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一韶山老朋友一个月前来衡阳玩,谈起韶山冲,我很懊恼地抱怨:现在的韶山与八十年代比,不好看多了,建筑乱七八糟的,没规划,打乱了自然美。韶山朋友有保留地表示赞同:是的,房子太多了。但是,我本月初开车回老家顺便进了久别的韶山冲,发现与我90年代初的印象比,现在的韶山还是漂亮多了,显得富贵、奢华、大气,好像已经将现代都市文明气息比较好地嵌入了乡村风光之中了,我的懊恼没了,美感和好感增多了。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那略带城市气息的80年代中期的美化没过度的乡村景致。
第二件:我躺在五楼的飘窗(即,窗台上够躺一个人的窗户,外边是玻璃)上看书,突然一颗“小石块”什么的打了我身边的玻璃,我先以为是楼下搞装修的溅上来的,随即想应该是上面扔东西弹到我家窗户上了。因在看书窗玻璃又没坏,我稍微抬头探望了一下,就没深究了。一会儿,几只鸟飞过来。我马上纠正了我刚才的“别人扔东西”的看法,肯定是鸟撞:第一,不可能是下面溅碎石,虽然楼下的钻机声吵了我好几天了,但他们是在室内干活;第二,楼上扔东西不太可能反弹我窗户上再掉下去(按常规,应该直接掉下去);第三,我家住5楼,小孩扔东西扔不了那么高(虽然当时也有冒出了这个念头的可能,不过马上因此否定了);第四,模模糊糊的印象里是一个不大的黑影;第五,声音也像鸟儿装玻璃。
上面就是我两个认知偏差的故事。这两个事给我的启示是:第一,我们常常是用“记忆中的印象”来评价已经变化但又没被自己知觉的事物。例如,我上个月极度否定韶山风景的感觉依据的是十七八年前的印象,而根本没有想到经过这十多年的进步韶山“打扮得”漂亮多了。第二,我们在没有认真全面调查的情况下也是常常依据脑子的“旧印象”判断事物。例如,上面第二个故事里,明明有那么多的“漏洞”我依然是首先认定是“别人扔东西砸了玻璃”,毕竟在我脑子里人干这事的印象要多而且深刻些吧。第三,每个人脑子里的就“旧印象”或“记忆中的印象”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偏差也不会一样,这是个体间沟通困难的原因之一吧。人们可能都为了维护自己的错误而争论不已啊。
最后,我写这个心得出来。一是为了用内省个案法揭示心理运动规律(或假设),二是告诉读者(尤其是我的学生们),做人要谦虚平和一点,要善解人意,因为你很有可能是错的,你的印象并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