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
http://qing.weibo.com/tj/6d9952c533000epg.html
(讨论稿)十八大后,国务院的大部制改革势将必行。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社会服务与管理为主。大部制改革是要解决政府部门机构重叠、职权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大部制也是发达国家政府部门设置的惯例,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都在12到18个之间,如03年以前,美国长期保持14个组成部门,英国长期维持在18个左右,法国也维持在15个左右,02年日本也将原来的1府22省(厅)合并为1府12省(厅)。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实现了大部制,如俄罗斯现由17个部门组成联邦政府。而我国现有的27个国务院组成部门应该大幅合并成大部。而大部制的改革也要配合事业单位的改革进行,事业单位根据职能一部分转变为企业或民间团体,一部分则转变为行政机关,并入政府组成部门。
一、国务院组成部门的调整
1、发改委进一步收权,转变发改委职责。彻底取消发改委对微观管理实务和具体审批事项的职权,逐步将其主要职能转变为宏观规划的制定和研究。将发改委全称改为国家发展与改革规划委员会。
2、撤销科技部。将科技部的科研规划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并与教育部,将教育部改为教育科学部。
3、把科技部经济领域的科技管理职能并入工信部。将工业和信息化部改成工业与信息技术部。
4、将国土资源部的资源管理职能并入环保部,组建环境资源部。
5、将国土资源部的土地规划与管理职能划入住建部。
6、较铁道部并入交通运输部,在交通部下组建铁路运输管理局,负责铁路建设规划、铁路运输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将地方铁路局改制为铁路运营企业集团,实现铁路运输市场化。
7、将水利部与农业部合并,组建大农业部。
8、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卫生部合并,组建人口与卫生部。
9、将审计署与监察部合并为检查审计部。
10、人社部和民政部合并为社会工作部。负责就业、社保、社会救助、社团注册方面的事务,将行政区划调整审批的职能划入发改委。
11、基本保持外交部、国防部、商务部、公安部、国安部、
司法部和人民银行。
12、为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人民银行不再属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而是独立的国家机构,与最高检、最高法平级。
13、国家安全部降格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改为国家安全总局。
14、将民委、宗教事务局与侨办、港澳办、台办合并,组建和平统一委员会。
二、国务院直属机构的调整
1、将国家税务总局并入财政部。在地方则取消地方税务局。
2、将工商总局、质监总局、安监总局与发改委下属的药监局合并,组建国家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总局。
3、将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体育总局并入文化部。
4、统计局并入发改委。
5、林业局并入农业部。
6、知识产权局并入科学教育部。
7、旅游局并入文化部。
8、宗教事务局与民委合并,侨办、港澳办、台办并入,组建港澳台侨和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9、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家防腐局并入监察部,成为部委下属的国家局。
三、国务院办事机构调整
取消国务院办事机构
1、侨办、港澳办、台办一同并入港澳台侨和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2、法制办并入司法部。
3、国务院研究室的规划职能并入发改委,文件起草职能并入国务院办公厅。
4、国新办、国家档案局并入国务院办公厅。
四、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并入发改委。
2、新华社实行企业制度改革。
3、 合并地震局和气象局。组建地震与气象研究中心,定义为官办科研机构。
4、中科院、工程院和社科院不再作为事业机构,转制为官办科研机构。
5、合并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组建国家金融业监督管理总局,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之一。
6、撤销电监会,成立新的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能源监督管理总局。
7、将社保基金会和自然基金会进行企业化转制。
五、国务院管理的国家局调整。
1、将国家信访局划归司法部管理。
2、将国家粮食局划归农业部管理。
3、撤销国家能源局,将能源开发规划职能划入环境资源部,将能源价格监管职能划入新成立的能源监督管理总局。
4、中国民用航空局改为国家民用航空局。
5、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划入新设立的国务院直属机构市场监督管理局。
6、 将煤监局并入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如此,国务院机构将发生巨大变化,新形成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有:
1、外交部
2、国防部
3、国家发展与改革规划委员会
4、国家民族与宗教事务委员会
5、社会工作部
6、教育科学部
7、工业和信息技术部
8、公安部
9、监察和审计部
10、司法部
11、财政部
12、环境资源部
13、国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14、交通运输部
15、农业部
16、商务部
17、文化部
18、人口和卫生部
国务院直属机构为:
1、海关总署
2、国家市场秩序监督管理总局
3、国家金融业监督管理总局
4、国务院参事室
5、国家安全总局
国务院特设直属机构:国资委
**中央直属机构也有必要进行大部制改革,合并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
相关联接:
2012年,作为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形势极有可能出现重大变局的情况下。进行部委机构调整,解决某些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部门利益重叠,自立门户的现象,将变得迫在眉睫。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2012,作为变局之年,中国的部委机构改革或将出现重大调整。
由于历史上曾经实行计划经济的缘故,中国政府的行政体制在设计之初采用的是对社会资源进行调度分配的模式。这种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打破,由于社会经济生活对政府职能新的要求而随之被遗弃。
在1988年的机构改革中,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并历史性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在随后的部委机构调整当中,这一命题持续发酵,至今仍然是改革合理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这次改革之后,政府职能部门的角色定位逐渐地由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向着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转向行业管理为目的的改革。
2003年在入世的大背景推动下,中国迎来了建国以来第五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它一方面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 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另一方面又感到在市场化和全球化浪潮下, 经济生活有失控的危险。因此, 这次改革的是建立宏观调控体系, 让政府有能力监控全国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改革。具体做法有建立国资委,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银监会, 建立监管体制等。这次改革之后,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小政府”观念的局限性, 开始认识到现代国家能力的重要性。于是在2008年,中国政府实施了众所周知的“大部制改革”,以期通过政府重叠部门的整合,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宏调能力,同时反映政府服务社会的职能。
但是,改革同样存在诸多困难。回顾前几次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 这种改革之艰难在于那些有资源可瓜分, 私人利益容易得到实现的领域是不容易撤并的, 而且其中的争夺和扯皮现象特别严重。而那些没多少油水, 但对于公共利益来说又是重要的领域则常常被忽视, 或者口头上被重视, 实际上被忽视, 主事者总想把它们当作包袱一样甩掉。
总结起来, 前几次机构改革仍然遗留下来的问题有:
( 1) 合理的国家目标不能转化为实际的政府职能, 如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到位、社会服务职能相对薄弱等。
( 2) 反映合理政府职能的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成本高, 周期长, 效率低。
( 3) 地方、部门和集团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消耗到本位利益的争夺、扯皮和推诿之中。
( 4) 权力私人化特征仍然突出, 滥权和**在很多地方几乎成了常态, 韦伯意义上的规则化在行政管理领域还没有成为压倒性的特征, 各部门、各单位仍然喜欢围绕一两个领导来运转。
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造成了诸多社会疑难杂症。例如,2009年11月3日,文化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指责新闻出版总署对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处罚“越权”,舆论一时愕然。四个月后,在全国“两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透露,电信、广电、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试点方案预计将于5月出台,6月启动,核心是要在电信和广电的双向进入上找到切入点。
而电信和广电之间的相互设限,正是在三网融合的技术趋势出现十年之久,目前还未有实质性推进的根本原因。
在2008年3月,全国“两会”确定大部制改革。当年6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即“三定规定”。3年过去了,部委机构依然在人员超编的老路上运行。7月13日,曾参与这次机构改革设计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熊文钊说:“这次改革现在看来是被对付了。”
大部制改革目的——建设服务型政府
如果说08年大部制改革之前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是国家理性化的第一步, 也就是更加理性地适应、管理和服务现代市场经济, 那么, 08年的大部制改革则意味着国家理性化的第二步, 也就是更加理性地适应、管理和服务现代公民社会。
在这样的立意基础上,大部制改革在国家理性化的道路上起着某种重要的作用, 它所要取得的理性化效果就是要尽可能做出好的决策, 并让这种决策能够有效地贯彻下去。为实现这一目标, 今后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宏观政策能力
尽管政治与行政分开是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 但在中国政治体系中, 二者仍然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因此, 行政部门在宏观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然而, 让人困惑的是, 发达国家的行政部门与政治部门分离的程度更高一些, 但其行政部门在制定宏观政策方面似乎显示了更强的能力。其实, 不管分开不分开, 这种能力主要取决于行政体系内部的治理状况。中国众多部委各自为阵, 妨碍了政策方面的协调与统一。大部制如何能够成功地整合资源与信息, 宏观政策的制定会有更高的质量。
2.打破本位利益藩篱
如前所述,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 尤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部门利益、地方利益、集团利益已经严重侵害了公共利益。中国老百姓常常对离自己较近的政府,一般是地方政府牢骚满腹, 但对中央政府则给予很高的信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部委所支配的财富越来越大, 它们的本位利益也越来越大, 维护本位利益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权力部门化, 部门利益化, 利益集团化”是形容这种状况的精炼概括。正如一篇文章所说:“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几乎所有的改革都由政府主导和推动。政府主导往往就是部门主导,比如国企、医疗、教育、投资、金融、证券、住房、劳动和社会保障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等,现阶段暴露出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不分等, 其主要矛盾也在部门主导。部门利益体现在改革政策的提出和制定上,并且与一些利益群体构成有关特殊利益集团,深化机构改革就会触及他们的既得利益,势必引发抵制和不满。”
3.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这一次改革主要是对关键部门进行重组, 还没有触及部门内部监督机制问题。这是大部制改革必须要走的环节, 否则, 大部制改革后比改革前的问题可能更大。 因为合并后的大部权力更大了, 这一方面让决策和执行的能力提高了, 同时也增加了部内滥权与**的机会, 资源多了, 诱惑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