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制
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宪章》中“奥林匹克主义原则”条款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而不是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于洋、王晓理,是代表国家争夺荣誉的英雄,却成为不完善规则的牺牲品。“消极比赛”即“没有尽全力比赛”,如果没有尽全力比赛就可以被裁定有违奥林匹克精神而取消比赛资格,那么篮球和足球场上的默契球,后场倒脚或运球处理垃圾时间,算不算消极比赛?预赛保存实力算不算消极比赛?假摔算不算消极比赛?以种种“莫须有”的借口任意改判算不算违背奥林匹克精神?歧视别国运动员算不算违背奥林匹克精神?奥运会过分商业化算不算违背奥林匹克精神?
反观国内舆论,大多是只看新闻标题不看报道内容,站在道德高地一味地批判国手违背奥运精神,批判李永波假球成性,但却没有发现假球的根源在于国际奥委会对中国优势项目的常年打压。从乒乓小球改大球、11分制、无机胶水制到奥运赛制,从羽联三番五次地调整规则到小组循环淘汰制,目的都是通过各种手段打压中国。明里通过规则限制参赛名额,暗里通过裁判进行偏向性判罚,这些明里暗里的打压,完全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其本质也与奥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驰,而在这种“能选择比赛对手且输球更加有利”的规则面前,必然会出现球员消极比赛的情况,此时的规则制定者们却站在道德的制高点用奥林匹克精神来惩罚球员,追根究底,国际羽联的官员、伦敦奥组委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但是,中国的代表团呢?这次他们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坚定地站了出来,只不过是站在了本国球员的对立面,急着与球员撇清关系,向羽毛球队施压,迫使李永波服软,进而逼迫于洋、王晓理退赛、退役。说到底,还是不敢维权、不敢“惹事”,还是怀着一颗自卑的心委曲求全。本国球员受外人欺负,国家不维护,人民不理解。培养一个国手不容易!我们不理亏!难道非逼着她们转籍日韩欧美再回过头来打我们自己吗?
再看自行车场地赛,同一块场地,同样的规则,裁判能以“莫须有”理由判中国犯规,取消中国队的金牌;英国人的假摔却是被公认“没有任何问题”,德国人也可以看比赛录像。双重标准在伦敦再一次上演,这次倔强的中国姑娘选择了申诉,但却换来了自盟的一纸罚单,理由是中国队不尊重裁判。什么叫厚颜无耻?什么叫变本加厉?试问伦敦:你有下限吗?奥组委与裁判空前的默契,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打压中国,这难道也是你们口口声声的奥林匹克精神?
到底是什么原因要我们面对种种的不公正?从1984年的洛杉矶到2012年的伦敦,中国优势项目屡糟打压,乒羽不是改球就是改规则,体操不是改分就是压分,中国队擅长的转体被常年压缩分值占比,中国人不擅长的力量分值却被常年提升,还要面临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改判。这次伦敦做得更狠,在体操项目中还专门设立高级裁判组来监督裁判对中国的打分。似乎国际奥委会唯一的宗旨就是:凡是中国人擅长的,我们就要打压;凡是中国人不擅长的,我们就要扶持。种种不公的根源,就是因为我们处于竞技体育食物链的低端,只能在西方人主导的游戏规则下通过刻苦训练来实现奥运梦想。然而,令人作呕的是,我们的一部分国人,不为我们的运动员伸张正义,反倒为这不平等的规则叫好助威。我想说:在国际赛场上,中国不仅需要一大批优秀的运动员争金夺银,还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中国的体育官员和裁判捍卫公正,更需要一代大国国民的自信和从容。中国不仅要努力成为规则的遵循者,更要努力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唯此,中国体育才能真正扬眉吐气!
总结
四年前,中国给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无懈可击的奥运会,当时的伦敦信誓旦旦地承诺:2012年,我们将更上一层楼,带给世界惊喜。的确,它真的做到了,但却只惊不喜。从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英国受阻到4年后的今天凭借地利打压中国,其实当大家把这一切联系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切都是导演得那么顺其自然,一场全人类的盛会似乎更像是针对中国的一个阴谋,哦,对不起!也许是我想太多了,他伦敦根本就没有什么阴谋,而是阳谋,目的清晰而简单;手段卑劣而昭昭,无非就是众目睽睽之下让中国铩羽而归,光天化日之中让中国颜面扫地。看看4年前BBC是怎么蔑视北京的,满眼的差评,一嘴的不屑;再看看4年后的北京是如何评价伦敦的?满怀的包容,真诚的赞赏。作为曾经的世界大国,依然沉浸在帝国的旧梦中,心胸却早已沦为三流国家,日落的大不列颠,请去掉你伟大的前缀。
伦敦,你欠中国一个公平的承诺!
中国,请记住所有的屈辱,自信从容地抗争。因为这才是崛起本质,也是崛起大国应有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