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温总理再强调稳增长、促投资
紧随着一个月内的连续降息,温家宝总理有关“稳增长”的讲话又接踵而至。7月9日上午和10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主持召开两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
1、促进投资合理增长
温家宝强调,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才有相应的基础。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复杂,稳增长首先要正确判断形势,既要看到经济下行的压力,也要看到经济增长的动力;既要有忧患意识,也要增强信心。稳增长不仅是当务之急,而且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包括促进消费、出口多元化等,但当前重要的是促进投资的合理增长。在促进投资当中,非常紧要的是要注重投向、注重结构、注重质量和效益,要有利于改善民生、有利于科学发展。要重视对新技术研发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在市场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方面的企业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稳增长还要与财政、金融、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结合起来,用改革的办法,用市场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
2、要在铁路等领域做几件实事
温家宝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当前要特别注意完善结构性减税,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范围,减少流通环节税收和费用,减轻小微企业税负。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另外,总理重点指出,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相关实施细则已全部出台,要抓好落实,尤其要在铁路、市政、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抓紧做几件看得见、鼓舞人心的实事,以提振投资者信心。
二、总理讲话的背景及目的
1、经济下行趋势难改
一个月内两次降息、油价迎来“三连跌”、钢企集体亏损、车市萎靡不振、民间借贷资金链频频断裂…….一系列的表象背后预示着中国经济步入痛苦而艰难的调整期。而从近期密集公布的多项经济数据不难看出,经济下行趋势尚未得到改观。
首先,从6月份制造业PMI数据来看,指数继续下降,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至50.2%,下降幅度有所减缓,虽然高于市场普遍预期,但较往年同期仍处于低位。需求端方面,6 月新订单指数较上月继续下滑至49.2%,下降幅度较上月有所减缓;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下滑2.9个百分点至47.5%,出现连续两个月的快速回落,显示外需仍然低迷。采购量指数自08 年金融危机后首次低于原材料库存指数,显示需求端仍在继续萎缩。生产端方面,6月生产指数继续回落,较上个月下降0.9个百分点至52%。生产放缓除季节性因素外,需求端的持续萎缩是企业生产意愿降低的主要原因。通常来看,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PMI数据在企稳之后3-6个月,经济才能企稳,因此经济在三季度见底或将成为泡影。
其次,上周五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和二季度的多项经济运行数据,其中二季度的GDP三年来首次跌破8%,仅增长7.6%,印证了我国经济处于下行通道的判断。在此项经济数据公布前夕,央行于7月6日超预期降息,说明管理层对经济下行的提前反应。而温总理“稳增长、促投资”的表态,基本上也代表了国家对于宏观经济的最新判断和关于政策的最新部署,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家对于经济下行的态势或到了无法容忍的程度。
2、政策宽松趋势渐明
面对经济下行的态势,管理层对调控放松的趋势也逐渐明朗化。一方面,全球步入宽松时期,使得我国具备政策放松的外部环境。7月初欧洲央行分别下调主要再融资操作、边际贷款设施和存款利率25个基点,英国央行亦推量化宽松政策,上周韩国巴西再加入宽松阵营,其中巴西央行宣布降息50个基点至历史最低的8%,韩国央行亦降息25个基点。另一方面,6月通胀水平的大幅下行也为政策放松腾挪了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6月份我国CPI同比增长2.2%,创下了2012年2月以来的新低。由于食品价格快速下降,CPI 快速回落,短期来看,通胀不再是市场的担忧,甚至由于对于需求的信心不足,未来对通缩的担心可能逐渐兴起。对施政者来说,虽然经济结构转型是中长期的方向,但这并非一蹴而就,防止经济下滑却成为了当务之急。
央行连续在一个月内选择两次降息,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已经步入宽松通道。多家机构也预测,未来央行可能会继续加码货币放松,年内仍将有1-2次降息和若干次降准。而温总理此番“稳增长、促投资”的表态,亦显示未来财政政策的放松为大概率事件。
3、稳增长仍为主要调控目标
自从5月中旬温总理武汉调研提出“把稳增长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来,稳增长就一直是我国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今年我国面临的环境非常复杂,除了要应对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增长瓶颈因素之外,还面临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即“政府换届”。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在即,“稳”将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要贯穿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在二季度经济运行“破八”的前提下,稳增长仍将是今年下半年的调控总基调。因此,总理在7月9日、10日再提“稳增长、促投资”,并指示“加快在铁路、能源等六大领域做几件鼓舞人心的大事”,彰显了管理层应对经济下滑的决心和稳增长的意愿。
三、如何理解“稳投资”
一是不能误解稳投资。当前温总理提出的稳定投资,并不是简单的固定资产投资,更不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和高耗能高污染投资,亦不是房地产投资。目前很多经济学界学者对投资一词比较敏感,认为政府一旦启动投资,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就会引发房地产投资的大幅增长。但实际上,温总理提出的“稳投资”,并非指房地产投资。就在7月7日江苏调研时,温总理才大力强调“决不能让房价反弹”,紧接着便提出“稳投资”,从这点便可看出,总理所讲的投资并非指房地产投资。但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趋势下,只有投资能够快速带动经济增速的回升,而在房地产投资受限的背景下,总理指出加快铁路、市政、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关系民生领域的投资。
二是稳定投资,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四个结合”。我们看到,温家宝总理提出“稳定投资是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的附加条件就是“四个结合”,即把稳定投资与实施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与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结合起来。这就看出,当前温家宝要求的稳定投资,其实指向非常明确,范围就是限定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等领域。这正是当前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内在需求。比如对民生领域投资,特别是向教育、医疗和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投资,一方面解决了人民一直担忧教育、医疗、养老问题,另一方面也刺激了内需发展,扩大内需规模,为经济结构转型带来提升空间。
三是当前是稳投资,而不是扩投资。稳与扩,虽然一字之差,但是性质却明显不同,对市场的影响也明显不同。所谓“稳投资”,就是说当前的投资是对以前确定的工程和项目的继续推进建设和完善建设,而不是另开辟投资计划,以此来避免前期投资工程形成半拉子工程或者烂尾工程。但扩大投资,有可能就是新确定投资计划,比如像前一段时间热议的“新4万亿投资计划”等。稳投资,也是与温家宝提出的“四个结合”中的稳定投资与实施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要求一脉相承。
四、相关板块的投资机会
1、铁路基建
2、节能环保
3、医疗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