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目前全球经济面临的一大风险,而对中国经济数据准确性的怀疑更加重了全球投资者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最近一段时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经济数据的波动大大超出市场预期,水泥、钢铁等行业的下滑情况比整体经济下滑更加严重。此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MI数据一直高于数据研究机构Markit公布的PMI数据,有时两者间的差异之大,似乎已很难通过数据抽样和统计方法的不同来合理解释。
6月22日,《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数据掩盖了经济放缓的严重程度”的文章,称中国捏造的经济数据低估了经济放缓的程度。这篇文章称中国地方政府可能夸大了发电量数据,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正在“捏造经济数据以掩盖经济下滑的严重程度”。这使得对中国经济的担忧和中国经济数据准确性的怀疑回到风尖浪口。
中国经济数据目前面临严重造假的问题吗?通过笔者的分析,这一可能性相对很小。首先,纽约时报文章中所列举的论据并不充分。全社会用电量的数据由电力企业通过电子报表的形式上报统计部门,而且电力行业集中度很高,大规模造假的可能性不大。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各种经济数据的系统分析,笔者认为它们显示的经济活动走向并不存在明显的矛盾。
我们可以在主要数据经济的基础上构建三个综合经济指标。第一个指标建立在五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基础之上,包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MI数据、实际工业产值、实际零售销售额、出口量和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除PMI之外,其他变量以年同比增长率表示。通过求五个变量的简单平均数得出(所有指标为介乎0和100之间的标准值)。第二个指标根据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2007年的建议,通过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新增贷款这三项相对不大可能被造假的经济指标观察经济运行状况。第三个指标建立在七个具有前瞻性的经济变量基础之上,包括国家统计局公布的PMI数据中的新订单指数、Markit公布的PMI数据中的出口订单指数、消费者预期指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货币增量(M2) 、银行新增贷款和商品房新开工面积。三个指标均通过相同的统计方法构建而成。
有趣的是,这三个指标显示的经济走势非常吻合。进入2012年,它们均显示中国经济持续放缓,二季度增长弱于一季度。但是,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处于软着陆的通道,而且有初步迹象表明中国经济五月份后逐步在底部企稳。因此,除非中国数据存在全面的系统性的造假(这一可能性很低),它们所显示的经济走向是大致可信的。
中国经济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调整经济结构的努力的结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推出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对于中国经济迅速走出谷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也导致了投资过度增长、房地产泡沫和某些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紧缩政策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包括水泥、钢铁、汽车等)的投资下滑。所以,这些传统支柱产业的下滑程度大于整个经济增速的放缓是一正常现象。笔者认为不能简单以这些行业的调整来推断全行业经济数据存在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