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产业结构状况直接关系到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区域经济发展不但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更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配第—克拉克和库兹涅茨利用不同方法得到了相同的关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一产业或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是不断下降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由此可见,伴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重心是沿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顺次转移的。在产业结构顺次转移的优化过程中,内生出了产业结构效益,这种产业结构效益与经济增长水平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利用产业结构偏离度这一衡量产业结构效益的指标,对辽宁省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今后辽宁产业结构效益优化提供信息支持和对策建议。
二、辽宁省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一)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了由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到由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改革开放以前,辽宁产业结构一直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第三产业为辅。197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1.1%,虽然此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在80年代期间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直至1989年,全省三次产业仍沿袭这种“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直至1990年,辽宁的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9:50.9:33.2,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达到三分之一,“第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逐渐形成。随着省委省ZF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辽宁省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从1999年开始,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对GDP的贡献率均在3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基本在3个百分点以上。
(二)产业结构效益的测度
1.测度指标及计算结果。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三次产业结构偏离数的绝对值之和,是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指标之一。偏离度越高,说明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越不合理,产业结构效益越低。产业结构偏离数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是反映某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偏离程度的指标。某产业结构偏离数大于零(正偏离),即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反之,负偏离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
计算公式为: ,
其中, 为第i产业结构偏离度, 为第i产业劳动力比重, 为第i产业产值比重, 为产业结构偏离度。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得到的1978—2010年辽宁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数及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数值(见表1)。其中,原始数据来源于《2011年辽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50年》。
2.对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趋势分析。
总体上看,1978—2010年间,辽宁省产业结构效益先提升,后下降。在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产业结构偏离度经历了大幅持续下降,从1978年的73.03%持续下降到1988年的35.05%,表明产业结构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偏离度下降主要是由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数的绝对值下降所致,说明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90年代期间,产业结构偏离度在41%以下震荡徘徊,主要是由于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出现大幅的震荡所致。其中1991年,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数一度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大负偏离值-10.82%,可见随着第三产业在GDP比重达到三分之一强,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凸显。2000年以后,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动荡上升趋势,主要是第一产业正偏离增强,第二产业负偏离增强所致。特别是最近三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都处于1978年以来的较高水平,导致了这三年的结构偏离度反弹至改革开放以来的较高水平。
三、对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见,经过了三十几年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改革,辽宁省的产业结构效益有所提升,但是2008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对辽宁的产业结构效益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如何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优化辽宁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结构效益,是我们当前需要迫切研究并解决的问题。
一是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发展要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加快构建高产、优质、安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要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对基层农业人员的培训,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二要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以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为基础,探索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产业。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业生产链条以增强农业自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二是调整第二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吸纳能力。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二要在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支柱性产业。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服务业发展方向要面向生产、面向生活,不断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一要优先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信息、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家政服务、养老、社区等就业吸纳能力强和市场需求大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新型金融服务业。二要建立公开、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研究制定适合新兴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制度,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