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一般而言的问题是:人为明示价格信息的各种方式是如何被决定的。具体到这个问题就是,书籍印上价格这种明示方式是如何被决定的。(说多少遍了。但我得不断提醒自己这问题到底是什么,否则很容易就会忘了最初的出发点。)
困难在于,我们如果坚持就“书”说“书”,那么即使得出解释恐怕也太过特殊;为了多少能获得一丁点称得上一般化的认识,就总免不了要牵涉其他商品。可是又反过来说,举出其他商品的例子,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有好的对比考量。
基于这个想法,我们不妨收缩战线,先拿图书市场本身有变化的一些情形进行比较。这过程中,肯定不断会有人提供更多关于图书市场的细节,那也有用得很。比如,除了上学的教材,印象里我自己还没有按原价买过一本书,所以免不了总会忽略新华书店很少打折的事实。这种细节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很关键。
我自己的藏书大多数是旧书。一方面可以说它没“印价”。不是真的没印,而是印上等于没印——就我的观察,从来没人看上面印的5毛1块之类,因为那价在市场交易的任何一个环节没有任何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印”上了,因为旧书贩总是会在书后用铅笔写上一个价格——这个铅笔“印”(明示)的价格,才真正相当于我们目前说的“定价”(码洋)。
更妙的是,旧书贩一边卖书,一边收书,收来之后他一如既往要往上写价格,没写价的就先撂一边堆着。这中间就常有他还没来得及写价,而我看上一本书的情形。现实的观察,是这情形下,双方都挠头的很,解决方式一般是先找同丛书、同出版社、同年代,其他还要考虑书的品相等等,最后拍板成交。铅笔写上价的显然简单,我就是按某个折扣还价(所有购买者都是这样的),比如标20块,一盘算,按7折14块吧。不行,大哥您怎么也得往上添两块,二八16块不行,老顾客了,没往高里要。可我买那么多本了,这本折衷一下,15怎么样?成交。
如果说新书给我们的感觉是“从来就有”印价,那么旧书这个细节给我的感觉就是:没有“印价”,书贩也得创造一个起东西代替这个“印价”。我们接着问——这创造的方式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或者说,这书贩为什么非要创造它?我相信,这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书籍印价”的真正含义(在市场交易中的真正用途)就是什么;而书贩创造的具体方式之间的差异,背后体现的就是为什么不同的方式会被选择。
我怕会落入预设答案的陷阱,先不给出自己认为的答案。但我觉的这细节是有意思的,大家不妨把这个细节加入考虑之中。可以清楚的是:如果书贩不是用铅笔写,而是立价格牌,他过两天就得关门,因为人手不够、空间不够、时间不够、钱也不够——他所有的资源恐怕都得付给价格牌了。
说点题外话,也挺有意思。关于旧书的价格信息,我们还可以从别的渠道获得。网上有个“孔夫子旧书网”,各地的旧书信息都有,相信很多人都熟悉。那上网的书摊一般都有门脸实体,看情况,也有不少书摊登记的地址是在自己家里。门脸成堆的就是旧书市场;单独门脸如果不够大,很难独活。旧书市场竞争是比较大的,但即使在同一个市场,都有同书非要标与众不同高价的情形。我认识一个书贩,整个市场最贵就他,好比一套《陈亮集》,同市场别处标价30块,我25购入,那家伙居然标价就是别人一倍,基本还不二价。按道理说他没法活了,可人家就说了:别人爱卖你买去,我不卖!——但我看他这书店的情况却不比别人差,起码两年没见他黄,很奇怪。问别人,回答是:他也经常从我们这收书,旧书是越收越少的,等我们都卖没了,你100也得买他的!——那你还卖他?——我靠量,他想吊大鱼,想法不一样嘛。呵呵,这是故意制造短缺哄抬价格啊。
很显然,“印价”对购买行为的影响,取决于购买者对那定价的鉴别能力。比如,一本商务版新出的钱穆《史记地名考》,两册共80多块。各位怎么理解这80块的?
绝大多数人,如果没有这印价,对这书该是80块还是160块,心里一点都没谱。而有的人看出版社、作者、印刷等等,即使没印价也能猜着大概会“印”多少——果真印上了,那就有了更不错的一个参考。再对比实际交易情况,还价就更有把握。没这参考,出价我就要犹豫,双方议价也费劲,因为我们就得像旧书没写上铅笔字那样,要从丛书、出版社、作者、印刷等情况重新议价。信息更缺乏的购买者,大体是别人给什么价他就接受,砍得动的部分主要是观察其他交易获得信息所致(我同学买的是8折,你怎么给我85折呢)。极端一点的推测,是出版社之间对构成图书整价的各单项价格相当清楚,如果双方要交易,打个眼神就能知道确价,连印价都不必提,懒得多费口舌交涉。这很像一个完美的、没有交易费用的供求模型。所以,我猜想那书没有印价的情形,约当于读者的信息拥有程度近乎出版社的情形。在现代社会,对应的实际情况是制造、销售各环节的标准化程度极高。
明示价格不能影响产品质量。书印上价没人会认为影响质量,这是个事实;如果问人们为什么会那样认为,就相当于问甲为什么喜欢吃黄瓜而乙喜欢吃白菜。关键是事实上人们怎么认为的。而“人们怎么认为”是一个意图之物,我们是从侧面观察才能确知。比如,新书有印价没人以钞票反对过(你印我就不买了,或者你印就得减价),我们就知道这不构成整书价值的一部分;旧书你要是铅笔写上价格还能擦掉,敢用毛笔大书特书,那就坏了,又得让我狂往下砍——从这砍价的方向,我们才能确定购买者认为哪些因素构成书的价值。撕掉书皮也一样,我们不能问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书皮是书的一部分,我们不知道人们会认为哪些东西才构成一个整体(经济上说的)。但书皮撕掉了你因此出价就低,从这观察我知道你认为书皮是构成那商品的一个部分;撕不撕你都出一样的价,就是说你没把它当书的一部分。
电影情节里印上价,“观众会崩溃”,那是说它影响了产品质量;印在版权信息上,可能没人认为他影响了电影这产品——不过我也怀疑压根就没人看那版权信息,而如果人们关注那版权信息,上面印的价又会影响“产品质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