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5-3-29 19:23:00

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的担子还是压在农民身上.根本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29 20:13:00
主要是抑制投机炒房,从而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29 20:49:00
目前的形势来看,住房的需求是大于供给的,并且这种需求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供给增长速度,国家出台的制度说是在限制需求,其实他的效果还是问号,但就目前的客观效果来看,他确实损害了那些真正的住房需求者的利益,决策者实在是在赌----以目前的损失希望换取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健康价格(其实是想换取物价稳定和避免重倒日本等国家的房地产泡沫的覆辙,更重要的是那些人担忧通货膨胀).
目前房地产市场是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和调控,只是他们没有找到更好的途径,还是在摸索呀(摸着石头过河),他们的一个决定要让多少人去倒霉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0 01:26:00

行不通。建筑商大多耍空手道,玩的就是银行的钱,把房价追下来没利可图时建筑商就会设法退出,请银行来做老板收拾烂摊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0 08:55:00
大家讲的好高深啊,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政府如何打压房地产市场,老百姓还是弱群体,地产商还是有钱可赚,只不过有一些利润给了政府而已,没办法,中国穷吗!!!!![em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0 08:56:00
不会吧,政府也要从房地产中赢利,老百姓苦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0 09:57:00

中国“高泡”前行-房地产税怎么弄?

现在,中国要开始试点征收房地产税了。中国国内争论已很激烈。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来看一看这个问题,包括与德国作些比较。一些被人“遗忘”的角度证明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已大到了出人意料的地步。而中国对房地产税的设想似乎也没有想“透”。

一段时间来,人们热辩着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问题,在这里面,房地产业是否泡沫经济更是一个集中的话题。如果是“高泡”的,会出现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引出了征收房地产税的新话题。先是山东经济学院房地产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松海向政协递交提案,呼吁开征不动产税,抑制房价猛涨,3月20日,中国财政部副部长肖捷更明确表示,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并透露试点城市正在筛选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专家和群众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派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这只会增加百姓负担。另一派认为,征不动产税体现公平,主要针对高收入者。

中国征收房地产税,有许多问题似乎很模糊。在此先谈一下对中国房地产业现状与未来的看法。

中国房地产业面临大变?

这个问题也有很大的争议。个人理财杂志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房产市场正面临着继1993年海南、北海房产泡沫破灭之后的最大变局”。据该文称,中国许多地方房价和成交面积已经开始猛跌。2005年1月,太原房价降幅高达25.63%;2004年,青岛市内总成交面积狂降26%;2004年10月,温州新房交易量比11月下降53%,二手房也降了32%;2004年10月,厦门售房均价比9月跌了近900元。

但与此同时,上海炒房客开始转战内地,2004年山东胶南市房价狂涨了37%,江苏盐城狂涨了31%,淮安涨了30%,河北保定涨了25%,湛江也涨了19%。

房地产业猛涨的上海成了中国的典型。这几年,买了房的至少在市场价格上看普遍都赚了。据上海中原物业公司的研究报告,涨得最厉害的达8、9倍,比如上海虹口的新外滩花园,从开盘时的每平方米5、6千涨到4.5万;东方剑桥从开盘时的9000多涨到了2.8万。

但是中原物业公司认为,上海房产的上涨将由面及点,从全面的涨变为部分地段部分房产的涨。

总而言之,从目前看,中国还不象房产要全面破泡的样子。更多的迹象显示:中国房地产业变成了股票一样的东西,此落彼起的时代可能已经到来了。在这个时代,会买也要会抛。抛不出去怎么办呢?

当然,这话是针对那些房产投机商而言的。老百姓呢,自己住的房子抛出去再买新的?其它房子不也都涨了吗?

价格泡沫到底有多大?

中国的房地产业绝对的不合逻辑,使许多人看不懂,也使许多人成天的提心吊胆。首先,房地产的价格有好几个脱钩:一是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脱钩,二是与物价指数脱钩,三是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脱钩。

在此只说收入水平问题。2004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27元,市区平均房价达每平方米16683元;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32元,平均房价为15638元;深圳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37元,平均房价为27596元;温州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第一,达9278元,平均房价为17727元。

这意味着什么呢?以上海为例,如果以每套住房100平方米(建筑面积)计,上海每套住房价格为163万元。即使一个家庭两个人拿同样多的收入,即家庭年收入达17000元,也要将近100年才能把这么一套住房拿到手,这还没有把人均收入还要用在吃和其它方面的因素扣除。

还有一个算法。上海楼市杂志一文说,2004年上海可支配收入共计约2200亿元,去年全年商品房面积达3000万平方米。如果按每平方米16000元的价格算,需要4800亿元才能消化这些供给。即相当于全年上海可支配收入的两倍。其实这个算法还是忘了一点:上海不可能每个人或每个家庭每年都买房。即使有10%的人买房,那么拿得出的钱实际上也只有220亿元(还未扣除家庭日常所需)。既然上海的房子到现在为止还有点供不应求的样子,还有那2000亿元是哪来的呢?无非一是银行贷款,二是外来(包括外地和外国来的)资金。后者有相当大一部分也还是贷款。

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卖掉一个上海可以买下大半个美国。虽然过于耸人听闻,但上海的房价之高新建房子之多确实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上海也还只不过是中国的一个典型。还有一篇文章把上海和东京的房价作了比较,发现上海的房价已经达到了东京最好地段的高度。

德国是发达了几十年的国家了。以住房(非中国说的“别墅”)而言, 2000年时,柏林60到90平方米的房价是(折算成今天的欧元),一般的每平方米750欧元,较好的1100到1500欧元,高档的3000欧元;法兰克福是1450,1950和3350欧元;汉堡是1300,2000到2400,3700欧元;科隆是1000,1500到2100,3000欧元;慕尼黑是2750,2600到3000,4500欧元。

这里有个概念不可混淆了:中国说的面积一般指建筑面积,而德国说的是居住面积加部分使用面积,比如阁楼高1米50以上的地方才算面积,阳台算一半面积,地下室不算面积,建筑的外壳根本就不算。因此,实际上德国90平方米的住房要将近乘一倍才可以与中国相比。也就是说,在柏林花1500欧元,今天相当于约14000元人民币,就可以买到1平方米高档住房。

而,德国劳动者的平均月收入远远超过了1500欧元,大约为2500欧元。也就是说,如果不扣除生活开支,每个月可以买两平方米以上的建筑面积(且挪用中国的计算概念建筑面积),且是高档住房。我们可以大致地说:月收入与每平方米房价的比例是1:2,或者为了可比说成0.5:1。而在中国,以上海为例,即使扣除最穷的阶层,不说“人均可支配”,而说劳动者收入,大多数劳动者的月平均收入大体上是2000元,这要8个月才能买1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且算都是高档住房)。那么大致上可以说,在上海,月收入与每平方米房价的比例是8:1。即:这个差距高达16倍。

由此可见泡沫之大。按这样的差距,买房人在德国根本不可能拿到银行贷款。

除了中国算的是建筑面积这个问题经常被比较者们遗忘外,人们还经常忘了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地产都是国家的,买房人买的只是土地的70年使用权,可以说是70年地租一次付清。而德国等西方国家买房包括买地产,而地产要占到整个价格的三分之一左右。加上这个因素,中国的房地产与德国比就更贵了,上述月收入和房价之比的差距其实更要大得多。

还要加上一个被人忘却的因素:中国目前的房屋租金和买价远远不成比例。以德国为例,人们常说,1比10是合算的,1比13还可以,超过这个比例就不行了。也就是说,如果你买下一套房子,出租给别人,如果买价是10万欧元,每年的房租收入是1万欧元(1比10),那就合算了,如果年房租收入只有5千欧元,即1比20,那么这个房子就不如不买。现在,上海一套买价50万元的小或旧住房,每个月的房租收入到不了2000元,一年的房租收入就算它2万多吧。从买房出租的角度看是太不合算了。当然,人们目前在中国买房,要不就是自己住,要不就是“追涨”,等涨,然后出手,出发点不一样。但从长远看,这显然是不利于房地产健康发展的,租金与买价的大失比例,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房地产的泡沫之大。

不可忘却的几个支撑因素

既然泡沫如此巨大,中国的房地产业为什么迟迟没有崩溃,而只是,如本文一开始所说,经常转移着重心呢?这里有几个支撑因素是不可忽略的:一是实际购买力的因素;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三是国家和银行不可收手的因素;四是货币升值潜力的因素;五是国际资金转移的因素。除了实际购买力,其它几个因素都是心理因素,包括“追涨”的心理,怕一垮而不可收拾的心理,投机人民币升值的心理。

从实际购买力的因素看,西方有的专家认为,人民币的实际价值被低估了40%。如果真的那么大,上海劳动者收入与房地产价格之比当然问题就小多了,但仍然相当于德国的10倍左右。如果加上地产与地租之差、房租与买价之比等上述因素,更要大得多。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看,中国是个蓬勃发展的国家,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长居世界第一;而德国简直给人一种日薄西山之感。从感觉上,当然愿意在前者投资,哪怕明知泡沫很大。而且都说中国经济和房地产有泡沫,要崩溃,说了那么多年了,这种现象并没有真正出现(除个别地方),更鼓起了世人的勇气。

第三个因素是国家和银行方面的心理因素。世人都说,中国每年有那么多人“待业”,必须保持高增长。从银行看,那么多钱都贷出去了,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有钱可扣回来。尽管把钱全部赚回需要十几年至几十年,钱柜里有空的感觉,但毕竟在转动。如果国家把房地产政策和贷款政策收得太紧了,很可能会一下子崩溃,从世人心理上到全盘经济上。如果出现大面积的坏贷坏帐,银行也都要完蛋。因此,无论国家还是银行,都是宁可顶着高泡继续走,也绝不能真收。要收也只能一点点来。

人民币有升值的潜力是公认的。这跟第五个因素-国际资金的转移紧密相关。国际上有大量的资金要找地方,当然是找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即使房地产价格跌个5%,10%,如果人民币今年升个5%,明年再升个5%,不还是不亏吗?何况,国际上有许多黑钱要洗,中国对外资的来源并不控制,加上眼下又确实有利可图,游资当然要涌来了。

中国外汇储备从2003年底的4033亿美元猛增到2004年底的6099亿美元,增长率高达51%。这么大的增长让人目瞪口呆。据中国商业部数字,2004年全年实际投入中国的外资是606亿美元。2004年中国的外贸顺差是320亿美元,那么,还有1140亿美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了?尽管没有数字证明,但可以估计,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投入了中国的房地产里。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以上几个因素加起来,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房地产业虽然早已是高泡经济,但它一般垮不了:中国政府、中国民众、外国投资者都不希望它垮掉,世界经济也需要它的继续“持泡发展”来维持世界经济本身。

开征房地产税合时宜吗?

终于回到正题了。但不谈谈房地产也就无法谈房地产税。综合看中国国内的有关辩论,至少专家们不认为不能开征,关键是开征的时间对不对。德国之声广播部记者采访了中国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郑琳。郑教授认为,现在开征有点早。她说的原因是:现在地价在涨。“地价涨,它的税基即基础就会大,税负就会增加,而人民的收入水平却不会跟价格同比上涨。”

上海财经大学胡怡建教授的说法也类似:现在上海家庭月收入不过3000-4000元,要求他们每年交5000元的税收,负担得了吗?

另一派人,比如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房地产研究部主任尹伯成,则认为,开征不动产税主要针对高收入人群,是平衡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因为,拥有房产的价值高,所支付的税收也高,房产价值小,支付的税收也少。

说到地价,现在中国财政部有个新设想:已经在房价中负担了70年土地出让金的购房者可以不必支付土地使用的年租(只支付房产本身价值的那部分税),而没有在房价中体现土地使用费用的购房者则需要每年以税的形式支付年租。那么,从上海新房多的情况看,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税负中已经不含地价了。

穷人的一部分不用承担地价,富人的一部分同样不用承担地价了,除非他们买的是二手的老房子。要说富人买的房子贵,要付的钱也多,但富人的承受能力不也比穷人大得多吗?能够买得起好几套房子的人,完全游刃有余,根本不会在乎1%的税。而同样的1%,即使绝对值低,但对穷人来说就是负担了。

世界各国确实大多有个房地产税。如果说,中国要与国际接轨,通过房地产税来增加国家收入,时间或时机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关键在于怎么征。此外,还要回答几个问题:征收的目的是什么?能否达到这个目的?除了房地产税以外,还有更合适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吗?

怎么征房地产税?达到什么目的?

中国政府现在的说法是,“根据国外惯例,不动产税多数是收取物业总值的1%。每年按照物业的实际评估价值收取一次。”问题不在这个1%。而在于怎么评估物业总值。估计中国将采取该房子的出售价格或同地段可比房产的可比价格来定值。因此,专家们的解释就是:“即总价100万元的房产,需要缴税1万元,每年征收一次。”1万元(或者说5000至10000元),对中国普通市民来说确实是个很大的负担。

既然说是国外惯例,那就应该仔细地看一下国外情况。在德国,政府鼓励居民买房,房产税虽说也是在0.5-1.5%之间,平均1%,但是计税的基值很低。举个实例:德国西部一幢房子,共4套住房,全部出租,银行评估的房价是23万5千欧元,其中地价为6万4千欧元;该房子全年房租收入为1万9千欧元;房地产实际购买价为19万欧元。然而,你知道房地产税是多少呢?全年270欧元。

这个270欧元从哪来的呢?跟以上那些数字似乎哪个也挂不上。这是因为,德国计房地产税的基础值(Einheitswert)是由财政局根据1964年的基础数字加上这几十年的物价上涨指数确定的。这么一个房地产税,对购房者可以说毫无负担。

当然,各国的情况可能有很大不同。德国是鼓励居民购房的国家,在这方面掌握得优惠。其它国家就不一定如此。即使掌握得低,德国1998年从房地产税上给地方财政带来的也有160亿马克的总收入,占了地方财政收入的15.6%,不能说“有不如无”。

中国开征房地产税的目的是什么呢?按提交提案的政协委员张松海的说法是为了抑制房价猛涨。这里就有个“新问题”了:你要抑制的究竟是谁,是什么,是住房者的开支还是房子的价格上涨?如果把房地产税定得高高的,实际上打击的是有房者,而不是滥买滥卖房现象。而有房者中大半还是普通民众,。

德国还有个房地产购买税,这个税值高达3.5%,比每年要交的房地产税要高多了。中国如果真要抑制房地产价格猛涨,那还不如把这个购买时产生的税抬高一些。自然,也不能抬得太高了,如果一下子收得太紧了,肯定会引发房地产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崩溃。常年的房地产税可以收,但也许可以参照德国的做法,把它的基数定得低低的。

本文的观点归纳起来:中国房地产有高泡,但不会轻易破灭,也许会长时间地履险若夷。但是,如果其中一些重要因素处理不当,也很容易发生灾难。在房地产税方面,征税本身无可厚非,关键是怎样征才能合理。

中国经济将继续高速发展,这是普遍的看法。其实,在这方面人们似乎也忘了一个“小因数”:汇率。这个“因数”的处理对中国和世界来说太重要了。这个汇率上升的潜力将长时间地吸引着投资者。如果中国一小步一步地动汇率,这个吸引力将更持久。如果一步到位,把人民币彻底可兑换化,经过几个月的波动,就基本定局了。但如果每年或每两年升个5%,那么将永远有投机者在那里等着。当然,等着也没有什么不好,可以帮助让某些领域的泡沫永远或长时间地破不了。

汇率的另一个作用似乎也被遗忘了:它可以使中国连续获得两位数的增长而不伤筋动骨。比如,如果今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8%,而在年内(现在看来可能性很大)中国汇率上调了5%,那么中国经济对非人民币地区而言的实际增长率就不是8%,而是超过13%了。而那多增出的5.4%,却不会造成更多的能源、原材料的紧张。真要有8次5%,中国在经济总体规模上超过美国也用不了三、四十年了。

这似乎说到题外去了。但也并非完全出题:中国在今后如果连续有两位数的增长,而能源和原材料却不需要那样紧张,中国的吸引力自然会更大,也可能使房地产的泡沫在不知不觉中消退下去。(平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30 10:01:4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0 13:36:00

"能源和原材料却不需要那样紧张,"

这是不可能d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0 14:01:00
这样是说不过去的。。。你进一步提高了房价,人们的需求是低了,你的房价也降了。。那房价降低了,人们的需求也增建了,而且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货币储蓄,人们的购买力就增加,这样就陷如了一个死循环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0 20:47:00

如果经济有泡沫,迟早会破,破的越晚,泡沫越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越大,1936年的大危机与近年日本经济持续的萧条为证。楼主所说的涨价会促使泡沫吹大,大到投机性资本都害怕的时候开始破裂,即使价格会回归,但是调整的成本会很大,比如经济大衰退等。另外关于教育和医疗,我觉得它不仅是一个经济效率的问题,还有一个社会公正的问题,不能完全从经济学角度考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0 22:51: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5-3-27 12:05:23的发言: 我忽然发现了降低房价的最好办法--涨价!      按照央行和财政部的逻辑,他们提高贷款利率和征收房产税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房价。他们的道理是这样的: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和征收房产税,实际上等于抬高了购房成本,这样就可以抑制需求(包括正常消费需求和炒作需求),需求下来了,能买房的人少了,房价自然也就下来了。      理解了这个道理,我忽然想到,其实何必那么麻烦呢?既然通过抬高购房成本、抑制需求可以降低房价,那么房价上涨本身就可以提高购房成本、抑制需求,何不直接通过提高房价来降低房价呢?      用提高房价的方法来降低房价---这显然是极其荒谬的,但用央行和财政部的逻辑却完全可以解释的通:由于房价上涨了,房子的购买和炒作成本增加,因此,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包扩正常需求和炒作需求),需求减少了,能买房的人少了,房价自然也就下来了。所以--提高房价是降低房价的最好办法。      同理,现在大家都叫喊教育费用太高,小孩上不起学。那么如何降低教育费用呢?当然是涨价,因为涨价教育成本增加,需求受到抑制,能交学费的人少了,学费自然也就下来了。      同理,如何降低医疗费用呢?最好的办法还是涨价,医疗费用上涨了,病人看病的成本增加,能看得起病的人就少了,需求就受到了抑制,需求减少了,医疗费用自然也就下来了。      同理,如何让吃不饱饭的人民吃上饭呢?最好的办法还是涨价,粮食价格上涨了,购买成本增加了,能买得起粮的人就少了,因此需求减少,需求受到了抑制,粮食价格自然就下来了,人民也就吃饱饭了。      综上所述:降低房价的最好办法是提高房价。

此言差亦!建议楼主用供求曲线一推!如果提高房价,那是在供求曲线都不变的情况下,即使暂时需求减少,还会回到原来的均衡点;而房贷加息是改变了需求曲线,需求曲线下移,因而房贷加息情况下新的均衡点移向左下方了,和增加税收的情形类似。

同理,降低教育费用或医疗费用,采用提价都是没用的(假设存在着市场调节)。只能用增加供给的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09:49:00

房价看来是必垮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10:19:00

一不小心,进了这么多大侠的板块,楼主的这个题目还是有很看头的,我基本上同意楼主的观点。

我也觉得政府这样平抑房价的措施有一定问题,基于以下几个判断:

1、希望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减少需求,难以实现,因为去炒房的人,有相当多,是有相当大的体制外金融市场的资金,这一部分不受政府宏观调控来影响,这一部分就是浙江、江苏、广东发展起来的民间借贷市场。而住房的消费者(区别于炒房者)是低收入者,提高贷款利率,同样让他们没有办法购房。如果说提高利率,减少了总需求,降低了房价,同时也降低了真实住房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没有达到住者有其屋的政府调控目的。(政府调控的目的,不能是为了降低房价,而降低房价,而是要达到住者有其屋)

2、对于炒房者来说,我也同意他们的积极作用,跟其他市场的市场没有区别。不过他们的积极作用我觉得不应该是平抑房价,而是找到房价的真实水平。但这个价格水平,可能是令很多真实住房消费者的都消费不起的。这个问题也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商品市场几乎全部商品的全部问题,因为当时很多“二道贩子”、“倒爷”起的作用和现在的炒房者的作用近似都是找到商品的真实价格水平。只不过商品经过长时间的价格管制,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改革后,价格飞涨,这一问题后来,主要是通过国家上涨工资的方式来解决了。当然这一方式,在现在的借鉴意义不大。

3、国家要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住者有其屋),需要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在经济适用房中,还要大力监管,目前经济适用房的建造销售中,也有很多问题。这才能达到住者有其屋的目的。

这一判断基于这一思考:按照经济学的供经和需求曲线,很显然,目前的真实住宅房需求,也会大于目前的供给,在一个没有政府管制(这里指计划管制,或者严格的管制高价)价格的上涨是肯定的。如果想在真实住房消费者现有收入水平上实现住者有其屋的目的是几乎不可能的。

4、房地产价格高,的原因不全是房地产商获得了高额利润,就算让一个普通消费者购买一个成本价的房,也是很困难的,因此,想通过挤压房地商的利润来达到降价的目的也是很能难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12:48:00

提高房贷和抬高房价是不同的

前者其实打击了两种人的利益:穷人,买不起,只好贷款;房产投资者,希望用贷款来投资更多。但是总得来说后一种人对此也不会太计较。

后者则使富人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

呵呵。所以有人说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是富人经济学,其实也不无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12:54:00

9 楼 说的炒房者只有盈利没有风险

其实是房产商的炒作,只有这么宣传,才会有更多的人把钱扔进来,房产的泡沫才不会马上破灭

但事实上绝没有稳赚不亏的事情,一般来说都是先入者得利,就好象股票,抬高了股价之后还得有人来接啊。想想以前对股票的宣传,个中道理也不言而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13:02:00
我不知道为何不作相反调整?减低房产税、减低房贷利率,要是真要降房价的话。当然,政府会吃亏,但她不是有让穷人有房住的理想吗,得为这个理想买单呀,减低房产税、减低房贷利率就是一个出价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13:18:00

我赞同42楼的部分意见

我也认为政府有目的的建廉租房是个办法,但有些细节问题需要完善,注意有有人借此发昧心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13:36:00

我倒是觉得征税是有道理的。不征税,房子价格也是上涨的。征税并不影响房价,而是完全转嫁到投机者身上(理想条件下)。现实情况怎样我不太清楚。

前提是我觉得房地产的短期供给弹性要小于需求弹性。

理想条件下,房地长的供给完全刚性,税负就完全转嫁到地产商头上了。c1是征税前的成本,c2是征税后的成本,对房价没有影响。

当然这可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有些人是先购买的房屋)。不过我感觉就是不征税,房价也会上涨,而且政府部门没有得到什么好处,都是通过寻租等方式转到个人腰包里面了。征税至少在表面上会使房价少上涨一点,而且会传递一些信号。

如果对房产的需求刚性更强那征税就是不合理的了。不过对投机者而言,需求的价格弹性应该比较大。但是这个政策,老百姓也许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31 13:43:1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13:43:00
想法太不现实了吧。现在的房价高,总的说来是需求拉动的,你把税一加,肯定有部份落到消费者头上。弹性这概念太难用了,你怎么知道需求弹性呢?每个价格可都不一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13:47:00
以下是引用蓝田日暖29在2005-3-31 13:43:07的发言: 想法太不现实了吧。现在的房价高,总的说来是需求拉动的,你把税一加,肯定有部份落到消费者头上。弹性这概念太难用了,你怎么知道需求弹性呢?每个价格可都不一样的。

要看是什么需求。我个人还是坚持区分投机需求与消费需求(我还真没有仔细考虑过用什么名词比较好)的区分。消费需求是稳定的,投机需求是不稳定的。我认为投机需求的价格弹性还是比较高的。

如果供给完全刚性,税负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即使是需求向右移动也是这样,不征税,房价也会上涨到均衡水平。你画一下图形就可以知道。当然有假设前提。供给价格弹性非常低。

重要的是这个政策传递了重要的信号。我个人认为房地产价格如果还不保持稳定,而是继续上扬的化,会跌的很惨。(当然,这完全是个人推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31 13:52:2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14:10:00
以下是引用luchs在2005-3-31 12:48:26的发言:

提高房贷和抬高房价是不同的

前者其实打击了两种人的利益:穷人,买不起,只好贷款;房产投资者,希望用贷款来投资更多。但是总得来说后一种人对此也不会太计较。

后者则使富人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

呵呵。所以有人说中国的主流经济学是富人经济学,其实也不无道理。

投机性购房无论是用贷款买还是用自有资金买,要能够获利,前提是他卖出的价格高于购进的价格才行(买房出租的投机者可以采用把将来收益流折现的方式来分析)。房子最终是要由真正住的人买单的。提高房贷使得房子这种商品的最终消费者——也就是买房的穷人越来越少。投机性购房者出售的房子相对开发商开发的新房子毕竟是比较少的一部分。假设开发商供给不变,需求减少,那么——如果投机性购房增加,价格跌的更快;如果投机性购房不变,价格仍然是跌;如果投机性购房减少,那么直到减少的幅度与需求减少的幅度相同,才会止跌。这样看来,这个政策的出台,无疑会打击投机、降低房价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14:11:00
以下是引用wintertide在2005-3-31 13:47:17的发言:

要看是什么需求。我个人还是坚持区分投机需求与消费需求(我还真没有仔细考虑过用什么名词比较好)的区分。消费需求是稳定的,投机需求是不稳定的。我认为投机需求的价格弹性还是比较高的。

如果供给完全刚性,税负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即使是需求向右移动也是这样,不征税,房价也会上涨到均衡水平。你画一下图形就可以知道。当然有假设前提。供给价格弹性非常低。

重要的是这个政策传递了重要的信号。我个人认为房地产价格如果还不保持稳定,而是继续上扬的化,会跌的很惨。(当然,这完全是个人推测)

I agree with you!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17:45:00

我还是那个问题:投机需求与消费需求在现实中怎么区分?有什么具体的理论和现实?投机需求为什么不能平抑房价?

要是弹性为零,当然要承担税收,这是常识,也是一个定义吧,不会错的。问题是现实中需求与供给都是有弹性的,而且都非零,且很难估算哪个更大,弹性是和效用差不多的概念,怎么样验证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19:59:00
根据中金公司的资料,中国大部分地区房价从2000年来增长40%左右。而同期美元在国际市场贬值也在40%左右。根据M2与货币流速计算人民币也应该贬值30%左右。现阶段中国大部分地区房价有一定泡沫,但不大。央行不想泡沫膨胀,也不想泡沫破灭。而采取的措施。体现了有保有压。如果房价再涨,而美联储加快提息步伐。房价泡沫就有可能破灭。就会影响整过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21:48:00
以下是引用taojingfa在2005-3-31 19:59:53的发言: 根据中金公司的资料,中国大部分地区房价从2000年来增长40%左右。而同期美元在国际市场贬值也在40%左右。根据M2与货币流速计算人民币也应该贬值30%左右。现阶段中国大部分地区房价有一定泡沫,但不大。央行不想泡沫膨胀,也不想泡沫破灭。而采取的措施。体现了有保有压。如果房价再涨,而美联储加快提息步伐。房价泡沫就有可能破灭。就会影响整过经济。

这也可以套用一句话,稳定压倒一切。房地产泡沫(是否存在其实也是一个问题,姑且认为是存在吧)要破灭,那对整个宏观经济的打击将会非常惨重。

研究宏观的可以谈论讨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22:03:00
你们说的问题是不是个信息问题呀?像毒奶粉,毒大米,股市黑幕之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23:01:00
看看现实吧,有那么多房子卖不出去, 又有那么房子还在炒作中,你们说还不是富人买的起好的,穷人卖不起便宜的, 你们说央行的办法是好办法吗,!!疑问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23:03:00
有没有人考虑老百姓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 04:28:00

别再让我们住不起房,而暂住在中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4-1 08:57:00
其实房子的需求是不会随着价格的变化而起多大变化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房子是一种必需品,任何人都不能缺,实际上,房价一直在上涨,但有谁见过房子的需求下降过,尽管其中有些炒房的人的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