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与五部大论】
【五明】
古代印度的五类学科。全称五明处,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前四明是各学派共同的,后一明各学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则以四吠陀为内明。大乘佛教积极主张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并认为它是圆成佛果的“大智资粮”。
“明”谓学问、学科,为古印度的五门学科,概括了当时所有的知识体系。此所谓五明为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前四明是各学派共同的,后一明各学派各有自己的典籍、宗旨,内容亦不相同。如佛教以三藏十二部经典教义为内明,婆罗门教则以四吠陀为内明。大乘佛教主张积极利益众生,以五明为学人所必学的内容。《大乘庄严经论》卷五云:“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
1、声明:研究语言和名、句、文身等如何构成的学问。义净说“西方” 6岁童子开始学《悉谈章》等声明著作。中国唐代沙门智广撰有《悉昙字记》,即此类专著。藏文大藏经中译有声明专著近40种。
2、工巧明:包括的范围很广,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工业明处”称:农,商,事王,书、标、计度、数、印,占相,咒术,营造(雕塑),生成(豢养六畜等),防那(纺织、编织、缝纫),和合(调解争讼),成熟(饮食业),音乐等十二种均属此。
3、医方明:相当于现代的医药科学和医疗技术。释迦牟尼在世时,其弟子耆婆(王舍城名医)对医药就有所贡献。随着佛经的传译,天竺医术也传入中国,佛经中的“地水火风”和“四百四病”之说,早为中国古代医学界所采用。义净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除病品》中曾讲到风、热、痰荫、总集等病和针刺、伤破等 8种治疗方术。融合汉、印、藏医学的西藏《四部经典》也颇负盛名。
4、因明:印度逻辑学。印度正理派首创。印度佛教瑜伽行派学者弥勒、无著在《瑜伽师地论》中用“论体”等七事来作解释,重在辩论术方面的研究。到了陈那作《集量论》,把它发展到以“量论”(带有认识论的意义)为主要内容的探讨。北魏延兴二年(472)吉迦夜译《方便心论》,梁大宝元年(550)真谛译《如实论》,因明之学开始传入中国。其后玄奘传习因明,译有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和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后窥基作《因明入正理论疏》6卷,成为汉地研习因明的主要典籍。从此因明在中国佛学界中得到广泛流传。
5、内明:佛法,指释迦的言教,包括菩萨藏和声闻藏两类教典。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三《闻所成地》的解说:“内明处”略有4种相:由事施设建立相(指经、律、论的建立);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指佛教专有名相的建立);由摄圣教相(指解释佛教教义的理论);由佛教所应知处相(指佛教所应知道的法数)。
另外,藏地《白玛邓登尊者传》记: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为“大五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算学,为“小五明”;合称为“十明”。
【五部大论】
一、学习流程
一般是指藏地修行者的理论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戒律、俱舍、因明、中观和般若。此为总的分类,在每类之下还含有若干具体的教典。
大致来说,根据记述传统的修学方式,僧人每天早晨四点左右起床,然后无论季节,皆露天打坐修习禅定,早饭后进行理论学习,直到下午或傍晚。业余时间,僧人们一般是自己通读《大藏经》;如果是学习因明,有些寺院每天还要进行八小时以上的辩论;晚上睡前仍是僧人禅定时间,大致要持续到凌晨时分。每年要有三个月的时间进行闭关修行,或专修禅定,或专习因明辩论等理论内容,或兼而有之。
这样的修学过程,五部大论的理论学习完毕,大致要经历20年到30年不等的时间。一个10岁出家的僧人大致在40岁以前,完全主要的理论学习。有些僧人会选择长期闭关(个别人会选择终生闭关直到圆寂,汉地传统上也有此类闭关,称为“闭生死关”)。
二、学习内容
1、戒律。包含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的小乘戒为一切有部律,最重要的论著是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论》(另译名为《律经》),共九卷二千七百颂。此外,释迦光尊者的《戒律三百颂》,萨嘎拉阿罗汉的《花鬘论》(汉译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等律学要典,也很受重视。通过对增上戒学的广闻博思和精严行持,使藏地出家僧众得以善护戒体,从而为证取出世无漏智慧提供了保障。戒律在各寺都没有例外的是五部大论中的必须内容。
2、俱舍。几乎每座正规寺院,都将世亲菩萨《俱舍论》定为必修课。该论述及的蕴界处、器情世间、业果随眠、道位智定等基本法理,不仅是小乘学人所应研习之处,对于大乘安立世俗名言、发展理论体系等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
3、因明。在藏地又称“量学”。藏地非常重视陈那菩萨得文殊菩萨加持摄受所辑的《集量论》一书,尊其为《量经》。而全面的传承内容主要是法称菩萨的因明体系,其中是法称菩萨的“因明七论”:《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诤理论》。在藏地,一般《集量论》与《释量论》是必修课程。藏地号为“第二法称”的全知萨迦班智达将“因明七论”所有义理总摄一处,撰写了《量理宝藏论》。此论一经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各教派争相传讲,成为通达因明学的一部要典。格鲁派则主要以全知宗喀巴大师《因明七论入门除意暗》及相关的注释本。各寺几乎都有自己编写的符合不同学习阶段的因明教材。因明的方式与格式,几乎成了藏地其他各种论典的解释方法,可以这样说,对因明没有了解,学习其他藏传佛教论典,有时会和听天书一样。
4、中观。这是藏传佛教理论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按藏传佛教观点,龙树菩萨有六部自空中观方面的代表论著(“龙树六论”),即《中观根本慧论》(简称《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名言成立论》。(此为自宗宁玛派讲法,格鲁派则以《中观宝鬘论》代替《名言成立论》)。龙树菩萨心子圣天(提婆)论师撰写了《中观四百论》,继续阐扬龙树自空中观妙义及修持方便。(玄奘法师译出的《广百论》仅为该论后八品,故《四百论》向无完整汉译本。近代高僧法尊法师入藏求法时,亲睹西藏佛教界对此论的高度重视,遂据藏文译出前八品以成完璧之美)。另外,清辨菩萨《般若灯论》,那烂陀寺两大主持的寂护菩萨的《中观庄严论》、月称菩萨《显句论》和《入中论》都是中观课程的常用教材。藏地讲授自空中观时,普遍采用的核心教材即是《中论》、《中观四百论》和《入中论》(格鲁派非常重视),宁玛派现在也很重视《中观庄严论》。于此需要特别指出,第三转说法的了义精髓——光明如来藏,在藏地一般称做“他空中观”,并且受到了极大重视。《宝性论》等阐显如来藏妙义的殊胜论典,被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等圣祖誉为连接显密教法的桥梁,广为弘扬。自空中观和他空中观的完美结合,为大乘佛子生起现空双运中道实相正见铺平了道路。
5、般若。此处的“般若”,特指开显第二转说法实际修证次第的《现观(证)庄严论》,由于此论内容与抉择空性见解的中观论典侧重点不同且相辅相成,故有必要专列一科加以阐扬。虽然般若经本身就含有现证空性的修道次第,然普通学人凭自力难以通达,所以弥勒菩萨就造了这部论著加以开显。《现观庄严论》是藏地各派普遍传承的必修论典,其内容主要是解说禅定修行的具体过程、次第,出现各种体验时的判断,问题的应对等内容。并以层次的方式,由低到高详细说明。
另外,印度那烂陀寺主持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全知宗喀巴大师的《菩萨道次第广论》也是藏地很多寺院作为必修课程的内容。各寺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还有一些本寺自己规定的必须论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