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675 6
2012-07-10

【观察者按】20106月,在观察者网与文汇报联合举办的"福山对话张维为" 活动中,福山虽然坚称美国民主制仍然优越于中国的权威体制,不过显然也意识到了美国体制的严重危机,之后不断撰文批评当下美国。《历史的未来》一文显然全面回应了那次对话带给福山的启示。福山不无洞见地指出美国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都落入掌握金融技术的少数人手里。面对美国的不堪现状,茶党的主张自然文不对题,但是左翼也未能提出一个系统的解释和方案。与其说这位著名策论家拥有深刻的智慧,不如说他拥有精明的政治头脑和修辞能力。他既要反对金融资本对中产阶级的侵害,又要维护国家利益。既要批评美国制度,又要避免釜底抽薪,同时不忘抨击中国,甚至运用邓三个"有利于"的修辞。在这种艰难的修辞舞蹈中,我们不难发现福山先生也不无矛盾。比如:明明是美国的民生问题严重,福山开出的方案却是反过来强调民主政治优先于经济(民生)。比如:明明是美国的金融阶级霸权难以被撼动,他却批评中产阶级沉迷于过去的迷梦。比如:他在坚持西方政治制度优越性时认为阿拉伯的君主政体"之所以现在还能存活,是因为它们坐拥大量石油。"但这恰恰泄露了他不愿说出的真相:不是石油维持了他们的政体,而是美国为了石油美元体系的稳定而支持了他们落后但是稳固的政体。福山强调中国模式非他国可以复制,这正好支持了张维为主张的各国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模式的论点。当然,民主制度危机不是美国一家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所有人。福山的政论技巧和国家立场值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学习,但是其开出的方案则有必要加以鉴别。

历史的未来--自由民主制能否在中产阶级的衰落中幸存下来?
当今世界有些异样。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持续至今的欧元危机,两者都是近三十年来监管松懈的金融资本主义所产生的后果。然而,虽然民众对华尔街的救市计划普遍不满,美国左翼民众运动却没有发起什么大的起色。当然,占领华尔街运动会吸引一些人的眼球,但近期搞得最有声势的民众运动是右翼的"茶党" 茶党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国家监管,保护普通民众不受金融投机分子的欺诈。欧洲也是同样情况,左翼萎靡不振,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却在抬头。左翼缺乏动员大众的能力,这是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思想领域的挫折。近几十年,经济事务的意识形态高地全被自由意志主义的右翼占领了。左翼拿不出 可靠 的政治议程,除了喊着要回归以前的社会民主制。缺乏针锋相对的施政计划,这对思想辩论和经济活动都很不利,因为有竞争才是好事。现在急需严肃的思想大辩 论,因为,当前的全球资本主义体制正在侵蚀中产阶级,而中产阶级乃是自由民主制的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7-10 15:36:39
最不坏的选择?
如今,全世界关于政治合法性有一个统一的共识,至少是原则上的共识,即自由民主。用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的话来说:"民主制度还不能普遍适用,也不能被普遍接受,但民主治理已经被世界舆论广泛认同。"其中最认同民主价值的,是那些 已经获得物质繁荣的国家,这些国家的主要人口已经能够自认为是中产阶级。所以,高度发展与稳定民主之间存在关联。有些社会,比如伊朗和沙 特 阿拉伯,拒绝自由民主制,而支持某种形式的伊斯兰政教合一制度。然而,这些国家已经遇到发展瓶颈,之所以现在还能存活,是因为它们坐拥大量石油。原来,阿 拉伯地区是"第三次浪潮"的例外,但阿拉伯之春表明,那里的公众就像东欧和拉丁美洲人一样敢于对抗独裁政权。这不是说通往好民主之路会像突尼斯、埃及或利 比亚那样顺利或直截了当,但这至少表明,对政治自由和政治参与的渴求不是欧美人的文化特性。现在对自由民主挑战最大的是中国,中国结合了 威 权ZF和局部市场化经济。中国继承了两千多年的高效行政系统,历史悠久,令国人自豪。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次异常复杂的社会转型,从苏联式的中央集权计划经 济转为充满活力的开放经济,并且体现了惊人的政治能力--坦率地说,比最近美国领导人处理宏观经济的能力要高得多。许多人现在倾慕中国体制,不只是因为其 经济成就,还因为该国能够及时做出宏大而复杂的决策,这与近些年美国和欧洲令人气恼的决策无能现象形成鲜明对照。尤其是自从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人自己开 始宣扬"中国模式",将其视为自由民主的另一种替代性方案。但是,这一模式不可能真正成为东亚以外世界其他地区的替代性方案。首先,这一模式具有文化独特性:中国ZF基于历史悠久的德性统治、公务员考试(科举制)、重视教育和对技术官僚的推崇。鲜有发展中国家能奢望仿效;即使那些有条件仿效 的国家,例如新加坡和韩国(至少是在早期),也本来就已经属于中华文化圈。中国人自己也在怀疑他们的模式可否推广;所谓的北京共识是西方人的发明,而不是 中国人自己的。这一模式能否持续,这也是一个疑问。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和自上而下的决策体制都无法获得长久的成功。中国ZF禁止公开讨论去年夏天的高铁事故,也没有问责铁道部长,这表明在高效决策的背后还埋有大患。最后,中国还面临巨大的道德危机。中国ZF没能要求官员尊重公民的基本尊严。每周都有新的抗议活动发生,反对征地、环境污染或官员腐败问题。国家在迅速发展 时,这些问题都还包得住。但不可能永远保持高增长,ZF总有一天会因为这些被压抑的民愤而吃到苦头。ZF不再拥有自己的主导理念;在一个极度不平等且差距 还在扩大的社会,共产党被外界期望去致力追求平等。所以,不能忽视中国体制的稳定性问题。中国ZF称,国民具有不同的文化,更喜欢仁慈 的、 有能力促进发展的威权政权,而不是那种威胁社会稳定的民主乱象。但是,中国的中产阶级不可能和其他地方的中产阶级迥然不同。其他国家的威权ZF在仿效中国 的成功范例,但不可能五十年后大多数地区都走中国式的道路。民主的未来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社会变迁和自由民主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广泛联系。现在还没有能与之相对抗的意识形态。但某些令人不安的经济和社会动向,如果持续下去,将会威胁当今的自由民主,并颠覆民主的意识形态。巴林顿•摩尔曾断言:"没有小资产阶级,就没有民主。"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乌托邦,是因为成熟的资本主义会生产出一个中产阶级社会,而非工人阶级社会。但如果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破坏了中产阶级的基础,使得发达社会中只有少数人能获得中产地位,那将怎样呢?已经有充分的迹象表明,这一动向已然抬头。按照实际购买力计算,美国的平均收入自从197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停滞阶段。平均收入停滞增长的后果被上一代美国 家庭夫妻双双工作的趋势所暂时弥补。另外,经济学家拉古拉姆•拉詹令人信服地说,由于美国人不愿意直接进行财富再分配,美国所采用的方式是给予低收入家庭 房屋贷款,这既有风险,又低效。这一趋势,加上资金从中国和其他国家不断流入美国,这使得许多普通美国人产生了错觉,以为他们的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从这 个角度看,2008-9年的房贷泡沫不过是财富平均分配的一种粗暴途径。美国人如今受益于便宜的手机、衣服和"脸谱"社交网站(Facebook),但他 们渐渐无法负担自己的房屋、医保或养老金。风险投资家皮特•泰尔和经济学家泰勒•考恩发现了一个更令人不安的现象,最近一波技术创新所带 来 的经济效益都被极少数最有能力、最精英的人占有了。这一现象也导致美国过去一代人中间极大的不平等现象。1974年,美国1%的家庭拥有9%的 GDP;2007年,这一数字达到23.5%。贸易和税收政策可能加速了这一趋势,但罪魁祸首是技术。在早期的工业化进程中--即纺织、煤 炭、钢铁和内燃机的时代--技术革新带来的好处总是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以各种方式流向社会大众。但这不是自然法则。如今我们生活在学者肖沙娜•朱伯夫所说 的"智能机械时代",技术逐渐代替人手,且日益智能化。硅谷每一项技术进步都会减少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数量,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不平等一直存在,这源于能力和天赋上的自然差异。但今天的技术世界极度放大了那些差异。在十九世纪农业社会,拥有数学天赋的人没有多少机会把自己的才能转化为资本。现如今,他们可以成为金融行家或软件工程师,占有更多的国民财富。损害发达国家中产阶级收入的另一个因素是全球化。随着交通和通讯成本降低,以及发展中国家数以亿计的新工人进入全球市场,原来由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做的工作现在可以在其他国家以更低廉的价格完成。在强调总收入的经济模式下,工作岗位自然会被外包出去。明智的思想和政策能够遏制危害。德国成功地保护了本国的很大一部分制造业基础和工业劳动力,但德国公司仍然保持着全球竞争力。而美国和英国则欣然接受后工业 时代的服务业经济转型。自由贸易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意识形态:当美国国会议员想要报复中国压低人民币汇率时,他们被视为贸易保护主义者,仿佛贸易 场上的对手本来就是平等的。人们谈论过很多关于知识经济的畅想,还说制造业肮脏而危险的工作岗位将不可避免地被高素质的工人代替,从事创意产业或更有意思 的工作。这是在遮掩去工业化进程中的严酷事实。真实情况是,新秩序所带来的好处被金融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极少数人所瓜分,他们的利益统治了媒体和广泛的政治 对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10 15:38:10
缺席的左翼
金融危机发生后,最让人困惑的一点是,民众运动发起的主要形式是右翼,而非左翼。例如在美国,茶党在措辞上反精英,但茶党成员却把选票投给保守派的政客,这些政客恰恰是为他们所厌恶的金融资本家和商业精英服务。关于这一现象有很多解释。包括根深蒂固的对机会平等而非收入平等的信仰,以及文化因素,例如堕胎、枪支管制,这些问题会压过经济诉求。不过,广泛的大众左翼之所以没能实现,其深层原因是思想。几十年来就没有一位左翼思想家能够提出,(一),对经济变革期的发达社会的完整结构分析;(二),保护中产阶级社会的可操作的政治议程。坦率地说,过去两代人当中,主流左翼思想既没提出概念框架,也没拿出社会动员的强有力工具。马克思主义已经于多年前死去,少数老派马克思主义者只想着照顾家 务。学院左派代之以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女性主义、批判理论和其他零零碎碎的思想,这些思想取向更多的是在文化层面,而非聚焦经济问题。后现代主义 始于拒绝一切历史和社会的宏大叙事,而大众认为自己被精英阶层背叛了,后现代主义自己无法建立起权威。多元文化主义几乎承认每一个外在群体的价值。不可能在这样一个破碎的联盟基础上开展大众进步运动:大多数受到制度性损害的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下层的公民,他们在文化上比较保守,不愿意自己和外人站在一起参 加活动。不论左翼的政治议程背后是什么理论,它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威信。过去几十年间,主流左翼依照的是社会民主主义施政纲领,强调国家监 管 诸种社会服务职能,例如退休金、医保和教育。这一模式已经破产:福利国家变得庞大、官僚而臃肿;鉴于发达国家几乎全面老龄化,这一模式在财政方面也不可持 续。因而,一旦社会民主党上台,他们不再想做几十年前那样的福利国家守护人;但没有人能拿出一套新的、激动人心的政治议程吸引民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10 15:38:23
未来的意识形态
让我们暂时想象一下,今天一个躲在某处阁楼里的小报作家正在试图描绘一幅关于未来的意识形态蓝图,其中有一条通往拥有敦实的中产阶级和强健的民主政体的坚实道路。这种意识形态会是怎样的一番图景?它 至少要有两个组成部分,政治的和经济的。政治方面,新意识形态必须重申民主政治优先于经济。并且重新使得ZF成为公众利益的表达者。但是其提出的保护中产 阶级生活的议程不能仅仅依靠现存的福利国家机制。新意识形态也许应该在某种程度上重新规划国有部门,把它们从相关既得利益者手中解放出来,并且使用新技术 手段来提供服务。人们将不得不坦率地讨论再分配机制并且找到一条终结利益集团主导政治的道路。经济方面,新的意识形态不可以以否定资本主 义 开始,仿佛老式社会主义仍然是一种可行的替代性方案一样。更为紧要的是保持资本主义的多样性,以及ZF帮助社会应对资本主义的能力。全球化不应该被看做一 种无情的生活现实,而应被看做一种要从政治上小心控制的挑战和机遇。新的意识形态不会把市场看做自身完美的事物,相反,而是高度重视全球贸易和投资,以促 进中产阶级的繁荣,而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国家财富。但是我们不太可能获得以上这一结论,除非我们先对当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展开系统批判,首 先 针对其基本假设--个人拥有完全自主权并自我负责,同时个人收入的汇总和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幸福程度的最精确尺度。批评者应该注意到个人收入并不能代表个人 对社会的贡献。还应该进一步深入,并认识到,即使劳动力市场是高效率的,个人的天赋分布本质上也不是公平的,个人不是自主的实体而是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这 些观点中,大部分都已经零零碎碎地为大众所知;作家得把它们串连成完整的故事。他或者她也要避免"地址误投"问题。对全球化的批评,将不得不考虑民族国 家,将其看做一种动员的策略以便用一种更平衡周到的方式来定义国家利益,而不是简单地美国各州的"买下美国"式的工会运动。这将是左派和右派综合的产物, 与目前社会进步运动中各种边缘团体的政治议程无关。这种意识形态将是民粹主义的;口号的一开始,将会批判那些牺牲大众利益的精英,批判那种偏袒富人的金钱 政治,尤其是华盛顿的金钱政治。这样一种运动带来的危险显而易见:美国的倒退,尤其是宣布更加开放的全球系统会到处引起贸易保护主义。在 许 多方面,里根-撒切尔主义改革正像支持者期待的那样获得了成功--营造了一个更具竞争活力的,全球化的,无摩擦的世界。同时,它在所有发展中国家生产出巨 大的财富和不断上升的中产阶级,民主也因为他们的觉醒而得到传播。也许,发达国家正站在一系列技术进步的顶峰,技术进步不仅增加生产力,同时为广大中产阶级提供有价值的工作。但是,与其说这是关于过去30年现实经验的认识,不如说只是一种信仰而已,现实经验显示的完全相反。实际上,有很多 理 由要求我们思考不平等加剧的问题。当下发生在美国的财富集中已经变得可以自我强化--正如经济学家西蒙•约翰逊讨论的那样,金融部门正在运用他的游说能力 来摆脱更严格的规则监管。贵族学校前所未有地发达,而其他学校则越来越糟。每个社会的精英都在运用他们进入政治权力的便捷机会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我们正缺 少一个能抵消这种状况的民主动员机制来平衡形势。美国精英不应该自外于规则。然而,只要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仍然沉迷于上一代人创造的叙述话语,即他们的利益将获得完全自由市场与小ZF的充分保护,那么,上文所说的民主运动就不会发生。另一套话语仍然缺席,等待降生。(弗朗西斯•福山是斯坦福大学民主、发展与法治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新著有《政治秩序诸起源:从史前史到大革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10 16:22:05
美国1%的家庭拥有9%的 GDP;2007年,这一数字达到23.5%。贸易和税收政策可能加速了这一趋势,但罪魁祸首是技术。在早期的工业化进程中--即纺织、煤 炭、钢铁和内燃机的时代--技术革新带来的好处总是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以各种方式流向社会大众。但这不是自然法则。如今我们生活在学者肖沙娜•朱伯夫所说 的"智能机械时代",技术逐渐代替人手,且日益智能化。硅谷每一项技术进步都会减少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数量,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不平等一直存在,这源于能力和天赋上的自然差异。但今天的技术世界极度放大了那些差异。
-------------------------------------------------------
这是资本主义遇到的以前未有过的困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10 16:25:37
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不能算好的制度,我们也无法制度它是否是最不坏的。我们能知道的仅仅是,这种制度是一种不可逆的潮流。无论资本主义遇到多大麻烦,你都不能想象经济制度返回计划经济时代,并且民主国家向我们这种制度过渡。

我们的制度可能保持现状,可能向民主制度过渡,但是绝对不会大规模朝反方向逆转。这就是潮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