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民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20.2 中国养老保险体制设计思路的错误
中国养老保险体制的设计始于20世纪90年代全球自由化思想泛滥的年代,并最终成型于199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文件。在当时,受这股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世界银行在《防止老年危机》报告中为世界各国推荐了养老保险的3个支柱:①公共管理的、非基金制的、待遇确定的支柱;②私人管理的、基金制的、规定缴费的支柱;③自愿的私人支柱。[9]它将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模式改革为强调个人账户的基金积累,通过将参保人个人账户的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所获得的收益,来为各个参保人退休后提供养老金。南美洲的智利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它在20世纪80年代就领先世界进行了由现收现付的传统模式转为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模式。该模式经过20多年平平安安的运行之后,最终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倒下,智利政府被迫宣布将所有个人账户基金全部清盘。
为何通过将养老保险基金的盈余投资于资本市场,以为将来老龄化到来筹资行不通呢?因为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依附于实体经济的,当一个经济体处在低度和中度老龄化阶段的时候(65岁以上老年人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低于20%),进入资本市场的养老基金大于离开资本市场的养老基金,从而导致资本市场价格的走高。同时,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量的依附于养老基金的投机资本,它们皆是闻风而动,这二者的“合谋”,将导致资本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一旦该社会进入高度老龄化阶段的时候,离开资本市场的养老基金将大于进入的养老基金,再加上“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投机资本先知先觉地大规模撤出,将导致资本市场价格大幅度地走低,从而将过去几十年间养老基金投资盈余吞噬殆尽,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应对老龄化危机,不能依靠一个“与国民经济脱钩”的资本市场,而必须是勇敢地面对,即通过一个与时俱进的人口政策的实施(但必须提前进行,因为孩子不是一出生就能干活的),而从根本上去化解老龄化的危机。记住,财富永远都是劳动创造的。
20.3 现在是建立全民统一的养老保险的最佳时期 20.4 全民统一的养老保险方案的设计 20.4.1 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真实收益率 美国20世纪下半叶最杰出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A·萨缪尔森(1915—2009年)在1958年证明了一个成熟的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真实收益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20]。何为成熟的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呢?一个成熟的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就是一个入不敷出的养老保险制度,因为该制度收入的每一分钱都支付出去抚养了上一代人。一旦该制度出现盈余,则制度的收益率就会立刻下降。因此,一个成熟的、高收益的养老保险制度其自身必须永远保持赤字。那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又是什么呢?在我们计算一个经济体的全部要素的生产率(TFP)的时候,有下列公式:Y=A+ L+βK其中:Y——经济增长率 A——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 L——劳动力增长率 K——资本增长率 ——劳动份额β——资本份额注意到经济增长率的公式中,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率)与资本增长率一起共同形成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即A+βK=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因此,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而经济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全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为何经济增长率与全社会平均工资的增长率会恒等呢?如果工资增长率长期落后于经济增长率,则居民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将不断下降,导致社会购买力不足,引发经济危机;如果工资增长率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则居民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将不断上升,投资将变为零,经济将停滞或倒退。
详细内容见附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