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自外界,也来自我们的内心。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对幸福根源的探讨是每个人孳孳不息的千古之问。部分科学的答案已然呈现。
收入与幸福
对幸福问题真正引发特别关注(特别是经济学领域)开始于上世纪70年年代,一个令人震惊的研究结论表明,在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人们的幸福却基本没有提高,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之后来自多国的研究同样证实了这一结论。更多的收入可以带来更多的消费物品,满足我们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毫无疑问收入增长是提高人类福利的主要途径。这也成为众多国家经济社会战略的基础,同时也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构想的基础。事实表明在不了解人类本性的基础上,他们都错了。对于单个人来说,收入提高可以提高幸福度,而作为总体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的。因为更重要的东西在起决定作用。
一个解释叫做享乐适应性。在收入提高的时候,人们会很开心,但是之后就会恢复都稳定水平上边来。所以适应了奢华生活的满意度和适应了艰苦生活的满意度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所以收入提高并不能持久的提高幸福水平。第二个来源是所谓相对收入。人们往往在乎的不是绝对收入多少,而是跟周围人的比较。如果别人都是走路,你骑辆自行车的得意心情是发自肺腑的,而如果别人都在开小汽车你仍然在骑自行车,感觉则完全不同了。所以如果收入是极其不平等的,绝对收入不论如何增长,永远有生活在苦难中大批的穷人。人们为了获得社会地位,满足攀比心理,而从事无度的超过自身需要的炫耀性奢侈品的消费。
所以
“在物质生活水平的继续提高对人类生活质量、幸福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的贡献越来越小的时候,降低社会不平等程度是改善社会环境,从而真正提高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
成长与幸福
我们看到快乐的人总是快乐,忧伤的人总是忧伤。幸福有一个基本的稳定值,她决定于个体的性格特征。来自双胞胎长期跟踪的研究表明,基因对于决定个体性格具有重要作用,这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但是同时,个人的家庭成长环境,特别是童年经历对决定性格特征意义重大。而不幸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对于下一代成长更多的关注。以竞争为导向的社会将每个人投向为财富为中心的生产环节。在中国,我们看到大量的年轻女性为工作而推迟生育后代,因紧张工作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农村大量父母为挣钱奔波于大城市,形成留守儿童现象。大量学校为提高文化教育质量而忽视对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注,只关心培养涉及生存的工具技能。
人际关系与幸福
相对于消费物质产品,人际关系对于人的幸福具有更重要的影响。我们关注的往往不是吃什么饭,而是跟谁吃,不是看什么电影,而是有没有人陪你看电影。很多人努力通过增加收入,目的在为了通过收入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但是由于人际关系需要双方的投资,耗时耗力,导致在竞争市场环境下被消费物品产生挤出效应。现在我们投入人际关系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时间比以前更少了。而这都与社会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密切相关。没有了大杂院,没有了邻里街坊,人与人日益被钢筋水泥砌成的监牢所隔阂。
其他影响
与适应性水平相对应的一个因素是期望水平。人们常说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幸福取决于实现值与期望值的差。教育本身可以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和生存技能,起提高幸福的作用,但是高的教育程度带来高的期望,所以综合起来作用就模糊了。研究还表明,失业、通货膨胀,都对总体的幸福水平有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不单单是受到直接影响的人。一个社会的平等程度,政治自由开放度,犯罪情况、腐败程度,都直接影响一个人在其中的愉悦度和安全感,疾病、灾害及其他重要的人生变故对人有极大的冲击作用。生活环境对幸福有重要影响,有宗教信仰的人往往更幸福。
经济社会意义
如果把实现更多人的幸福作为终极的社会目标,那么现有的社会发展模式是存在重大问题的。完全以收入绝对值为目标度量的社会激励体制,使从个人都集体都陷入无休止的零和博弈,甚至负和博弈,个体真正的福利受到忽视。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都需要慎重衡量。我们需要:以幸福衡量的社会目标、需要关注儿童成长的社会激励体系,需要关注生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需要关注人际关系,关注财富分配,关注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而这些都需要更多的人对问题所在的正确认识,真正地幸福与实现都来源于我们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