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340 2
2012-08-13
博士毕业的去向:高校任教(俗称青椒),科研院所,ZF,国企,外企,出国博后,
国内博后,大致分为这么7种
1. 工作两年后的第一道坎,职称
关键词:定岗定编,评聘分开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部分学校已经实行定岗定编,并且将陆续推广到所有学校,在这原
则下,高校铁饭碗已破,以天津某著名高校的一个有名学院为例,教授已经超编,这就
意味着,第一,部分教授聘不上教授岗,第二,除非有些教授over了或者调离,否则副
教授是基本升不上教授的。第三,一场高校教师之间的腥风血雨般的厮杀即将拉开战幕
国内高校又可分为一流院校985和部分211高校,以及地方院校,下文统称三流院校,二
流的就是夹在这两者之间的部分有一定知名度的院校
对于青椒来说,除硕博连读的外,一般毕业年龄在28左右,这是个很尴尬的年龄,该结
婚了,结婚就要买房,买房就需要钱,钱从哪来?买房的钱一般有如下三种途径:父母
提供,学校提供部分,自己提供
一流学校待遇:0-6万左右房屋补贴,0-2万左右安家费,1年左右周转房,不安排配偶工
作,工资2000以下,讲师待遇,两年后可以申请副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科研启动
费2万左右,一年工作缓冲期,不参加岗位考核,一年后考评,直接决定岗位津贴数目。
博贴基本没有,除非当地ZF出。生活滋润度,最差,甚至有可能入不敷出,年收入3-4
万。
三流高校待遇:房屋补贴5-20万左右,越差的学校待遇越高,有的博士来了直接给副教
授待遇,工资1700-2500左右(税前),基本不解决配偶工作,安家费2-5万,1年周转房
,1-2年缓冲期,随后参加岗位考评,一般会有博士津贴,有的地方有ZF的博士津贴,
例如福建。2年后可申请副教授,有的学校评定职称时承认工作以前包括博士和硕士期间
发表的文章,有的学校不承认,若找工作时,一定要问清楚。生活滋润度,勉强温饱,
年收入4-6万
三本与四流高校:房屋补贴20万左右,安排配偶工作,年收入税后6-8万,有的提供住房
,服务n年后给产权,一般有博士津贴。科研启动费2-10都有可能。有的可以直接聘入校
博士为副高。生活滋润度,最好。
发展前途:
一流高校最苦,成名前可能一无所有,三本与四流院校最滋润,但是职业发展最受限。
申请课题难度
一流高校与研究所最容易,三流以下学校非常困难,后文将对项目申请有详细叙述,但
是对于大多数青椒来说,没有项目=没有职称
2.两年后的考验, 副教授=项目?
博士工作两年后可以申请副高,下面看看不同院校的要求
一流高校与研究所:主持并完成1-2项国家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973,863),SCI有
影响力的文章若干。由于这个限制,国内毕业青椒想在工作后2年顺利拿下副高简直是做

三流高校:主持并完成1项厅级项目(例如教育厅项目)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前三)参与
完成省部级(地方省级基金委、科委或者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等)项目一项或者完成横
向项目达到一定经费数额,例如我所在学校要求横向一次到位经费10万以上。SCI/EI检
索论文至少一篇,其他重要文章一篇。注意,要求是完成结题的项目,论文有的要求是
必须署名为工作单位的,有的没要求,也就是你在读博士期间发的也可以。由于项目的
限制,都要求完成的项目,因此,想在工作两年后拿下副高,最快的方法是弄到一个大
额横向,然后与企业商量迅速结题。纵向项目,拿到完成,最少需要3年。
三本与四流高校:参与完成厅级以上项目,几篇文章即可
对于女博士来说,可以考虑三流与四流院校,工作压力小,有利于家庭稳定,收入很不

对于有志于有所成就的博士,那么下面的问题,就需要仔细考虑了
影响青椒前途最重要的,是两个东西,项目和文章,文章各个行业不同,很难说清。
项目,这个是每个大学青年教师头上最大的一座大山,没有项目,一事无成。下文将就
项目仔细评说

对于青椒来说,若无导师帮忙或者相当的人脉积累,横向项目(企业项目)是基本无望
的,现在企业已经很狡诈了,一般要求你有成果,拿过来,可转化为生产,才会给钱。
不象以前了,不会支持前期探索的。

纵向项目:973,963,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地方省市自
然科学基金,教育厅基金,中医药管理局基金等
973,863那是谁拿项目谁写项目申请指南,一般青椒就不用考虑了。地方省部级自然科
学基金与教育厅项目,限项申报。也就是规定了每个学校能申报多少项。以我所处学校
为例,每年允许申报30项左右,最后批准3-6项不等。由于限项,所以很多人的本子连学
校都出不去。所以青椒的努力方向就剩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博士点新教师基金,
这两个自由申请,但是如果你跟我一样,所在的院系没有博士点,那么只有国家自然科
学基金一途了。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往职称的华山一条路?谁是你的伯乐?
号称国内最公平的基金,能不能申请到全看个人本事。08年以后,国基将青年科学基金
从面上项目中分离出来,列为人才基金,总体命中率25%左右,各个学科不尽相同,其中
生物医学类是死亡之组,地球和数学好些。国基在本人眼里,最容易拿到的基金,其难
度低于省部级基金和教育厅基金,教育部新教师基金没申请过,不知难易。

申请要求:博士学位35岁以下,在职博士需要导师推荐信
国家基金考察什么:创新点,排名第一,其次为研究基础,课题组组成等。
评审方式:3个以上匿名专家评审人(简称函评),评审人的意见为三种,优先资助,资
助,不予资助。根据三个评审人的意见决定你的本子是否提交学科组开会评议(简称会
评,需要至少一个优先资助),会评通过,则获得国家基金,上会率,据说今年青基是1
30%,也就是会评时还需要灭到30%的人。

4. 博士的订单式培养---以科研创新与文章为主体,死亡赛跑的起点
我的警告:浪费博士3年,等于浪费你的未来
目前现状:中国博士产量世界第一,以我所在学校为例,06年,我们学院两人申请副教
授,07年,13人,08年,24人,全院接近100教师,近三年引进博士约60人
课题现状:省自然基金全校每年限报30项左右,教育厅项目限报25项左右,全校每年新
引进博士约100人

如何才能申请到国家基金?
创新,在博士期间对本领域一定要做到世界级的领悟,对于每个缺点,发展方向要做到
了然于胸,看100篇英文文章?拜托,这才入门而已。并且,看,不代表你了解,要了解
每一篇文章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缺点,有什么优点。如果你能将100篇文章的背景全部
了解,算是合格的博士了,记住,合格,不是优秀。

国家基金的最高原则
优中选优,即所谓锦上添花,国家基金不是扶贫项目,也从来不会雪中送炭
在我眼中什么样的博士是优秀的,能够一毕业就能申请到国基的?
SCI3篇以上,影响因子越大越好,博士老板越牛越好,最好是能当会评评委的那种,创
新点越新越好,解决某个领域的基础性问题。因此,还是我上篇帖子的哪句话,大量的
阅读文献,流利的英文阅读与写作,勤奋的工作,那么你将来的路,要平坦很多。天天
一到实验室就上网聊天打屁,整天都不知道干了什么的博士,进了高校也会被淘汰。当
然,也有例外,例如你找到一个棵大树靠,那算我没说
因此,博士时导师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函评专家认识你导师(认识你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你导师在会评时力挺,这些都是不可忽略的资源。所以说,导师越牛越好,文章IF
越大越好。如何处理与导师的关系,请看我的第一个帖子。在这场死亡赛跑中,如果失
去了导师的支持,那么你就只剩下你一个人
--------------------------
总结
博士期间的论文水平参加项目水平=工作基础
博士期间的独立能力+领悟能力+对本领域的了解=创新能力
工作基础+创新能力+一些运气=国家基金
国家基金=课题组的经费+你的职业发展
--------------------------------------------------------------------------------------------

博士就业两极分化
提起博士生就业,这两年给人明显的印象是境况大不如前,他们普遍被戴上了“薪酬缩水”“找不到工作”的帽子。
5年前,经常有企业招聘博士时会配车配房,但现在,这种特殊待遇减少了许多,甚至海归博士的优势也不再体现。那是因为之前博士相对较少,ZF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学历有一种崇拜。而如今博士越来越多,没有那么多的企事业单位来吸纳博士,各地高校也基本处于教师饱和状态。
如今在人才市场上,博士找工作基本上就一个字——“难”。这个“难”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针对博士的岗位少,并且你也别以为自己是博士,竞争力强,其实你的对手全部是博士,PK更激烈;二是对岗位、薪水、福利的预期与现实给付的差距太大。比如本科生心理预期2000元,企业给1500元,也就差了500元,但博士的心理预期普遍是七八千,企业一开口只有三四千,一下子就懵了,这工作还怎么找?

目前,博士就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水平高的博士,一流学校毕业,有对口的研究方向与课题,有海外留学经历,收入依然会很高;但水平低的博士,二三流学校毕业,身上只有一份纸上谈兵的论文和一张学位证,那么你的收入可能会不尽如人意,生活也会很拮据。因此想要通过读博士改变命运的人,得慎重。

高校不再是就业避风港
从博士就业的单位类型看,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主要去向,占总数的68%;真正进入ZF机关的博士并不多,比例不到3%;进入企业的博士主要进入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合资企业,其比例分别为7%和10%。
先说说国内高校的招聘情况。近几年很多高校编制已处于饱和,大多数高校进人都很少,一般比较大的系一年也就四五个人。且越知名的高校门槛越高,一般要求海归博士,对“土鳖”兴趣不大。同时,即使有招聘名额,你也很难把握。高校很多专业学科都习惯留用自己的学生。你北大毕业,北大门槛太高进不去,进个北师大北航总可以吧?这个想法其实是错误的,可能门都没有。
高校招聘时对候选人的考察因素有很多:专业、毕业学校、论文、个人关系、研究方向等等。因为高校招的人少,且是由人来决定的,因此主观性很强,偶然性也就非常大。此外,国内名校基本上不太愿招刚毕业的博士,相对乐意招那种在国外已拿到教职、一回来就能吸引研究经费的人才,这样有利于高校在某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同时,高校往往对女博士不那么青睐,因此女性选择读博要更谨慎。
小心“充门面”式招博陷阱  
一般来说,喜欢招博士的公司并不多,很多公司觉得博士做的课题华而不实,与实际距离很远,而工资要求却高,常常眼高手低。 另外,公司里研究类职位受经济形势影响最大,企业一般都会在财务状况不好时削减研究经费,这也就意味着当经济形势不好时,研究类职位将不招人或招很少的人。很多专业尤其是基础学科在企业界几乎找不到工作。即使是在高科技企业,比如中兴、华为、腾讯等公司,招聘均是以本科生为主。原因很简单,高科技应用开发不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的是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人员不断去学习接触新事物,大量工作有一定知识含量但又不涉及过深的基础理论。而从目前培养体系中出来的博士生,大多属于关起门来研究理论的人。
那么什么样的企业会招博士?无非有两类:一类是出于“充门面”的目的。在一些中小规模的心理咨询、健康养身、医药或教育机构,很多会打出招聘博士的广告。进入这类公司,博士价值被大大弱化,工资也不会很高,且没有升职与发展可能。
另一类是大型研究型企业,是真正的招聘,在这些企业中博士可以充分发挥研究才能。在国内有少数技术领先的“牛”公司,需要依靠前沿的技术研究,支持自己的企业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这些公司往往愿意支付很高的报酬,但对博士的要求也很高,不是海归或名校博士,不会有面试机会。
博士就业还有最后一条出路——创业。对于大多数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创业的成功率很低,但博士成功率较高。因为博士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课题变成产品,遇到企业资源丰富的导师,还可以借助导师的力量,帮助自己成功创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8-14 00:07:22
好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14 09:09:56
博士就业这么不爽 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