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7-3-3 12:04:00

“中国的书籍价格高,为什么?是因为用钱买书的人不在乎书价钱,在乎书价的人买不多。书商逐利,就把对书的需求弹性低的那些消费者的剩余榨得多一点。没有多少油水可榨得读者,只好站在一边干骂书价高、书商奸!

由这个理路出来,可见盗版书的存在是多么的应运而生!补了低收入爱书者的需求!功德无量啊!

这是理论告诉我的,不代表本人蔑视高价书商的产权!

要买书的人会通过别的渠道”

又一例成本定价的说法:)现实世界是竞争定价,价定成本。你的书没内容,你定价高,我可以不买吧?我可以买别的书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3 13:21:00
因为个体经营者的书可以打折,而新华书店不能打折呀,所以要给书的经营者留出利润空间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3 14:37:00

我认为定价肯定大大高于书的成本,即使是在正规的书店我们经常见到打折的情况出现,但从来没见过要高于定价卖书的。

由此看来,出版商是在给不同地区不同种书店留下了一个自由调整的空间。但这种方式到底好不好还不敢做定论。的确书太贵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3 19:09:00

比较赞成十楼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4 11:22:00

听说出版业是个高利润行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4 14:35:00
好问题啊,
这个问题很难有准确的答案,特别是这样做的初衷很难知道,但就我所知道的,和大家探讨一下吧

有人也提到了书其实是个封顶价,很有意思。书的价格确实是为了限制价格,而不是说不能卖低于标价。

因为除了书和音响制品外少数会有直接标上价格的产品,虽然国外的书和影像制品并不标价,但是它们的价格在不同的零售商那里差异非常小。这点在电子等电气产品上价格却差异很大,大家也可以考虑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限制价格 和出版社的出厂价之间无性间限制了销售商的利润空间。这是否是制约销售商的一种行为呢?如果书可以自由定价,会出现很多价格歧视和垄断的问题么?

另外国内的书比较起国外的书来说真的不算贵的,虽然近年来涨价涨的很厉害,但是这种有关专利的商品一定会在将来变得更贵。国外的一本教科书价格在100美元以上毫不奇怪,而有的要2,3百美元。但是奇怪的事在书店还是网上你可以得到的差价实际非常的小。我看过亚马逊上卖的我们学校用的教科书和学校书店里卖的差价很小。这点与国内不同,国内的差价可以高达30%以上,很多网上书店卖的折扣很多。我想在国内外都一样,出版商基本上控制了利润的空间,在国外由于书价本身已经很高了,在附加的markup价格不能太高,否则没有销量,当然也不能太低,没有了利润。这样就得到了一种制约均衡。但是在国内可能这样的加价空间会大一些,出版商本身的出厂价过低了,留给了销售商很大的空间,否则网上书店也不能给出那么多的折扣,但是由于无法限制销售价格,很可能反过来被销售商垄断高价出售,所以采用标出书价的策略进行限制。
大家还记不记得有一段时间很多食品饮料也由建议零售价格,那个是不是为了控制它们的产品在小的零售店里也能够采用合理的低价格,从而直接的提高它相对于其他产品的竞争力呢?举个实际的假设:如果蒙牛和雀巢先后推出大小相近的巧克力味奶油冰淇凌,蒙牛先推出卖2元,而雀巢后推出同样的产品,一般的小店一定会定基本相同的价格,但是如果雀巢在产品上写明建议零售价格1.8元,那么小店一般不会超越这个价格,无形间产生了强于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同时限制了销售商的售价。

关于书的成本和定价,大家都说太贵了,我觉得大家没有考虑到书的是知识产业,和高科技产品没什么两样,都需要花很大的投入才能得到一本好的书,国内烂书太多,好书不多,不如少出点,出好点,贵也就算了。不过至于这个问题与为何书要有标价好像没什么关系。如果书成本低,那么应该是怕卖得太便宜才对,但是书只有出版社这一个途径出去,完全可以控制出厂价格阿。出去的价格高自然卖得就贵了。图书是有很多竞争成本也低,但是国外也这样,为何它们就不标价呢?

这样说来差不多有了个小结:
大家可以看到新华书店这样大型的销售商书店一般都把价格设为标价,如果没有标价它们很有可能愿意出售超过标价的价格,如果太贵则可以通过打折来实现。但再打折也不会低于进货的价格。对于出版社来说,销售商高售价不利于图书出售,降低了销售量损失的是出版社的利益,反而销售商可能从中牟利。但是低价格的打折用的是销售商的利润与出版社无关,低价格卖得多出版社反而高兴。所以出版社标价的这种行为,有效地干预了销售价格,保障了自己的利益。销售商进货的价格<图书售价<=图书标价

至于超过书本标价的说法,如果中国今天不是市场经济和只有一家出版社的情况下是可能发生的。这就是为何畅销书要一版再版价格也相应提高的原因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4 16:00:00
问题巧合的回到了最初的假设

经济学是以 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作为前提进行研究的。

怪不得曼昆的第一章就要花那么大的力气讨论他的十个基础规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4 16:33:00

Monopoly power matters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4 16:39:00

Also if you link this problem with another interesting issue that why the taxi industry of certain city adopts the same pricing system and as far as I know offering discounts is not allowed in many cities.

Gotta think about i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4 16:40:4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4 17:25:00

法律问题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4 17:37:00

书是知识产权,好比软件,软件大都是厂商直接定价,比如微软的Windows. 但真正的成交价可能会和定价不同。现在买书都可以讲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5 08:43:00
书有定价,但也可以打折呀。出版社给批发商打六折,批发商给书店打八折,书店给我们全价。如此而已。有时可以到批发商那里卖八折的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5 09:15:00
这和消费者对成本的知情权不够有关,所以销售商抬高了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5 19:38:00
一个小问题也能够讨论出这么多道理来,毕竟是行家出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6 00:13:00

买书是可以讲价。

那我们来看书的标价所起的作用。

书的定价似乎应该是一个指导性定价,或者最高限价。想想一般买书只会原价于或者低于定价,而不会超过定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6 13:17:00
如10楼所说,主要是因为相同的内容的书,只能让一个出版商出版,这样就不存在同内容的书的竞争,而是垄断出版和发行。大家平时也可以看到一些商品有建议价格,而实际的卖出价往往比建议价格低很多,那个建议价格没有实际意义。这就是因为这些商品的生产厂商不止一家,如果按照建议价格卖,也许就没有人要,他们是存在竞争的,还非常激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6 16:46:00

我觉得印上定价是给出一种度量,从而降低了议价成本。实际的情形,是销售各环节都以码洋(印上的定价)为基础进行交易、核算。

而之所以这样能降低成本,原因又是构成整书价格的各单项因素(比如纸张、印刷、封面设计、作者名誉市价等等)的知识太专业,以至一般购买者在现实中很找到价格参考;无从对构成价格的各方面进行评估,就很难得出整书该以何价成交。印上价格省却了这些麻烦。

这解释的含义是说,关于纸张、印刷、封面设计、作者名誉市价的信息越普及,书籍被印上价格出售的方式就会越少被采用。我想,外国买书不印价,肯定是书籍出版标准化、出版社之间充分竞争的结果,那样读者能获得充分的定价信息,印上价格就多此一举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6 21:13:00

1、我认为书的定价方有垄断能力,因此其定价,定在其认为的能最大化利润的点.

2、如果书不定价,本也根据市场销售现场讨价还价,即最终销售商按最优价格出售,但这项工作尤其麻烦,并且每一本书的内容也不一样,信息不对称,读者往往会以低于平均价的价格出价,因此交易成本较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6 22:22:00
也许吧,这个问题到是很奇怪,不过即使书有订价,也是可以打折的,就像商品也可以降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7 00:40:00

目前图书发行应在算半垄断阶段,因为国家对于图书得发行是有严格限制的。

说明了市场经济不成熟,

大家应该注意到,在美国图书都是没有定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7 13:36:00

我忘记从哪本书上看到过了

书有标价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书与其它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书里的内容是知识,它能产生巨大的正外部性。书的明码标价体现了作者的产权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7 16:26:00

我看各位都错了,不能用“现在”解释“现在”。书的发行有个历史传统的:国家一般对信息都会有控制,美国特殊点,因为他们对政府是不信任的。中国传统都是要求用思想(儒家)管理大众的,后在新中国成立新闻媒体出版一直是国家控制的,这是历史形成的垄断原因。之后,书的出版有国家相关定出版权,而计划经济形成垄断渠道(新华书店),这两个机构使得他们有寻租的机会。

再谈书的定价:书提供信息和知识,这个是有偏好和风险的,这些风险由作者和发行商共同评估(衡量出不出),出的收益就是洋码,而这些收益要分给:作者,发行商,渠道商。国内没有好书的原因就是作者得到的收益比例太少(目前10%-15%)。大部分都被发行商和渠道拿走了。说书贵其实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不值这么多。一些好书定价在40-80我们不会觉得贵。但是差书太多,写书不容易,而且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条件下。写书机会成本太高。

至于打折其实就是降价,我们无法估计一本书给自己的价值时,或者看书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谈资,时尚时,书的收益会下降,为了做时尚型消费,打折是必然的。当然打折也是吸引需求的手段之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7 16:33:00
以下是引用ereree在2007-3-7 16:26:00的发言:

我看各位都错了,不能用“现在”解释“现在”。书的发行有个历史传统的:国家一般对信息都会有控制,美国特殊点,因为他们对政府是不信任的。中国传统都是要求用思想(儒家)管理大众的,后在新中国成立新闻媒体出版一直是国家控制的,这是历史形成的垄断原因。之后,书的出版有国家相关定出版权,而计划经济形成垄断渠道(新华书店),这两个机构使得他们有寻租的机会。

再谈书的定价:书提供信息和知识,这个是有偏好和风险的,这些风险由作者和发行商共同评估(衡量出不出),出的收益就是洋码,而这些收益要分给:作者,发行商,渠道商。国内没有好书的原因就是作者得到的收益比例太少(目前10%-15%)。大部分都被发行商和渠道拿走了。说书贵其实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不值这么多。一些好书定价在40-80我们不会觉得贵。但是差书太多,写书不容易,而且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条件下。写书机会成本太高。

至于打折其实就是降价,我们无法估计一本书给自己的价值时,或者看书不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是谈资,时尚时,书的收益会下降,为了做时尚型消费,打折是必然的。当然打折也是吸引需求的手段之一。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

为什么在中国,书这种东西,终端价格主要由生产商而非销售商决定。

而经济学分析的特点之一,就是用“现在”的约束条件,来分析“现在”的均衡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8 03:33:00

如张版主所言,本次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书有定价”。

曾经问过出版界人士,有意思的是,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在他们看来,这似乎也只是一种惯例或传统。

现在不妨把问题转换一下:(不谈国外)没有在书尾标明“定价”的书(不是没有价格的书),大家会买吗?或者,书尾标明的“定价”(结合实际标价,比如打折价)如何影响自己的购买行为呢?在书店里,人们可不可能以超过“定价”的价格购买一本书?

在知识产品类商品里,为什么书籍、报刊等纸介商品更可能(几乎是全部)印有定价,而音像制品、软件、电视剧、电影等光电介商品则少印有定价(当然,一些软件产品的外包装上也印有定价)?

还有一种可能,“定价”是“印刷”上去的,而图书、报刊本身是印刷品,印刷品印上印上定价,倒也不别扭;如果一件衣服上赫然印着“定价”,穿着走在大街上也太夸张了;一场电影在开篇或结尾的镜头上如果赫然映出“本次电影的定价(比如看一场多少元)”,大家可能会被导演搞崩溃了。“票”这类东西,也常印有定价,比如车票、飞机票、电影票,公园门票,难道“定价”与“印刷”天然有着亲缘关系?

商店里的各种商品常附有价签(上面既可能有“建议零售价”,又可能有“原价”,还可能有“打折价”),价签上的价格与图书上的标价,本质上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8 09:55:00

标签上的价格也是为了简省寻价议价的费用。菜市场小贩不贴标签,而超市里卖菜要贴标签,这种对比最能说明标签的作用;设想小贩贴签、超市议价的情形,就明白这“贴签”制度的选择重点所在了。

因为“利用价格机制也要成本”,人们一定会想办法尽量简省这成本。所以:贴不贴的关键是怎么办才“省事”。这里“省”的那东西,主要就是寻价成本。换句话说,这里的选择,是考量以某种方式把价格明示出来(贴出来)更有利于交易进行,还是从市场竞争的势态中观察到价格进行议价更有利于交易进行;进一步,如果要贴,该怎么“贴”,也是以不同方式中哪种“更省事”为皈依。不同方式的“贴”,简省的主要是议价费用。

市场竞争的过程本身会给出价格信息。就是说不用明示,参与者稍微观察一下就很快知道价格大概。而书印价格、建议零售价、价格标签,这三样东西唯一共同的地方,是以直接标明的方式给出价格(虽然实际不一定按标价交易)。这后者要被视为人们为了更好地利用价格机制而做出的选择;如果某种方式成为行业习惯,一定是很多个人普遍倾向于做这种选择的结果。

先给出上述思路,更细的问题我还得再想想。这思路的重点就是“利用价格机制也要成本”,而这个成本主要归结到寻价、议价上,可以称为“信息费用”。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把这个帖子里2楼、8楼、11楼说的统一起来。(https://bbs.pinggu.org/thread-99374-1-1.html&page=1)2楼的意思就是说生产方(其实是双方)对未来销售情况不确知,为对双方有保障,预定一个价以简省事后调查销售量的费用,便于未来分成;8楼说的也是信息费用,但这是在经销商和终端消费者之间说的,虚抬价格的前提是消费者信息不足,如果同样产品都一价卖,就无所谓“虚抬”这种事,“虚抬”所“抬”的东西,就是信息费用;11楼套利也是一样,统一价就没法实现套利,利差代表的是消费者信息的缺乏程度。生产者若认为销售商套利的行为对自己不利,就更倾向于直接把信息给到终端消费者手中,那贴出来的东西,抹平了终端消费者的信息不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8 12:44: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8 13:44: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3-8 3:33:00的发言:

在知识产品类商品里,为什么书籍、报刊等纸介商品更可能(几乎是全部)印有定价,而音像制品、软件、电视剧、电影等光电介商品则少印有定价(当然,一些软件产品的外包装上也印有定价)?

还有一种可能,“定价”是“印刷”上去的,而图书、报刊本身是印刷品,印刷品印上印上定价,倒也不别扭;如果一件衣服上赫然印着“定价”,穿着走在大街上也太夸张了;一场电影在开篇或结尾的镜头上如果赫然映出“本次电影的定价(比如看一场多少元)”,大家可能会被导演搞崩溃了。“票”这类东西,也常印有定价,比如车票、飞机票、电影票,公园门票,难道“定价”与“印刷”天然有着亲缘关系?

衣服上印价格、电影里打价,是改变了产品本身。这情形和树价格牌、书上印价格之类情形不同(大概没有人会认为书上印了个价格就会影响书的所值)。外包装印上是可以的,附带一个小纸条说明建议价格也是可以的(这就和书上印价差不多了),但是不能电影情节里打上。不是“印价”和“印刷”有关系,是“印刷”影不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

“票”印有定价,更不是同样情形。我们买票,可不是买“票”的本身,买的是“票”背后的产品和服务。票本身是凭据,出账入账直接靠它,如果不印上价格那才真需要解释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8 13:56:00

我感觉问题的提出方式误导了大家。不是“为什么书有定价”,准确点说,是:书籍为什么要以印上价格的方式给出价格信息?

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有两层:

1、“人为统一明示”和市场供求自动决定是不同的。为什么选择了前一种人为的方式?比如,为什么是印价而不是每次交易从空白处开始议价?

2、“人为统一明示”有好多种方式,包括直接印上价格、插一个价格牌、建议零售价等等,是什么决定了在这些不同方式中哪个被选择?比如,为什么书是印价而非插上价格牌之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8 14:11:00
以下是引用张三李四在2007-3-7 16:33:00的发言: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

为什么在中国,书这种东西,终端价格主要由生产商而非销售商决定。

而经济学分析的特点之一,就是用“现在”的约束条件,来分析“现在”的均衡结果。

可能建议零售价是这样的,说书籍的终端价格主要由生产商(出版社)决定,不符合实际。建议零售价的“建议”,其实就是决定;书籍定价的“定”,才是真正的建议。

价格被决定,肯定是交易相关各方讨价还价的结果,比如批发商是以标价20%还是30%的价格进货,这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这是另一个问题了。现在的情形,是这印价根本就是个参考而已,什么也没决定。从行为主体的角度来说,问题应该表述成“为什么这信息是由出版社发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8 14:22:00

再总结一下,我认为能以如下更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

以书籍印价、建议零售价等明示价格的现象,解释:1、既然价格机制这无形的手能引导人们的行动,为什么还要有各种人为明示价格的机制出现?2、如果明示价格更好,又是什么决定了具体的明示方式被选择?3、明示的主体是由什么决定的?

很显然,这样提问更容易接上新制度经济学的传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