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经济危机的分析(一)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展的事实探讨(5)
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谓生产过剩,就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社会消费需要而出现了剩余。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全部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社会全部产品的价值分为1,不变资本价值——C(机器、原料和辅助材料。2,可变资本价值——V(工人工资)。3,剩余价值——M(资本利润)。这样社会生产就分为两大部门: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和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两大部门生产的产品通过交换(除了未消耗掉的那部分固定资本)就进入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一年生产的产品通过消费就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恢复和继续生产。这就是“理想的正常生产”。实际上,即使在这种简单在生产的条件下,危机也是无法避免的。原因如下:
甲,在每个企业中,固定资本(机器、厂房)不可能在它损耗的同时更新。固定资本的更新必须跃进式地进行;只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损耗的同时积累起适当的价值(而这总是必然使“理想的正常生产”失常),只有在这以后,才能实现固定资本的更新。正如马克思说的,固定资本的这种特殊运动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进程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说:“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形下,这个说明固定资本的例子是适合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生产的不平衡,是经济学家们说明危机时最得意的根据之一。但若说这种不平衡,在固定资本仅要保存的情形下,在理想的定额生产的前提下,在已经发生机能的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中也能够发生,并且必致于发生,在他们看来,却是有点新奇。”
乙,当生产资料部门的工人和资本家用它们的工资和利润交换消费资料部门的的产品的时候,仍会发生重大的比例失调的现象。例如,生产资料部门的船舶可能建造的过多或者消费资料部门的棉织品可能生产的过多。总之,由于一个或几个重要生产部门的生产过剩,就会造成商品无法销售、物价下降和大批工厂破产;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相互交错的信贷关系,这些情况就使其余一切生产部门也卷入这种危机中。
马克思对简单再生产下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进行考察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利用抽象化的假设条件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实际上,资本主义生产是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的。
马克思说:实质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积累过程。竞争迫使每个资本家在灭亡的威胁下,把他的一部分利润转化为资本,改进生产资料,以便有可能来降低生产费用。这就意味着社会资本价值总额是逐年增长的。
其次,这意味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分配(即投到生产资料中去的资本和用于工资支出的资本两者之间的分配)是向着有利于不变资本的方向变动的。
在不变资本内部则发生有利于固定资本的变动:投到建筑物、机器、工具、运输业中去的那部分资本的增加快于偷到原料中去的那部分资本的增加。
最后,这还意味着,同当年生产的商品总值比较起来,不仅利润相对低减少了(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工资额也相对低减少了。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能力、也就是说社会现有的用于购买个人消费品的总额v+(m-a)(即工资加上不用于积累而被资本家阶级用来补偿其个人消费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相对低日益减少。
把资本主义社会购买力和消费能力区别开来,对理解危机具有极大意义。社会购买力是c+v+m它同创造的总价值(不包括作为固定资本,在当年内部完全消耗掉而继续用于生产过程中的那部分C的价值;虽然固定资本由于部分磨损其价值有所减少)有相等的趋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否认一般生产过剩的可能性时,往往引用资本主义社会的购买力同消费能力相等这一点为论据。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能力v+(m-a),即使根据积累的发展程度来看,也不过只是不大的相对减少的一部分购买力!
这种同资本主义发展有必然联系的社会消费能力的相对减少(这是以社会生产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为基础的)日益尖锐地提出市场问题,使商品越来越难于销售。因为,正如列宁所说的,一切生产资料归根到底用于消费资料的生产。现有的生产设备的利用程度,以及从长期观点来看生产资料的销售。即生产资料部类的情况,归根到底取决于消费资料的销售数量。
马克思说,生产消费“既然不加入个人的消费,所以它在这个程度内,首先是不以个人的消费为转移的,但是它最后还是要由此受到限制,因为不变资本的生产,不是为它自身而发生的,却不过是因为那些会把生产物供个人消费的生产部门,需要更多的不变资本。”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说的,随着商品的生产可以产生相应的购买力,创造的价值总额同社会购买力相等的说法,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消费能力的受限制和经常的必然的相对减少,对资本主义的命运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社会消费能力的受限制同资本的意图之间的矛盾,首先是由群众的无产阶级状况引起的矛盾,它不可避免地必然导致周期性重复出现的生产过剩。马克思说过“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在这里:人民大众是贫困的,他们的消费是受限制的,但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生产的冲动,却是这样去发展生产力,好像还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它的限制。”消费能力较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相对缩小(如果只撇开生产周期性所引起的变化),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经常不断地加剧,因为个别资本家迫于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便不顾消费能力的相对缩小而发展生产力。这也就是资本主义总危机、大部分生产设备经常得不到利用、经常大批失业的经济基础。
社会消费能力的相对缩小对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的损害程度不同。工人阶级首先相对贫困。必要劳动时间,即工人为自己工作的劳动时间越来越少,而他们为资本家工作的时间则越来越多。剥削率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无产阶级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中得到的份额越来越小,而资本家得到的份额则越来越大。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能力的构成中v的部分相对缩小,而m-a的部分相对低扩大。或者,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表示:即使无产阶级能得到作为工资的自己劳动力的全部价值,他用这项工资也只能买到他所创造的价值的越来越少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除了工人阶级的这种日益加剧的相对贫困化以外,在经济危机时期,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也愈益剧烈,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经常的大批失业。工人阶级广大群众的相对贫困化,资本家供养被收买的、享有特权的工人贵族的可能性的缩小,以及劳动农民大批破产,产生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以革命手段消灭资本主义所必需的主观力量。
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周期性危机理论、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和资本主义通过革命手段崩溃的理论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无论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辩护士还是社会民主党人的资本主义辩护士,都不得不反驳或伪造马克思的危机理论;他们之所以不得不如此,是因为如果承认马克思主义理论就迫使他们必须承认资本主义通过革命手段崩溃的必然性。
劳动者2012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