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042 2
2012-07-31
  期刊不过是文学的载体,如果文学没有了尊严,期刊抱着尊严并没有实际的现实意义。“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中国文学期刊的“尊严”是中国文学的尊严,而非期刊的尊严。
  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学期刊的悲鸣与文学本身关系不大,人们习惯于在文学层面上讨论文学,在期刊层面上讨论期刊,心知肚明地规避文学为何走到了今天这步田地,任何“尊严”都是自己争取得来的,文学和文学期刊也概莫能外,发出讨要尊严的呼声,只能证明一件事情——文学和文学期刊都已经丢掉了自己的尊严。
  文学存在的意义是不需要再有任何讨论的必要了,人类的历史已经很好地说明了文学的存在价值。但在当下中国,文学让位于物欲的“不得已”是全体中国人罹患的集体病症,即便是真的创作文学的人,也很难跳出周围人对物欲赤裸裸的追求热情。在文学期刊还能够通过各种方式生存下去的时候,文学的小众化色彩已经越来越浓厚了。纯文学作品和其大众载体(期刊)只能被小众消费,与其说大众疏离了纯文学,毋宁说是纯文学疏离了大众。
  文学的本质是思考和表达,但人只能生活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空里,如果生存的愿望和需求,或者是以有房有车为生活目标的时候,文学被忽略后照样可以生存并且在社会价值观里赢得尊严——文学现实价值无法立刻回馈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已经习惯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式的即时消费了。
  前几日参加北京诗歌界的一个活动,诗人们的坐卧行立走表现的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诗人们依然保有那份诗意的纯真。看到他们的状态,既不会担心中国诗歌灭亡,但也不会相信中国重兴唐诗盛事,那只是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彼此观照的生活着,生活在他们构建的诗歌世界里,外人是很难理解的,因为诗人也不屑于去布道或解释。
  对中国的文学来说,情况或许要比诗歌界乐观一些,总体上却是大同小异。文学是需要有受众做基础的,文学期刊的受众流失不是文学期刊的错,在当代中国人的价值标准中,文学被忽略了一点都不奇怪,奇怪的是,在各种呐喊声中,能够为文学发声出力的人依然没有认知到文学对生命个体的重要性,更遑论对民族和国家的深远影响。
  幻想有一天,中国人对文学的尊重来自于大多数人内心时,中国人自我尊重的力量也必然来自文学的力量。现在,赚钱大于一切需求时,等待文学的归来就成为一种美德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8-17 12:57:01
本应前者,但现实弄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8 09:13: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