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4日,北京大学2012年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前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寄语新一代大学生,惟有深入中国现实,了解这片土地上所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才可能提出有效解决方法,创造符合中国现实的理论路径。
新一代大学生最幸运
在林毅夫看来,15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七代学人。
“我们这一代,改革开放后进入大学读本科、研究生,毕业后投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业;而你们诸位——中国经历30年改革开放取得成就后,进入大学读书,毕业后准备参加中国建设的新一代学人,无疑是最幸运的一代,立于前人肩膀上,成长过程正是国力欣欣向荣之时。展望未来,前途更充满了巨大的机遇!”林毅夫感叹。
今后20年是关键
林毅夫引用最近看到的数据称,按购买力评价计算,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是美国的21%,我们没理由相信中国不能在未来20年以年均8%的速度增长。如果我们能挖掘出潜力,2030年人均收入至少达到美国的50%。
“如果我的预测正确,中国在2030年将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林毅夫说,人均收入达到美国50%的同时,中国人口是美国4倍多,这表示我国经济规模为美国两倍。
按照发达国家科研经费一般占国民收入3%计,且依据各国聪明智慧人群在总人口中比重相近原则,中国届时科研经费将是美国两倍,优秀人才是美国4倍,在前沿科技领域所做贡献,将会是美国的8倍。
找到契合现实的理论创新
林毅夫表示,要实现2030年愿景并克服中等收入陷阱,尚无任何现成理论,我们必须深入中国现实,提出解决办法,创造契合实际的理论路径。
林毅夫说,从发展经济学角度,1980年代的华盛顿共识,讲求市场化、自由化等,可30年过去发展中国家平均增速甚至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慢,经济波动更多。但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很大成功……“不多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或是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转变,这些成功的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把学术界主流理论付诸实际!”
林毅夫深情寄语年轻学子,中国经历30年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成就同时,尚有很多问题未解决,存在着诸多矛盾。随着经济发展,连同未来二三十年国际环境变化,这些问题可能更尖锐。
“中国应该怎么往前走,需要很多理论创新,需要很多智慧。如果大家能像前几代知识分子一样,以天下为己任,根据发展实践总结创新理论,也许不仅能帮助中国更好地设计未来20年的发展,还将为仍陷于低收入、中等收入水平,无法摆脱自身命运的国家,带去值得借鉴参考的经验价值。”
文章来源《文汇报》 驻京记者 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