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8-8-1 11:41: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7-31 14:32:00的发言:

但是,一种报纸,只有一家出版社吧。

很多报纸的内容是接近的,页数也接近,比如楚天都市报和武汉晚报,但是定价是各定各的,医疗、餐饮、理发、住宿等等中许多产品也是这样,各家定各家的价格。在这里如果我们过份强调商品的不同一性,认为垄断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那么就没有两个厂家的电视机、手机等是同一的。

书、报、医疗、餐饮、理发、住宿、交通等等都是厂家统一定价,我觉得这里没有违背竞争定价的基本原则,但是仅仅用竞争机制肯定不能解释这个定价过程。这就是说这里还有很多定价机制被我们忽视。比如我的研究中就指出一个明显的被我们忽视的机制——质量定价机制(质量型竞争),他没有纳入经济学考察范畴。现有经济学考察的只是数量定价机制(数量型竞争),即所谓的价低售量大,但是考虑质量后“价低售量大”定价原则迅速被颠覆。有些商品如果价格低了(低于同类商品价格),人家就是不卖。比如大米,太便宜的大米反而售量明显降低。再比如国产李宁系列的鞋,其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其高价位,有些质量与之差不多的鞋,由于坚信“低价售量大”的教条,结果销声匿迹。

所以我们还是要放开视野,勇敢跳出经典之外,寻找更多没有发现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 11:54:00
以下是引用shyumingzhang在2008-7-31 15:54:00的发言:
个人认为书籍的出版一般都是由单个出版社出版,每一本书都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产品,从该产品的供应来说,该出版社在市场上就处于绝对地垄断地位,因为版权保护,其他单位不能印刷和出版,最多只能授权,所以,书籍的定价只能是完全垄断的企业根据自己对市场潜在需求的判断作出的定价,而且是一个指导价格,渠道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利润,所以实际的销售价格或许会有些不同,但是,书籍在印刷的时候印商零售价格还是无可厚非的。本人认为: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则下,产品供应的唯一性是书籍定价的根本原因。

商家统一定价的商品很多,比如医疗、理发、餐饮、住宿、交通、教育等等,但是并非都满足垄断这个条件。我认为这是个涌现问题。在这里垄断是统一定价的一个条件,但是不是必要条件。就是说导致商家统一定价的原因很多,是它们综合决定的,但是这些因素不符合必然性因果原则,而是符合涌现因果原则。这样,如果这些条件中多数条件满足,则结果——统一定价就会出现。这就是说有垄断统一定价容易出现,而没有垄断统一定价也会出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 16:36: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8-8-1 11:41:00的发言:书、报、医疗、餐饮、理发、住宿、交通等等都是厂家统一定价,我觉得这里没有违背竞争定价的基本原则,但是仅仅用竞争机制肯定不能解释这个定价过程。……

这里谈的不是一个问题。

本题的主旨是:为什么书上印有价格?

(为什么某些商品印有价格与某些商品如何定价,还是两个问题)

当然,把价格直接标在商品上,也可以理解为厂商的定价策略之一,那么,问题是,为什么出版社(这种厂商)愿意采用这种定价策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 16:39:00
以下是引用red-apple在2007-3-8 14:22:00的发言:再总结一下,我认为能以如下更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以书籍印价、建议零售价等明示价格的现象,解释:
1、既然价格机制这无形的手能引导人们的行动,为什么还要有各种人为明示价格的机制出现?
2、如果明示价格更好,又是什么决定了具体的明示方式被选择?
3、明示的主体是由什么决定的?很显然,这样提问更容易接上新制度经济学的传统。

red-apple已经对本题主旨给出了较完整的概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 17:10: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1 16:36:00的发言:

这里谈的不是一个问题。

本题的主旨是:为什么书上印有价格?

(为什么某些商品印有价格与某些商品如何定价,还是两个问题)

当然,把价格直接标在商品上,也可以理解为厂商的定价策略之一,那么,问题是,为什么出版社(这种厂商)愿意采用这种定价策略?

我认为谈的是一个问题,要谈清楚出版社选择的定价方式(策略好像不妥),就应该先知道其定价的过程。显然,我说的报刊、医疗、交通、理发、餐饮、住宿、部分名牌衣服、鞋、手机、相机,石油等,都是这种定价方式,都是由厂家将价格“印”在商品上了,是不是?

我认为将价格印在商品上只是一种定价方式——更确切说是标价方式,而非定价策略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8-1 17:31:4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 17:39: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8-8-1 17:10:00的发言:我认为谈的是一个问题,要谈清楚出版社选择的定价方式(策略好像不妥),就应该先知道其定价的过程。显然,我说的报刊、医疗、交通、理发、餐饮、住宿、部分名牌衣服、鞋、手机、相机,石油等,都是这种定价方式,都是由厂家将价格“印”在商品上了,是不是?我认为将价格印在商品上只是一种定价方式——更确切说是标价方式,而非定价策略问题。

你说的这些,前面已经有人谈过了。

其他商品的“价签”与“书后印制的定价”可不可当作一回事?

(你见过什么手机/鞋/衣服/相机本身上印有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 17:43:00

有些商品(比如某些牌子的洗衣粉或肥皂)在包装上(注意,并不是洗衣粉或皂本身上)印着“建议零售价”。

这与商店里各商品的“价签”是否算一回事?

本贴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有些厂商会这么干,而有些厂商不这么干。

然而,无论这么干与否,所有厂商都有自己的定价策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 17:47:00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8-8-1 17:10:00的发言:我认为将价格印在商品上只是一种定价方式——更确切说是标价方式,而非定价策略问题

如果你这样说,我们就不清楚你在以下两贴中意指何物了。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8-8-1 11:41:00的发言:书、报、医疗、餐饮、理发、住宿、交通等等都是厂家统一定价,我觉得这里没有违背竞争定价的基本原则,但是仅仅用竞争机制肯定不能解释这个定价过程。这就是说这里还有很多定价机制被我们忽视。比如我的研究中就指出一个明显的被我们忽视的机制——质量定价机制(质量型竞争),他没有纳入经济学考察范畴。现有经济学考察的只是数量定价机制(数量型竞争),即所谓的价低售量大,但是考虑质量后“价低售量大”定价原则迅速被颠覆。有些商品如果价格低了(低于同类商品价格),人家就是不卖。比如大米,太便宜的大米反而售量明显降低。再比如国产李宁系列的鞋,其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其高价位,有些质量与之差不多的鞋,由于坚信“低价售量大”的教条,结果销声匿迹。

商家统一定价的商品很多,比如医疗、理发、餐饮、住宿、交通、教育等等,但是并非都满足垄断这个条件。我认为这是个涌现问题。在这里垄断是统一定价的一个条件,但是不是必要条件。就是说导致商家统一定价的原因很多,是它们综合决定的,但是这些因素不符合必然性因果原则,而是符合涌现因果原则。这样,如果这些条件中多数条件满足,则结果——统一定价就会出现。这就是说有垄断统一定价容易出现,而没有垄断统一定价也会出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 18:11: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1 17:39:00的发言:

你说的这些,前面已经有人谈过了。

其他商品的“价签”与“书后印制的定价”可不可当作一回事?

(你见过什么手机/鞋/衣服/相机本身上印有价格?)

如果严格这么说,那么这种将价格印制在商品上,主要集中在印刷品上,书也不是唯一。这只能用习惯解释。事实上,书上的印制价格也经常不是最后(终端)的成交价,与一般商品交易没有什么区别,从而也无特殊的学术意义。

如果条件放宽,当作明码实价理解,那是比较普遍的,有一定学术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1 18:20: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1 17:47: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8-8-1 17:10:00的发言:我认为将价格印在商品上只是一种定价方式——更确切说是标价方式,而非定价策略问题。
如果你这样说,我们就不清楚你在以下两贴中意指何物了。

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8-8-1 11:41:00的发言:书、报、医疗、餐饮、理发、住宿、交通等等都是厂家统一定价,我觉得这里没有违背竞争定价的基本原则,但是仅仅用竞争机制肯定不能解释这个定价过程。这就是说这里还有很多定价机制被我们忽视。比如我的研究中就指出一个明显的被我们忽视的机制——质量定价机制(质量型竞争),他没有纳入经济学考察范畴。现有经济学考察的只是数量定价机制(数量型竞争),即所谓的价低售量大,但是考虑质量后“价低售量大”定价原则迅速被颠覆。有些商品如果价格低了(低于同类商品价格),人家就是不卖。比如大米,太便宜的大米反而售量明显降低。再比如国产李宁系列的鞋,其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其高价位,有些质量与之差不多的鞋,由于坚信“低价售量大”的教条,结果销声匿迹。
商家统一定价的商品很多,比如医疗、理发、餐饮、住宿、交通、教育等等,但是并非都满足垄断这个条件。我认为这是个涌现问题。在这里垄断是统一定价的一个条件,但是不是必要条件。就是说导致商家统一定价的原因很多,是它们综合决定的,但是这些因素不符合必然性因果原则,而是符合涌现因果原则。这样,如果这些条件中多数条件满足,则结果——统一定价就会出现。这就是说有垄断统一定价容易出现,而没有垄断统一定价也会出现。

我上面是在探讨明码实价或厂家统一定价的理由,显然,书后印制价格也属于这一类。这种定价尽管经常不被执行,但是它的确对中间销售商具有强制性,有利于价格的纯正,抑制价格混乱。

如果严格印制价格,我这些分析是无效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 13:54:00
图书标价应该也是图书出版社要求的吧?这是规则,就好像现在要求卖方要明码标价一样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 21:44:00
图书音像制品属于应大力鼓励大众消费的一类,它从精神文化层面来影响大众的思想,这与日常必需的物质消费肯定不一样的,所以这类商品应限制价格,直接定价,而不是任由其价格乱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3 15:48:00

维持转售价格啊

主要还是因为存在垄断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3 18:06:00
书的种类太多,记住不易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7 11:47:00
呵呵,美国的书都没有定价,学术方面的书都巨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7 12:58:00
以下是引用yahookk在2008-8-7 11:47:00的发言:
呵呵,美国的书都没有定价,学术方面的书都巨贵!

好像哈利波特是有“定价”的哦?只不过没有印在书上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7 19:02:00

和维持转售价格(RPM)是不是有点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9 21:24:00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1 16:39: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red-apple在2007-3-8 14:22:00的发言:再总结一下,我认为能以如下更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以书籍印价、建议零售价等明示价格的现象,解释:
1、既然价格机制这无形的手能引导人们的行动,为什么还要有各种人为明示价格的机制出现?
2、如果明示价格更好,又是什么决定了具体的明示方式被选择?
3、明示的主体是由什么决定的?很显然,这样提问更容易接上新制度经济学的传统。

red-apple已经对本题主旨给出了较完整的概括。

这是最标准的一个对问题的总结,摘过来咯。

我的个人看法:

书的定价被印刷于书上,由两个根本原因和三个次要因素构成。

(根本原因决定了“可能”出现——必要条件,

次要因素保证具有根本原因之后,能够“现实”的出现——不是充分条件。)

根本原因:

书作为一种商品,其生产的过程,由不同属性的若干关联方共同完成,定价印刷于书上,有利于完全厘清生产关联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基础,避免出现更多的谈判和争议的过程。

而书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其价值不受时间变化而改变(相对来说),这就使耐用品由于技术性贬值带来的价格变化在书上体现的较少(对比Windows软件、电子产品),并且也可以长期保存(对比日用品)。

(假如因销售商无法承担其占用资金,可自己选择以打折的方式解决之。)

次要因素之一:信息载体商品的专用性

由于书是信息的载体,对使用者的“特性”要求较高,对于任何书(包括通俗易懂的武侠小说),不同的消费者对于书的评价不同,这必然导致同一本书不同消费者剩余是不同的,其间没有一个逐步过度的过程,而是属于“臭豆腐”的感觉(喜欢的喜欢的不得了,讨厌的一点也不想要。)。

这就造成了采用市场价格产生的过程,会造成操作上的过高成本和甚少的收益。与其采取市场定价的方式解决,不如直接用固定价格+分销渠道的方式来解决配置。

次要因素之二:固定成本高而边际成本低

固定成本高而边际成本低,造成两个问题,一是售价必需大大高于边际成本,带给人某种“书总是非常贵”的感觉,这时,具有规范的统一的格式的价格,会给人以足够的信息,不至于因为心理价格期望落差而拒绝购买;二是规定了某个最高限价,对该书的出售环节上每个利益主体一个可资依赖的标准。

(顺便一提,关于为何再版书定价上浮的问题,似乎用边际成本解释是矛盾的,但“再版”本身就意味着,该书已经由市场检验了其剩余的多少,说明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因此定价者相应提高价格,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次要因素之三:我国对信息产品生产的高度重视带来的“路径依赖”

也许只有这条才能说明我国出版的书和杂志的“中国特色”吧。

其他还有一些思路,

如分销路径的权利划分,行政特色和管制,书和其他信息产品本身的材质等等,

但我认为,都不能成为超过上述原因的因素。

写的好累,欢迎大家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2-9 22:29:00
应该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1 18:59:27
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蹲点看看大家怎么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1 21:50:17
书是有版权的吧 在市场上属于垄断产品,即便是其他的标准化产品,出于市场其他产品竞争 价格也不会有书这样的统一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5 16:07:02
张三李四 发表于 2004-9-13 15:49
在我们日常接触的商品中,书会有定价,而其他很多则由零售商标价,为什么?
一切皆在生活中.何不实验一下?
其他皆次要,关键是营销方式.进货有折扣,不同的销售渠道和方式有不同的实际的卖价(这里可不仅仅是指批发环节).换言之,议价是隐蔽的---时间,时机,环境,皆价格内容---这里特别涉及的是书的性质.畅销书与典籍工具书等有明显区别.前者时效性很强,后者次之.同样是定价的,前者很快就是跑到了书店的打折摊位上,后者,几乎不可能,除非是定其修订的书籍..这也就是说,定价,不过是形式..卖书,与卖地瓜一个原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5 16:38:56
版费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6 17:18:42
没有为什么,这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