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455 31
2012-08-10
  北大教授尹保云先生最近在《人民论坛》和《改革内参》上连续发表两篇文章(《从现代化角度评估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反思》),提出了把私营企业作为评价经济现代化的新标准,引起很多关注、转载和争论。有网友认为这是在鼓吹资本主义,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个标准加深了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现在把这两篇文章的部分内容综合摘录一些,供大家讨论和思考。

    经济现代化的评价标准是一个综合的标准,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器物(经济数字),二是经济体制,三是观念。经济数字是我们经常用的,像GDP、人均GDP、铁路和高速公路覆盖率、工业产值等等,这些数字对于评估经济现代化水平不可缺少。但另一方面,数字常常是表面现象,并不能揭示经济现代化的程度。比如,中东的一些石油国家的很多经济数字都是世界领先,但那里并没有经济现代化。它们的数字都是由外国的石油公司创造的,一旦石油资源枯竭,这些国家就要回到原来的落后状态。

    由于经济数字的局限,经济体制的标准就显得更加重要。经济体制的标准也是很好把握的。因为经济体制要产生“现代企业组织”这个结晶。这里所说的企业组织是指私营企业。从马克斯•韦伯到战后的现代化理论家,所说的“现代企业”都指的是私营企业而不包括国有企业或公营企业。私营企业组织的发展状况能够更加准确地说明经济现代化的程度,这个标准既可肉眼观察又可作量化统计。私营企业的发展在逻辑上要经历个体企业- 家庭小企业- 家庭中型企业- 家族大企业- 股份制大企业这样一个阶梯。这个阶梯标志不同的发展程度。韩国有私营大企业群体,而台湾是私营中小企业为主而私营大企业不多,这样韩国的经济现代化程度就高于台湾。除了这个阶梯外,还要看私营企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比重大小。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私营企业所占GDP的比重越大,经济现代化的程度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北欧的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人均产值甚至高于美国,但由于它们的私有企业所占GDP比重比英国还小,其经济现代化程度要比英国低,比美国就更低了。它们的高收入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源丰富而人口稀少的特殊条件。

    人们的观念是与整个经济体制联系在一起的,也是衡量经济现代化的一个可考察标准。在经济现代化程度低的地区,社会上对私营企业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而对国有企业则抱着特殊感情。比如欧共体地区,越是南欧经济落后的国家,人们在观念上越是看重国有企业而贬低私有制度。希腊就是一个典型,它一千一百多万人口,大国有企业就有七、八十家并且个个亏损,国有企业占产值比重高达50%,私营企业始终没有成长起来。由于人们观念上对国有和国家福利的迷恋,要进行有效的改革也十分艰难。除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外,人们的权利意识、契约意识、法律意识等观念都是十分重要的,决定着市场经济微观层面的运行状况。

    由于过于强调经济数字,经济体制和观念的标准以往是被忽视的。但这恰恰是更加重要的,能够更准确地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是真正发生了经济现代化。

    按照以上经济现代化标准来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作一个评估,我们就会看到差距比通常估计的要大得多。我国的私营企业通常被称为“中小企业”,但从规模、技术、管理、市场适应性等方面看目前远不能与台湾的中小企业相比。多数私营企业还处在简单的个体企业和家庭小企业阶段。同时,私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根据工商联2011年7月公布的数字,民营经济占我国GDP总量“已超过50%”。这同改革初期相比的确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按照经济现代化标准衡量差距就大了。全国各地的发展程度不同,在有的沿海城市和地区私营企业占到80%甚至90%以上;而在中西部的一些省份、城市和地区,私营企业的比重还没有达到50%,有的才刚超过30%。就全国看,制造业领域的数字要高一些,超过了70%。但制造业领域外资较多,凡是有较高技术的企业背后都是外国公司的背影。如果去掉外资成分,制造领域的私营企业的比重也同样是很低的。

    占产值总量“已超过50%”是个什么概念呢?与台湾比较一下我们就清楚了。韩国和台湾在1945年光复后 “公有”资产占总资产的90%以上,这些都是没收的日本殖民者的财产。韩国和台湾在50年代初都搞了私有化,韩国搞得迅速彻底,1956年就搞完了,连几家大银行也私有化了,从此到80年代国有企业占产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8%左右。台湾却搞得比较谨慎。直到60年代初期,台湾的私营企业占产值总量才超过50%,1966年为55.1%,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水平。但台湾的私有化一直没有停顿,私营企业的比重也随之不断提高,70年代中期上升为82%左右, 1992年为88.4%。目前,乐观的估计认为,我们与韩国、台湾的经济差距大约10年左右或顶多不到20年。这可能是从数字上的估计。如果从私营企业发展程度上看问题,我们目前经济现代化程度仅相当于韩国与台湾60年末70年代初的水平。这与我们目前的创新力弱、产业升级困难的表现是相符的。

[《改革内参》,尹保云《从现代化角度评估中国经济发展》]


    企业组织的差距是经济现代化的深层差距,是制度和观念的差距。这种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力量是强大的。多年来,从ZF到社会各界都为一些现实问题所困扰,诸如居民收入增加缓慢甚至停滞、两极分化、城乡差距大、技术创新力低、内需不足等等,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技术”,一是“民生”。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根源就在于私营企业成长缓慢。试想,国有企业效率低,而私有企业又没有成长起来,靠什么来实现产业升级和生产方式转变? 同时,“民生”的目标只能靠民营来实现,因为民营就是民众的参与。然而,生产50%的GDP的私营企业雇用80%以上的工人,而生产另一半GDP的国有企业却雇用不到20%。一些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垄断资源,盲目投资,绑架金融地产,在制造泡沫数字的同时不断地进行私分、贪污、浪费、资产转移的运动,80%的劳动者(还不包括农村)被排斥在这个运动场之外。在这样的机制下,怎么可能解决好“民生”问题?

  企业组织的落后对现代化的延误往往是以百年为单位来计算的。拉丁美洲在17世纪早期城市、交通、文化等发展水平高于北美,但由于没有私营企业组织的发展而很快被美国超过,从此就一直落后。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主要拉美国家在1930年代到1970年代也经历了几个高增长阶段,也出现过让国际惊叹的“奇迹”,现在它们的人均产值已接近1万美元,城市化率也早已超过80%,然而,他们离实现现代化还有很远距离。技术创新力弱、教育落后、大面积贫困、农村落后等问题并没有随经济增长而发生丝毫改变,而是被固定化、永恒化了。在体制上,这些国家长期保留一种“混合经济”,私营部门、封建性大地产、庞大国企部门共存。私营企业始终处于受挤压和被扭曲的不发达状态。同拉美相比,我们目前“混合经济”并无特殊之处,虽然我们没有封建性大地产,但是我们有根深蒂固的“官本位”,其封建性一点也不弱。而且,我们国有企业垄断的局面要远远超过拉美。

[《人民论坛》,尹保云《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反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8-10 19:01:22
有些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0 19:43:23
看似是对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0 20:01:38
这个标准很新颖,的确能够深入认识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0 20:08:02
看看林毅夫的比较优势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0 21:55:04
ntwyj 发表于 2012-8-10 20:08
看看林毅夫的比较优势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很肤浅,而且脱离制度经济学轨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