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8-8-1 16:39:00的发言:以下是引用red-apple在2007-3-8 14:22:00的发言:再总结一下,我认为能以如下更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以书籍印价、建议零售价等明示价格的现象,解释:
1、既然价格机制这无形的手能引导人们的行动,为什么还要有各种人为明示价格的机制出现?
2、如果明示价格更好,又是什么决定了具体的明示方式被选择?
3、明示的主体是由什么决定的?很显然,这样提问更容易接上新制度经济学的传统。
red-apple已经对本题主旨给出了较完整的概括。
这是最标准的一个对问题的总结,摘过来咯。
我的个人看法:
书的定价被印刷于书上,由两个根本原因和三个次要因素构成。
(根本原因决定了“可能”出现——必要条件,
次要因素保证具有根本原因之后,能够“现实”的出现——不是充分条件。)
根本原因:
书作为一种商品,其生产的过程,由不同属性的若干关联方共同完成,定价印刷于书上,有利于完全厘清生产关联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基础,避免出现更多的谈判和争议的过程。
而书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其价值不受时间变化而改变(相对来说),这就使耐用品由于技术性贬值带来的价格变化在书上体现的较少(对比Windows软件、电子产品),并且也可以长期保存(对比日用品)。
(假如因销售商无法承担其占用资金,可自己选择以打折的方式解决之。)
次要因素之一:信息载体商品的专用性
由于书是信息的载体,对使用者的“特性”要求较高,对于任何书(包括通俗易懂的武侠小说),不同的消费者对于书的评价不同,这必然导致同一本书不同消费者剩余是不同的,其间没有一个逐步过度的过程,而是属于“臭豆腐”的感觉(喜欢的喜欢的不得了,讨厌的一点也不想要。)。
这就造成了采用市场价格产生的过程,会造成操作上的过高成本和甚少的收益。与其采取市场定价的方式解决,不如直接用固定价格+分销渠道的方式来解决配置。
次要因素之二:固定成本高而边际成本低
固定成本高而边际成本低,造成两个问题,一是售价必需大大高于边际成本,带给人某种“书总是非常贵”的感觉,这时,具有规范的统一的格式的价格,会给人以足够的信息,不至于因为心理价格期望落差而拒绝购买;二是规定了某个最高限价,对该书的出售环节上每个利益主体一个可资依赖的标准。
(顺便一提,关于为何再版书定价上浮的问题,似乎用边际成本解释是矛盾的,但“再版”本身就意味着,该书已经由市场检验了其剩余的多少,说明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因此定价者相应提高价格,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次要因素之三:我国对信息产品生产的高度重视带来的“路径依赖”
也许只有这条才能说明我国出版的书和杂志的“中国特色”吧。
其他还有一些思路,
如分销路径的权利划分,行政特色和管制,书和其他信息产品本身的材质等等,
但我认为,都不能成为超过上述原因的因素。

写的好累,欢迎大家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