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最近网上争议很大的二本高校发论文难的一些观点,发现还牵涉到某些经济新星,比如上海社科院的狗卵。我知道狗卵本人很牛,除了在经济研究上经常灌水外,在一些不错SSCI上也有大作发表。因此毫无疑问,狗卵本人在其本领域的学科造诣无疑是较高的。但是对于狗卵的两个观点,小子不才,还是有不同的意见。
狗卵的两个观点如下:
劳动力市场上的女性平均工资比男性低是否就能说明有性别歧视?
(不是的,因为女性可能在决定工资的其他方面,例如教育水平方面比男性低)
同样的,
2本和非重点院校的青椒难发期刊是否就说明期刊有学校职称歧视?
(不是的,因为2本和非重点院校的青椒水平本来相对于985就比较低,因此论文质量也普遍比较低下)
大家好歹都学经济学的,怎么不会把经济学因果分析的基本逻辑应用于实际问题呢?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学术道德监督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amp;from^^uid=3267394
对于第一个观点,想必学过劳动经济学的都知道,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是客观存在的,即便控制了教育水平等因素,所以狗卵这样的牛人居然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实在让人惊讶。
第二个观点,更是让人莫名其妙了。论坛上有人归纳了不同级别学校发论文数量(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549965-1-1.html),以此得出结论二本学校发论文难。如果狗卵是直接针对这篇帖子,那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单单依据数量比较,确实难以得到因果关系,原因也是与狗卵先生说的一样,即二本学校很多教师质量确实低。但是问题在于,在二本学校教师质量就一定低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也经常看到在季刊和经济研究上看到二本学校老师的身影。尤其在季刊这些匿名评审的期刊上,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二本高校老师。这说明二本学校还是存在有水平的老师的,狗卵先生的"二本高校老师水平较低"(注意,狗卵先生不是说平均水平)的观点是有待商榷的。我们是搞研究的,要实事求是严谨敬业,是不是?既然是在匿名评审上二本高校更容易发论文,而在那些不是匿名评审的期刊上反而较难发论文,说明问题可能不在于质量问题而在于论文之外的问题了。
从计量经济学角度看,要判断是否存在歧视,很重要的就是参照组和控制组要一致。如果再同等条件下,文章质量一样的情况下,二本高校发论文难,我们还是有理由怀疑歧视的存在的。
小子不才,请大牛们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