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面对香港市场一筹莫展的外资投行,一边是高举国际化大旗的内资券商,当二者相遇,或引发券商行业的又一轮并购潮。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多个独立消息源获悉,位于香港的美国投行派杰(Piper Jaffray)有意关闭或者出售其在港公司,而
广发证券(
10.35,
-0.05,
-0.48%)是内地的积极买家之一。但是由于收购派杰的方案并没有获得董事会的通过,广发证券的高层将继续考察派杰、修改方案,以期得到董事会的支持。
广发证券给予记者的官方回复中显示,鉴于双方均为上市公司,对于此事不予回应。
被暂停的收购
派杰曾经与广发证券接触了近半年,至今没有结果。不过收购一事或有回旋余地。
香港投行大佬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Chris(化名)是一家美国中型投行的工作人员,近日他所在的公司刚刚进行了一轮裁员。“员工挨个被叫进房间中,气氛使人不寒而栗。”不过Chris认为,裁掉的都是一线小兵,证明公司还没有到动真格的地步。
即便如此,美国投行们已经感受到阵阵寒意。外资投行的业务一般分为股票、债券和投行三大类,在港股奄奄一息的情况下,无论是买卖交易还是IPO,投行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香港市场一天的股票交易量大概只有四五百亿港元,而业内通常认为达到700亿港元的交易量,券商经纪业务才能持平。”Chris认为,就经纪业务而言,目前香港的券商几乎都在亏损。
而IPO业务更是它们心中的痛。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自从2012年二季度以来香港IPO就出现下滑,上半年只有32家公司在港上市,总筹资306亿港元,同比下滑84%。
财报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派杰在港股市场亏损高达390万美元,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派杰终于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我们固然相信亚洲市场会有长期的增长,但已不能接受当前的损失率,而且这也导致我们无法获得投资来扩张搭建更好的平台。经过对亚洲业务数月的评估,也基于股东、客户和雇员的利益,预计在今年9月份退出香港市场。”派杰首席执行官Andrew Duff公开表示。
“说是9月份退出,但我们现在已经关门了,员工也全部回家。”一位任职于派杰的香港员工表示。他同时对记者证实,派杰曾经与广发证券接触了近半年,但至今没有结果。
据香港媒体报道,除了广发证券有意洽购派杰外,
民生银行(
5.97,
-0.03,
-0.50%)、平安证券
(微博)以及银河证券等券商也在竞购。
而一位接近广发证券的人士告诉记者,广发证券近日已经暂停了收购派杰一事。
“当初董事会讨论过收购的事情,提出了修改方案的要求。但是考虑到香港市场上很多券商都不赢利,又暂停了此事。”不过他告诉记者,近日广发证券总裁林治海对外宣称休假,其实是再度入港考察派杰公司。从这个角度看,收购一事或有回旋余地。
着眼渠道资源
在香港,券商牌照很容易拿到,难的是外资投行累积的销售渠道和人脉资源。
“广发证券与我们接触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在香港办公室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人出入。”上述派杰人士称。
在Chris看来,广发证券收购派杰是看中了它的渠道。
“在香港,券商牌照很容易拿到,难的是外资投行累积的渠道。”他告诉记者,证券经纪就如同企业中的销售员,掌握着基金经理等重要人脉。尽管基金公司在各个券商都有交易,但是集中交易的券商只有寥寥数个,一旦栖身大基金的前10名券商中,经纪业务可谓高枕无忧。
在他看来,早前
中信证券(
10.22,
-0.12,
-1.16%)作价12.5亿美元收购里昂证券,其心理与广发证券如出一辙。“收购后,交易员和经纪都是里昂的人,照样得到基金公司的认可。”
况且,目前惨淡的IPO市场也终有回暖的一天。“香港IPO的佣金率占到IPO总额的3%~5%,当市场不错时,只要拥有品牌和人脉,投行挣钱很容易。”Chris表示。
上述接近广发证券的人士告诉记者,中资券商收购外资投行的目的不是想马上赢利,而是拿到牌照,留下一些团队和客户资源。“毕竟现在价格比较低,而中资券商自己组建团队需要时间。收购无疑是一个捷径。”
在他看来,收购派杰是学习而非赢利。通过平台引进好的技术和人才,借鉴国外的产品体系、经营管理体系以及服务体系,是中资券商的核心诉求。
事实上,广发证券从未掩饰它的国际化思路。
在今年6月份的广东产业资本融通创新论坛上,林治海就如此宣称:“广发证券依托于香港的平台——广发香港控股,接下来将在全国券商当中率先通过合资并购的方式来做强做大我们的国际化平台,今年应该就会有实际的成果。”
据悉,广发证券各业务线已经与广发香港实行整体化的业务经营目标和矩阵式管理,并积极筹划与国际知名投行通过合资、收购等方式,在香港和内地成立具有国际业务能力和客户网络的合作平台或合资公司。同时,广发期货的国际并购计划也在积极推进当中。
“步步惊心”的国际化
在香港的中资券商赢利者寥寥无几,在规模、人力、资源储备,包括市场和产品等方面,与全球外资投行存在较大差异。
不过,迈出国际化的步伐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尽管广发证券香港分公司于2006年4月成立,但一直在亏损,直至2010年才完成了“扭亏为盈”的任务。
“今年上半年香港分公司赚了两千多万元,相当于一个大的营业部。”上述人士直言不讳称,广发香港子公司是全牌照,分为经纪、资产管理、直接投资和投行业务。但每一块业务都很小,业务开展很艰难。
“譬如资管只发行了广发中国成长基金一只产品,约几亿元的规模,而投行项目不多,经纪业务规模也一般。香港是境外投行为主导的市场,新过去的中资券商肯定不行,没有客户基础。”
有着类似窘境的并非广发证券一家。记者了解到,在香港的中资券商赢利者寥寥无几。目前香港分公司做得比较好的券商,有中信、海通和
招商证券[url=http://weibo.com/cmschina?zw=finance](微博)[/url](
9.79,
-0.02,
-0.20%)等。它们或者拥有较强的企业背景,或者开拓市场较早,已经在香港站稳脚跟。
招商证券香港子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1.34亿元,已经是中资券商中的佼佼者。但对比招商证券上半年营业收入17.38亿元来看,在香港地区的营业收入仅占了总营收的7.7%。
“目前中资券商在香港做的业务,是境内人脉带来的业务,比如国内央企的再融资项目等。我认为香港分公司不叫走出去,只是多了一个国内的分销渠道。在规模、人力、资源储备,包括市场和产品等方面,我们和全球外资投行的差异太大了。”招商证券投行人士如此表示。
一位在券商业浸淫多年的人士认为,中资券商需要面对四个反问:第一,以国内的技术、管理和资金规模,收购后如何统领别人?第二,国内还有很大的潜力和机会,国内是不是做到了一定的水平和境界?第三,收购涉及到两种文化和价值观,如何应对?第四,国内的技术平台怎么在国外延续管理和业务流程?
上述人士感慨,境外的投行做了很多年,在品牌、团队、技术和数据库等方面有着很长时间的积累,而中资券商必须要经历从无到有的过程。“境外业务的资源配置目前是战略性业务,需要国内公司的支持和扶持,而且还会面临生存压力。”他对记者如此表示。
(转自新浪财经)
一句话点评:所谓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给老外们捐资,然后砸自己的脚~~~~~最后都是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