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1407 5
2012-08-29
第三个基本原理是做事时尽可能让信息对称。只有信息完全掌握和了解后,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其结果才可能最优。即信息经济学中所讲到的,信息完全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最优(“the best is first best”);在信息不能对称的时候,获得信息需要代价,即使通过激励机制的方法,多半也只能得到次优结果(“the best is second best”)。在很多情况下信息是不对称的,所以市场会失灵,会出现委托代理问题,但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是次优,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人们会出现激励扭曲,要诱导信息,必须要付出成本和代价,所以不能得到最优(first best),这是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信息对称特别重要,许多误会误解都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通过与人沟通,让别人了解你(发送信息,signaling),你了解别人(screening),做到信息对称,消除误解误会,尽可能达成理念一致,这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基本前提。
第四个基本原理是制定游戏规则或设计机制,要做到激励相容。激励相容,指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也就是做事至少争取做到于国、于民、于己、于公、于私都有利,这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激励问题在每一个社会经济单位中都会出现。一个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涉及到利益与代价(收益与成本),只要利益和代价不相等,就会有不同的激励反应。既然个人、社会和经济组织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 怎样将自利、互利和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呢? 那就需要激励相容。所谓激励相容就是使个人的自利和人们之间的互利统一起来,使得每个人在追求其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达到了其制度设计者所想要达到的目标。由于每个人从所要做的事中获得利益与付出代价,通过对利益和代价的比较,将会对游戏规则作出合理的激励反应。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安排就是要看它是否给主观为自己的个人以激励,使他们客观为社会而工作。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就有很多政策不符合激励相容的原则,如中国先前的大锅饭制度,即使不努力工作也能得到同样的待遇,那谁还愿意做事呢?因为在人的自利性假设下,一些预想的激励效果会发生扭曲。

六、五个分析步骤

写一篇规范的文章来研究某个经济问题,首先要阐明所研究的问题的重要性,进行文献回顾,让读者知道所研究问题的概况和进展,并且也要说明文章在技术分析及理论结论上有什么创新。然后,正式讨论如何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和得出有关结论。
在笔者的《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一文中指出,任何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五个分析步骤组成:(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假设、(3)给出制度安排、(4)选择均衡结果、(5)进行评估比较。为了文章的完整性,这里做一简单介绍。
(1)界定经济环境。这是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首要组成部分,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或对象所处的经济环境作出界定。经济环境通常由经济人、经济人的特征、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以及信息结构等组成,是作为外生变量,参数给定的,短期不能改变,但长期可能会发生演变。约束条件这一基本思想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怎样界定经济环境呢?这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客观描述经济环境,尽可能逼真;二要精炼刻画最本质的东西,完全的客观地描述环境是没有用的,反而会被一些旁枝末叶弄糊涂。即描述经济环境首先要客观,然后要根据目的抓住主要特征,前者是科学,后者是艺术。对经济环境描述得越清楚、准确,理论结论就会越正确;对经济环境刻画得越精炼和深刻,论证起来就越简单,理论结论也越能让人理解和接受。界定经济环境需要根据所研究问题的目标来确定,只有既清楚准确地了描述经济环境,又能精炼深刻地刻画经济环境的特征,才能抓住所要研究问题的本质。比如,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时候,不分男女老少,贫富贵贱,我们将消费者简单地刻画为由偏好关系、消费空间、初始禀赋所组成。
经常听人批评现代经济学之所以没有用,就是用几个简单的假设来简单地概括复杂的现状,对此很不理解。其实,这也是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在研究两个物理变量之间的关系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验操作,都是把其余影响所研究对象的变量固定。为了做一件事情,把每一个方面(即使无关)都搞清楚,在很多时候,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让人抓不住重点。拿地图作为例子,总是根据目的和意图来选择地图。比如,如果旅游,需要的是旅游地图;如果开车,需要的是交通地图;如果打仗,需要的是军事地图。尽管这些地图都描述了一个地区,但不是全貌。为什么需要旅游地图、交通地图、军事地图呢?因为目的不一样。如果将整个现实世界当作地图,尽管这完全地描述了客观现实,但这样的地图又有什么用呢?
经济学完全是用这种对经济环境进行简练刻画,来描述问题的成因,进行内在逻辑分析,从而得出逻辑结论和推断。一个高明的经济学家,关键就看他在研究问题的时候,能不能准确把握经济现状中最本质的特征。只有真正把成因和现状搞清楚,才能对症下药,其对策和药方(所采用的经济理论)就会信手拈来,当然这需要有基本的经济学理论训练。
(2)设定行为假设。对经济人的行为方式作出假设是讨论经济问题的基本步骤,也是在与人日常交往和处事中,所采取的必要步骤。与一个刚认识的人接触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对其人作出初步判断,是忠厚老实还是老奸巨猾,是比较无私还是非常自私。在经济学理论中,消费者理论对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假设,生产理论对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假设,都是一种行为假设。一个经济理论有没有说服力和实用价值,一个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政策能不能让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看所假定的个人行为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如前面所讨论的那样,在常规情况下,一个比较合理和现实而又通常被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人类行为假设是利己性假设,或更强的经济人理性假设,即人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有限理性是根据掌握的情况作出最优的选择,不管怎么样,仍然是属于理性假设的范畴。当然,如果所面临的是一个利他的“雷锋”式的人,无论是采取刚性的“晓知以理”或柔性的“诱之以利”都不起作用,因为他无欲无纲。但是,如果碰到一个言行很不一致的人,很可能会给国家、企业和个人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利己性行为假设能让人钻空子的风险减少到最小。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非常强调大公无私的“文化大革命”时代,也没有将国家的法律、会计制度取消的根本原因。
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可行性,还要考虑风险的大小。经济学家之所以采用利己性的行为假设,除了它合乎客观现实,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即使利己性假设有误,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相反,一旦利他行为假设有误的话,所造成的后果比利己行为假设有误所造成的后果要严重得多,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
(3)给出制度安排。制度安排,也就是游戏规则。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行为方式的人们,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因应对策或游戏规则,因而制度安排往往是内生的,特别是在研究具体经济组织或单位的经济行为时,经济制度安排更应是内生决定的,根据人的行为和经济环境确定一种游戏规则。当市场失灵,就要规制,设计激励机制,经济学家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一旦被ZF采用了之后就变成制度安排,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所以这么成功,是因为制定了各种各样符合当时现实环境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很多人批评“一个经济学家里面有多种不同经济观念”,因而认为经济学不科学。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对象、时间、地点及事情发生变化了,所应采用的制度安排当然有可能不一样,正是由于不同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才需要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模型和经济制度安排。经济学家之所以对于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往往是因为前提变了,环境变了,由此结论自然就要相应地发生变化。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可以发展出不同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但决不是不同的“经济学”。不少人说,由于中国的国情不一样,需要中国的经济学。那么,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楼房,即使由同一个人设计出来,也都不尽相同,由此我们需要不同的建筑学吗?当然不是,修建楼房所采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基本一样。对研究经济问题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经济问题,都采用基本相同的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不存在着所谓的“中国的经济学”和“西方的经济学”。
(4)选择均衡结果。一旦给定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安排及其它必须遵守的约束条件之后,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作出激励反应,在众多的可能结果中通过权衡取舍来选定结果,称之为均衡结果。其实均衡概念不难理解,它表示在有多种可供选择方式的情况下,人们需要选定一个结果,这个最终选定的结果就是均衡结果。对利己的人来说,他将选择一个自认为是最有利的结果;对利他的人来说,他可能选定一个有利于他人的结果。

(5)进行评估比较。当经济人作出选择后,人们希望对所导致的均衡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与理想的“最优”状态结果(如,资源有效配置、资源平等配置、激励相容、信息有效等)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对经济制度安排给出评价,作出优劣的价值判断——判断所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是否导致了某些“最优”结果;还要检验理论结果是否与经验现实一致,能否给出正确预测,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而言之,就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在做完一件事情之后,评估这件事情的成效到底如何,值不值得继续做,有没有可改进的空间。就像我们的经济工作总结一样,需要对经济制度安排和权衡取舍后所导致的均衡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和作出评估比较,找出到底哪些制度最适合本国的发展,。

在评估一个经济机制或制度安排时,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最重要的评估标志就是看这个制度安排是否符合效率原则。经济学中所用的帕累托最优(有效) 意味着: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不存在改进的余地,即不存在不让任何参与人受损的情况下让一部分人的福利有所改进的资源配置方案。

帕累托最优只是一个标准,还有一种价值判断是平等或公平。市场制度是达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大。现代微观经济理论中的公正定理告诉告诉我们,只要每人的初始禀赋的价值相同,在通常市场均衡存在假设条件下,市场竞争机制将可同时导致帕累托有效和以上所定义的平等配置。[1]这就是说,在理论上,只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起点(ZF可以通过税收和给每个国民同等基础教育尽可能达到这种起点平等) ,然后通过市场运作就可以达到既有效而又相对平等的社会结果。

这个定理深刻揭示了,没有竞争,不讲究效率的平均主义之类的大锅饭比那些竞争下产生效率所导致的结果差别和收入不平均问题要严重得多。前者不仅对付出更多,创造价值更大,但所得却一样的人非常不公平,更严重的是,挫伤了这些人工作的积极性,使得这些人也不愿意付出,从而影响到整个经济效率和社会的发展,导致了整体和绝对的贫穷。如以上公正定理所指出的那样,后者可以通过ZF税收和社会福利,市场机制相结合来同时解决效率和公平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8-29 19:52:56
此类总结意义不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29 20:12:18
看看还是觉得有作用,楼主辛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31 00:41:25
ecokid 发表于 2012-8-29 19:52
此类总结意义不大
我认为这样的总结还是大有作用的。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在我们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有一个学习和借鉴的作用,对于经济学的初学者来说,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去学习经济学,有利于我们有效率地学好经济学。对于一个经济学人来说,还可以让大家对其信息对称,消除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误解、误会和误区,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学好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8-31 00:53:11
以下是田国强教授在“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学’全国高校教师暑期师资课程进修班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的一次讲话的摘录:
今天想给大家谈谈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思想和方法,让大家对其信息对称,消除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误解、误会和误区,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学好和教好现代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误区特别多,我经常听到和看到许多人对现代经济学及其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进行批评。但这方面的批评大多不太正确,存在着许多误区,这些误区不澄清将会误导人们对经济学的学习和指导作用,影响它在现实中的运用。实际上,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原理、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威力是巨大的,不光可以用来研究经济问题,解释经济现象和人的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进行内在逻辑分析,对经济问题和结果作出预测,也可用到其他许多社会学科和领域,甚至对做行政管理也特别有用,我在上海财经大学运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从事行政工作,效果显著。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通过这次讲座对现代经济学的思想与方法有所了解与收获。引自https://bbs.pinggu.org/thread-510603-1-1.html
我在逛论坛的时候看见许多人都在争论同类相关的问题,看见有一些人发出了一些否定现代经济学的帖子,在看见田国强教授的这段讲话之后感受很深刻,所以在看见论坛的一篇不完整的田国强教授的经济学思想与方法的帖子之后,找到完整版的转载贴出来供大家一起学习借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