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加强中日韩区域间合作日见迫切,但三国合作进程仍步履维艰,相信未来的合作道路亦不会平坦。
5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九次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就三国自贸区建立问题交换意见,正式签署中日韩投资协议,决定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目前,中日韩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约五分之一,属世界三大经济圈之一。占据世界经济总量20%和亚洲70%的中日韩三国,在世界贸易领域占有重要分量。由来已久的三国自由贸易区构想,一直备受国际社会关注。
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相对滞后,中日韩的互相投资,只占三国对外投资总量的6%。好在自1999年开启合作机制以来,至2010年5月《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的通过,三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合作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中日韩经贸部长表示,三国应立即开始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准备工作,包括启动国内程序及开展工作层磋商。他们承诺,在2015年前,将亚太地区的物流效率提高一成,减少货物和服务的流转时间、成本和变量。
建立合作机制进程缓慢
传统上,中日韩均是以推行出口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来实现长期增长。出口持续扩张使三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钢铁、汽车、化工、造船、机械、煤炭等生产居世界前列,轻工业中的服装、鞋类、小五金、日用品等出口也遍布世界。
但同时,三国对外部市场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对外部市场的波动极度敏感,而这些加工贸易产品的最终市场仍然是美国和欧洲,因此欧美市场需求的疲软足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中日韩区域内的连锁经济波动。
在全球贸易领域,中日韩被视为引导东北亚外向型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据华尔街日报报道,2009年中国为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商品出口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十二位。在商品进口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日本和韩国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十位。
然而,自金融危机后受全球贸易持续萎缩、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加大的影响下,中日韩三国的贸易额均大幅下滑。而就三国的双边贸易而言,日本是中国仅次于美国、欧盟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同时也是韩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并保持着日本第三大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的地位。在中日韩双边贸易大幅增长的同时,三国区域内直接投资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不过,相对贸易量而言,中日韩相互投资的规模则大为逊色。在三国中,日本是全球重要的直接投资国,中国是全球主要的直接投资吸纳国,韩国既吸收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向海外进行直接投资。
区域合作乃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一个趋势。故此,中日韩自贸区这一设想早在2002年已首次提出,三国领导人更首先同意开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民间学术研究。2003至2009年的七年时间里,三国研究机构对建立自贸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并初步得出积极结论。事实上,中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已于本月2日正式启动。
当今是推进中日韩开创投资便利并推动自贸谈判的良好时机。去年日本因大地震及核危机需要产业转移,韩国也受制于狭小的国内市场和金融问题,两者都需要有更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而中国相对发达的日本和韩国,竞争优势目前仍主要集中于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非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急需要通过投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日韩经济上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建立协调三国合作的制度安排越发迫切。不过,中日韩对区域合作机制的探索却非常被动。回顾过往中日韩合作机制的发展历程的两个阶段,建立三国合作机制的进展一直只源于外部压力。例如在第一阶段,即1999至2008年“10+3”框架下的中日韩合作,很大程度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关。危机使东亚国家意识到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对于防范未来危机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包括中日韩在内的东亚国家启动多边协商机制。到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则使中日韩意识到推动地区合作机制深化的迫切性,加速了中日韩对三国合作机制的构建,引领了第二阶段从2008年开始的“10+3”框架外的中日韩三国直接合作。可见三国间的经贸联系主要是市场力量驱动的结果,没有真正触及区域合作的制度安排,例如中日韩合作机制的初始动机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而在“10+3”框架下的中日韩合作,往往是“东盟主导、中日韩参与”,许多合作议题是在包括东盟在内的东亚地区层面上开展的。但随着三国首脑峰会的逐步机制化,中日韩开始探索“10+3”框架外的独立合作形式;而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外部市场逐步萎缩,更使三国意识到固有的合作机制已不足以应对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压力,需要深化区域内合作机制及扩大区域内市场规模来应对。
合作门槛待除
作为当今世界经济与贸易举足轻重的地区,中日韩的经济合作却仍然松散,合作机制建设进程缓慢,与以下的制约因素不无关系。
首先是历史问题,中韩两国都曾遭受过日本的殖民侵略,而日本对这段历史又缺乏足够的反省和认识,这使得三国民众之间的感情存有隔阂。其次是领土及领海主权争议。中日、日韩之间存在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如中日钓鱼岛问题、日韩独岛问题等。第三是区域外因素的影响,日本和韩国同为美国在东亚的军事盟国,日韩在与美国以外的国家建立合作机制时必将受到美国的取态所影响。而在经济上,身为APEC重要成员、亚洲经济大国的中国并未被邀请参与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TPP)协议,但日韩两国则已被邀请加入商讨。美国将TPP定位为“下一代自贸协定”,在一体化程度上更高于传统的自贸区,不仅致力于取消或降低商品关税,还聚焦成员国市场监管体系和竞争政策,并提出了经济立法、经济透明度、反贪污、金融改革、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要求,试图用美国的贸易标准、市场标准和技术标准重新主导亚洲经贸合作。美国正在为其“太平洋世纪”战略积极布局,经济上推行TPP欲架空APEC,试图通过贸易协议孤立中国。简而言之,中日韩政治互信度低乃为三国建立合作机制最大的障碍。
作者: 林至颖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2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