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傅瑾的同乡和同学,也是多年的姐妹。学生时代的傅瑾,并不属于天资聪颖的那一类。她心地善良,真诚朴实,做事勤勉,为人低调。去美国近二十年,个性一点没变,只是她在学术上的精进让我刮目相看。比起她在国内的大学同学,她的专业水准显然已经高出一大截。有好几位同学考取高级职称的论文,都是得益于她的指导才获得通过。这是很不容易的,以她的天分,不知要付出多少努力,确是时间和辛苦的堆积。什么时候见到她,都是一脸的倦容。在我们同学和姐妹当中,她是最憔悴的。
傅瑾去美国最早只是他先生的陪读,因为偶然的机缘进了实验室,从此走上一条不归路。她硬是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咬牙坚持,取得多项科学专利。傅瑾发现的防痴呆基因还以她的名字命名。她也因此得到导师对其博士资格的认可,并破例提前获得美国绿卡。所以,我们可以谈论中美对博士资格认可的差异,可以评价傅瑾博士资格的分量,但说她在学历上刻意造假,那是绝对没有的事。我恨傅瑾还是那样的愚钝,怎么就不知道为自己辩解几句。不过仅凭她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心里只想着她的学生,她就比某记者不知高尚多少倍!
某记者是傅瑾的中学同学,因为一个极小的过节,他便不惜对同学下狠手,利用公众舆论泄私愤。能做出这种猥琐之事的人实在不多。但对于某记者、方舟子等职业“打假”者来说,这又是必然的。因为以此为业者,不可能真正去打假。
要说当今社会什么是假,还不如数一数还有什么是真来得简便。某些ZF官员的政绩假不假?统计部门的数据假不假?上市公司的报表假不假?国企暴利的借口假不假?这些关系国计民生之假,“职业打假”是决不会去碰的。他们心里明白得很,一旦碰了权势者之假,他们便无法以此为职业了。可见某记者、方舟子所谓“打假”,无非是捏捏软柿子,借以哗众取宠,混口饭吃,与社会责任感毫不相干。
少数势利小人的心态不足为奇,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某记者、方舟子这样的搅屎棍在中国这么吃得开?官方和民众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待类似事件?
我说的官方首先是指国立学府厦门大学,其次是官方媒体。
用人单位厦大提倡的是不拘一格聘用人才。既然如此,那么当事件发生后,校方不管最后怎么处置,总应该对傅瑾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及其在厦大的工作有个基本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厦大的声誉或形象。傅瑾受聘于厦大的同时,还获得国家专项科研经费,并取得为数不多的闽江学者称号。如果把这些统统归咎于傅瑾“学历造假”,那我倒要怀疑学术权威和专家们的真假了,因为他们对人才实在缺乏起码的判断力。
官方媒体也应该采取稍微审慎一些的态度,而不是在事情澄清之前单方面援引某记者、方舟子等人的说法,对公众加以渲染。
其实我们每一个网民的态度更为关键。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在社会舆论监督等方面已经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是体现中国人民主的地方,大家要珍惜。大众民主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关注值得关注的问题开始。郎咸平的《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不知有多少人看过,里面说的何止经济问题,都是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却不见有多少热议,甚至连学术界也反响不多。相反,一个小小的“傅瑾事件”闹得举国上下沸沸扬扬,这些天高居百度点击率之首。最不值得关注的演艺圈名人轶事,任何时候都被人津津乐道。这就很不正常。怪不得某老外会说,从来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活得这么没尊严!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网络的娱乐性,对普通网民也不该有过多的苛求。但至少中国的知识阶层对自身要有一个起码的要求。我不知道现在中国有没有一个知识分子阶层。如果有的话,我认为郎咸平应该是首屈一指的。知识分子的标志并不是他读了几本书或写了几本书,而在于他是否代表了社会的正义和良知。
方舟子、某记者在国内无端制造轩然大波还不过瘾,他们正在美国、意大利等傅瑾工作过的地方到处倒霉她。人心之歹毒不过如此。但国内外的反应有本质的不同。欧美学术界的态度是审慎和客观的,他们依据的是自身独立的调查、分析和判断。不像在国内,搅屎棍一挥就能激起千重浪。“傅瑾事件”尽显国人的丑陋:严重的从众心理和猎奇心理,惧怕权势和长于内斗,独立人格的缺失……
中国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接续上曾经开始却被历史中断的关于文化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