基本可近似认为那个时代,“金本位制”体现的是劳动量;但那个时代后,社会生产率提高了,社会产品迅猛增加,金银等贵重金属作为通货,与社会产品的总量增长已不相适应。面临二种选择,其一要不强令所有的社会产品必须要降价销售,与“金本位制”相适应;其二,要不强令提高“金本位制”下的单位金价格,使其交换价值远大于其价值。但是,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价格体系都处于紊乱状态,市场面临崩溃。所以,早期工业国起步时,都记载着大量贵金属掠夺以及非法输入的殖民史。随着大量金银的输入,金银的价值逐渐接近其交换价值,作为货币的金银,再次起到反映国民财富增长(社会产品增长)的职能。一旦,大量金银的涌入,超出了国民财富增长的需求,金银价值就会发生市场贬值。此时,拥有大量社会财富的资本家们,就会兑进金银(便宜)并将其储备起来。


(4)总之,概括起来,就是“货币不代表劳动,货币代表使用价值”。一个人拥有使用价值越多,他就从使用价值中获得货币收益也就越多。大家都在盲目扩大生产,期望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若不加节制地任由其发展下去,那么社会产品相对过剩就不可避免了。


(5)突发奇想,交换价值(货币)一头牵连着市场价格,另一头牵连着与社会产品,且货币发行量的多少,根据社会经济状态和市场实际需求,在这二者之间来回摆动,有点类似货币主义了。


(6)若货币真实代表劳动价值,则那个时期,国民收入分配接近于按劳分配;若社会生产率提高后,市场配置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倾向于按生产要素(及其贡献)分配。


(7)商品经济本身就是生产与消费,这二者处于相对分离的经济体。生产领域里形成的价值与流通及消费领域中的价值,都是“凝结或凝固”于使用价值之中的;所以,在社会“供求关系不一致”的状态下,二者的分离则是必然的。为此,调节“供求关系”,促使“供求关系一致”,充分发挥“货币职能”的纽带作用,促使社会产品与市场价格,生产与消费重新恢复一致,这还算得上是经济学的一种技巧呢。


(8)当货币的增长体现的是使用价值的增长时,市场价格的增长与社会产品的增长,这二者同步。若以劳动量决定价值量的观点来看,货币的交换价值量即市场价格在增长,但是,货币的价值量即劳动量没增长。或则说,货币量的增长表现为社会产品的增长时,是一种市场价格;当货币量表现为劳动量时,则是另外一种市场价格。这二者之间就形成一个货币量的差额,即Xiat剩余。这就说明:货币量的增长代表着使用价值量增长,却不一定代表着价值的增长和劳动量的增长。或者说,货币量的增长必定代表着使用价值量增长。但是,价值和劳动量,却不是随着社会产品的增长而增长,当然也就不会随着货币量的增长而增长。“Xiat剩余”无非反映的是:体现劳动量大小的货币量与体现使用价值量大小的货币量,这二者之间的一个差额。


(9)在二种不同价值观点下,前者强调的是:个人拥有劳动所有权的重要性;后者强调的是:个人拥有社会财富(使用价值)所有权的重要性。而货币所有者(资产属于广义货币)本身代表的是:凌驾于这二者之上的“社会供求关系”。在社会劳动力不断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及科技不断取得进步的条件下,它(货币所有者)通过“货币量”这种投票方式,适当地调节着社会劳动量,与社会产品量之间的“动态均衡”。所以,国家和ZF对“铸币权及其货币发行所有权”的重要性,比起一般的经济学家,认识得更加深刻和理性。




纯属个人意见,不知能否如实反映你的思想。为此,个人诚惶诚恐,值此,谨聆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22 16:17:21
xiaxt 发表于 2012-7-22 12:53
你的解释,基本正确。

第一,我重申一点。即斯密:“劳动仅是价值的内在尺度
”。是 ...
总结的很详尽,基本上是那样的,这只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请多多指导。另外,你说的斯密时代“劳动作为内在价值尺度之一”到大工业时代变为“内在要素之一”,不甚明白。尺度类似于说:当时交换是以劳动价值为交换价值衡量的;要素则是,交换价值变为各种使用价值综合体,劳动隐在成本之中(你说的个人服务业不属此类,他们的使用价值与劳动价值为一体)。是这个意思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3 11:41:09
已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