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奥迪在中国内地同比增长41%,宝马同比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奥迪在中国内地同比增长41%,宝马同比增长37%,奔驰3月份同比增长24%。与豪华车高速增长形成强大反差,本土品牌汽车集体式微,奇瑞增长—20.50%,比亚迪—3.70%,吉利—1.70%。 最具代表性的是比亚迪。6月末,比亚迪公司发布绩效奖额度调整通知,6-9月的公司员工绩效奖统一下调,由原来的33%降至15%。比亚迪此举被视为“变相裁员”,这也是比亚迪继去年8月份之后第二次大面积裁员。今年一季度,比亚迪净利润仅为2700万元,同比降幅高达九成,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75%—95%。实际上,“豪华车提速,国产车降速”的情况2011年已经显现,今年应该是这一趋势的延续。一个问题令人深思:为什么昂贵的进口车越来越受人欢迎而便宜的国产车却越来越无人问津?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显然,中国市场在发生深刻变化,仍然以老眼光看待今天的中国市场及消费者,已经不合时宜。这个变化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以低质换廉价”的时代正在过去。越来越多消费者相信,我们长期以来津津乐道的“物美价廉”的说辞,正在变成一个经不起考验的谎言,真理应当是“一分价钱一分货”。所谓“又好又便宜”,其实是商人们编造的“诱人的促销借口”而已。廉价与低端、低质从来都是孪生兄弟;你付出多少价钱,就得到多少品质与服务。如果廉价可以让人获取高品质,那“天道酬勤”的道理将不复存在,世界将变得不公平。廉价与低质之所以长期在中国盛行,与中国经济落后、消费者购买力不足有关,在“拥有”与“有品位的拥有”之间,中国消费者没有选择余地。廉价的劳动力只能生产廉价的产品。因为廉价的产品不可能支撑较37%,奔驰3月份同比增长24%。与豪华车高速增长形成强大反差,本土品牌汽车集体式微,奇瑞增长—20.50%,比亚迪—3.70%,吉利—1.70%。
5%以上都是促销,和走街串巷吆喝“锵剪子磨菜刀”的小商小贩没有本质区别;而国际品牌不同,它们很少做促销类广告,它们认为促销广告对品牌形象有害,给人留下“产品卖不出去”的感觉,所以它们宁愿不遗余力地诉求企业文化、社会责任、普世价值这些看似与产品无关的内容,也不愿“让利折扣”。有意思的是,消费者并不觉得国际品牌的诉求不着边际,反而会从内心产生认同感。由此可见,国际企业深谙“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卖方市场时代,消费者需求旺盛而产品匮乏,消费者的第一需求是“拥有”而非“有品质的拥有”;买方市场时代,消费者需求发生巨大变化,他们不仅要“拥有”,还要“有品质、有品位的拥有”。这个时候,企业不能再用“消费者购买力不足,低端产品才有市场”的老眼光看待中国市场。国产车的遭遇令人深思,中国企业须重新定位中国市场及消费者,流行了几十年的“廉价”思维,到了扔进太平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