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印度古注
[古印度]蓮花戒菩薩 造
 【提要】
  《心經》的梵本有廣、略之分,二者的差別主要在於前者多了序分及流通分,而後者沒有。自玄奘法師譯出略本《心經》之後,這個本子就成為中國古代大德注釋的對象,而某些注釋的內容則如孔徹(E. Conze)所說的:「它們表達其固有文化更甚於印度原典所要傳達的內容」。此處的印度原典指的就是現存於西藏大藏經中七部印度學者所造的《心經》注釋(只有藏譯而全無漢譯)。依孔徹的看法,中國古代的《心經》注釋似乎與印度原典的原意有所出入;這種歧異的產生,主要是文化背景的不同。
  是這七部印度注釋中,年代最早、篇幅也最短的一部——蓮花戒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從注釋當中,我們可以得知這位印度大乘中後期的瑜伽行中觀自續派學者如何理解《心經》?他如何將「五道」的觀念融合於《心經》當中?如何以「量」來修學或決定諸佛之母——般若波羅蜜多等等諸問題。
  
 莲花戒菩萨简介
  
  莲花戒菩萨,那烂陀寺寂护菩萨弟子。762年寂护菩萨圆寂后,应赞普赤松德赞之请入吐蕃,参与汉印僧人顿渐之辩论。争论的内容在敦煌出土的汉文卷子《顿悟大乘正理决要》和西藏的《五部遗教》中都有详细的记载。莲花戒在争论中取胜后,备受赞普和吐蕃佛教界的推崇。从此禅宗摩诃衍大和尚为代表的汉传佛教被驱出藏地,印度佛教全面占据藏地。
  莲花戒菩萨为寂护菩萨的《摄真实论》作《摄真实论注》;为《中观庄严论》作《中观明》;为法称的《正理一滴》作《正理一滴注》,另又为《稻秆经》作了注疏。前三者都有梵本和藏译传世,近代又被译成英语和日语。他著有《修习次第》,即宋施护译《广释菩提心论》,梵本三稿及藏译均存。 
  莲花戒菩萨的佛学思想追随寂护的中观瑜伽行见。他从中观派缘起性空的立场出发融合了瑜伽行派的思想,在世界观上主张无相唯识,在方法上受到清辨、法称的强烈影响,对佛教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及前期中观派和瑜伽行派都进行了批评;并对婆罗门教弥曼蹉派的学说、顺世论的断灭论和时论等都进行了批判。他的佛学思想对藏传佛教显宗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頂禮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
  頂禮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
  一切佛陀唯一母,般若波羅蜜頂禮,
  為令求者善通達,是故造此心要釋。
  薄伽梵宣說聖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上、中、下根三類眷屬,所謂比丘菩薩、欲色界二萬帝釋諸天,及住三千大千佛刹諸因陀羅等,宣說八事——一切相智性乃至三身之法身。
  此亦五道之體性,五道即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及無學道。初者,是為念住乃至神足;第二,根、力;第三,菩提分;第四,聖道分;第五,謂法身、圓滿受用身及化身十力等。
  其中,僅由顯示一切相智二十二發心之一,上根菩薩眷屬即可通達五道所詮之般若波羅蜜多。
  而對中、下根等,則須全部宣說教授,乃至資糧、出生等。如是十種,即是一切相智性,乃上中下根菩薩眷屬之行境也。
  復次,對欲、色界天眾,宣說道智、基智。
  對住於三千大千佛刹諸天眷屬,宣說圓滿一切相乃至法身。
  此中,廣般若《般若十萬頌》,為賢護及寶源等上根菩薩,廣說二十二種發心;中般若《二萬五千頌》,亦復宣說;而略般若《八千頌》,未及宣說。
  然諸釋者則許:如經所言:“善現!諸菩薩摩訶薩,始于般若波羅蜜;諸菩薩摩訶薩,終生于般若波羅密,是故汝當勤勇!”此中“菩薩”之詞,即為宣說二十二種發心,故遣集者之失。
  此中乃依三般若之略般若,宣說五道體性之八事也。
 【經】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蒭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首以時、師、處、眷、法五圓滿為序分,而顯連接。
 【經】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
  由「甚深明了」之詞,顯示福慧共攝,然彼體性如幻,無實以顯。
 【經】復於爾時,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
  此中,薄伽梵聖觀自在,正以出世間後得智觀法異門時,
 【經】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作是語已。
  舍利子為令三類眷屬證悟故,承佛加被而問佛之化現觀自在:復當云何修學?
  發問意樂,當勤修學也。當精勤者,乃決定也。此亦由量,量復有二。以凡夫有限現量緣有實無實,非能完全如實了知故;比量亦復彼之前行故。又若無量,則生猶豫。舍利弗請問聖觀自在,此復由圓滿正覺佛陀加持,依於有實無實法之如幻空性而問于彼,此之問答即為出矣。
 【經】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彼應如是觀察:
  如是為顯五道故,答言「五蘊體性皆空」乃至「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所答之義者:舍利弗!三類菩薩眷屬,于勝義諦之境,應以比量智修學,不以現量,因非凡夫現量所見境故,彼境無量亦無功能故;瑜伽現量者,修學已成故,無需修學故。是故當以比量修學勝義。此處應以比量智決擇如幻空性之般若。
  如是所言能知、所知之諸蘊,約諸比丘、菩薩及天眾等,究竟是因之體性?抑或果之體性?若是前者,勝義非與因關連而生,若詳析之,自生、他生、二者共生、非二者生,皆不應理故。若許果者,有生無生,亦不應理故。
 【經】五蘊體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是受、想、行、識,亦復皆空。
  此中,從「照見五蘊體性皆空」至「受想行識亦復皆空」,乃顯示資糧道和加行道也。
 【經】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無相、無生、無滅、無垢、離垢、無減、無增。
  從「是故舍利子」至「無增」,以八詞顯示體性為無間道及解脫道之見道。
 【經】舍利子,是故爾時空性之中無色、無受、無想、無行,亦無有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
  從「舍利子!是故」至「亦無不得」,顯示修道。
 【經】是故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諸菩薩眾依止般若波羅蜜多,
  從「是故舍利子」至「依止般若波羅蜜多」,顯示金剛喻定,即無學道第一道——加行行相。
 【經】心無障礙,無有恐怖。超過顛倒,究竟涅槃。三世一切諸佛,亦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心無障礙,無有恐怖,超過顛倒」者,顯示第二——正行性相。
  「究竟涅槃」至「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顯示第三——後得圓滿受用及化身之性相。
 【經】舍利子,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諸苦之咒,真實無倒。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秘密咒。即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囉峨帝,波囉僧峨帝,菩提莎訶。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言「是故,當知……」者,乃以五咒詞,由功德門宣說五道。此等五道,即般若波羅蜜多義。聖無著亦作如是宣說:披甲者,六波羅蜜多性相,即資糧道。趣入者,乃暖、頂、忍,即加行道體性。十七資糧中,前十五者,世第一法所攝,亦是加行道所攝;地資糧及對治資糧者,即見道及修道。八種決定出生者,即金剛喻定。剎那現證菩提者,即無學道。
 【經】爾時世尊從彼定起,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亦當隨喜。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從「彼等比丘」至「一切眷屬」,顯示圓滿。
 【經】大乘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竟。
  印度堪布比瑪拉米德日阿及大譯師比丘寶軍翻譯。主校譯師善慧、虛空等校訂。
  蓮花戒阿闍黎所造《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竟。
  印度堪布古瑪日阿希巴德日阿及藏譯師聖般若翻譯、校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