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给自足经济
根据生理学研究,每个正常人平均每天的生理学需要可折算为1公斤谷物。则100人生产谷物100公斤满足100人需要,是自给自足经济。自给自足经济不需要著名的价值驻足其间。
2.商品经济的起点
99个人生产谷物可以满足100人生理学需要。节余的1个人,用于生产其他产品例如棉布。99个生产谷物的人与1个生产棉布的人交换,商品经济由此拉开了序幕。
3.商品经济的典型胚胎
一个人一天24小时,用12小时生产谷物,滿足24小时的需要。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是用50%的时间从事生产谷物的劳动以满足100%的时间生理学需要,也就是,用50%的人从事谷物生产劳动以满足100%的人的生理学需要。简而言之,就是50个人从事生产谷物的劳动满足100个人的生理学需要。
据此,我们就假设一个100人的商品社会,分析这个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和态势。
1).宏观运行
从生理学角度考虑,要使1个人吃饱有1公斤谷物足够了,这就是1个人的必要需求。[1]要使全社会100人吃饱,每天需要100公斤谷物。这是一个自然标准。
生产这100公斤谷物需要多少人的劳动呢?我们假定需要50个人的劳动。
由此得到谷物劳动生产率是2公斤谷物/人。
我们规定,谷物价格是1元/1公斤。[2]
在这个规定下,谷物产品的劳动生产率转换为谷物价值的劳动生产率是2元/人。
其余的50人生产其他产品例如棉布。50人生产100份棉布,满足100人的人均1份的需要。
棉布的价格决定:
根据劳动等价原理,棉布的价格=(2元/人)/(2份棉布/人)=1元/1份棉布。
由此,社会行业产品的总价格为:
谷物总价格=1元/1公斤×100公斤=100元。
棉布总价格=1元/1份×100份=100元。
社会商品总价格=谷物总价格+棉布总价格=100元+100元=200元。
货币数量的确定:
公式:货币数量=谷物劳动价值生产率×社会人数=n元/人×100人。
将上述谷物劳动价值生产率代入公式得:2元/人×100人=200元。
这与谷物生产价格100元,棉布生产价格100元,社会商品总价格200元是吻合的。
从价值层面考察,人均创造价值2元/人。全社会100人创造价值200元。
社会总价格=社会总价值。
2).微观运行(交换过程)
谷物生产者以1元/1公斤的价格出售100公斤谷物,收入100元。
棉布生产者以1元/1份的价格出售100份棉布,收入100元。
谷物生产者购买50份棉布花费50元,回购50公斤谷物花费50元。共花费100元。收入=支出。
棉布生产者购买50公斤谷物支出50元,回购50份棉布支出50元,共支出100元。收入=支出。
这种运行体现了谷物生产者与棉布生产者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等价交换。
交换结果:每人获得商品都是1公斤谷物+1份棉布。
在历史上,这就是男耕女织社会的典型的商品经济形态。在全社会表现为50个男人生产谷物,50个女人生产棉布,两个不同的行业,是后来行业的雏形。而作为社会的经济细胞的就是男耕女织的家庭,是后来企业的雏形。
这就是货币商品经济的典型的原胚。
4.商品经济增长
假设谷物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由原来的2公斤/人,提高到4公斤/人。
每人的谷物需要还是1公斤/人。100人需要100公斤。此时生产100公斤谷物只要25个人就够了。谷物劳动的价值生产率提高为4元/人。
如果棉布已经达到饱和需要量,[3]节余下来的25人就去生产草鞋100份。草鞋劳动生产率为4份/人。
草鞋价格为(4元/人)/(4份草鞋/人)=1元/1份草鞋。
棉布劳动生产率不变2份/人,价格提高为2元/1份棉布。
微观交换过程:
谷物生产者出售100公斤谷物,收入100元。
棉布生产者出售100份棉布,收入200元。
草鞋生产者出售100份草鞋,收入100元。
谷物生产者回购25人的谷物支出25元,购买25份棉布支出50元,购买25份草鞋支出25元。收支平衡。
棉布生产者回购棉布50份,支出100元,购买谷物和草鞋各50份,支出100元。收支平衡。
草鞋生产者回购草鞋25份,支出25元,购买谷物和棉布各25份,支出75元。收支平衡。
谷物总价格100元,棉布总价格200元,草鞋总价格100元。合计400元。
社会总价值为4元/人×100人=400元。
社会总价格=社会总价值。
体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谷物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总价值和总价格也提高一倍。
注:
[1]类似于王志成提出的社会必要需求。也是需求层次基础的饱和需要(或需求)。
[2]这是我们规定的社会商品的价格尺度——自然价格或不变价格,并以此作为社会商品价格运动的基准价格。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济的运行缺少一个人为规定的科学的价格尺子。
[3]假如棉布还没有达到饱和需要量,节余下来的人可以去生产棉布或部分人去生产棉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