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站务区 十一区 站务与外事 校园活动区
2246 8
2012-09-15
作者:叶爱中

      最近一时高兴,在科学网有感而发写了个博客,没想到这个普通的教学心得却得到了广大研究生同学的热捧。同时看到了为数不少的同学在抱怨导师给的补助太少,并且把学生当民工用。针对此问题,根据我以前当学生,现在当老师的一点心得及规则与同行及同学们分享。

   1.导师从项目经费给学生的是补助,不是工资。这一点作为导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确。如果作为工资,这点钱对于学生肯定不够,也不公平。如果是工资,学生就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比如课题的最终成果、汇报。

   2.学生是来学习,而不是工作。这一点更需要明确,导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不是老板和雇工关系。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老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的职责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积累成果。这一点和老师的课题交差并不矛盾,学生的成果正是老师课题交差的资本。

   3.补助的标准。补助的标准最难定,我长期的观察与总结的结果是:补助并不是越高越好。需要遵循如下原则:1)保证学生的温饱;比如在我们院,导师从课题给硕士800博士1000,学校还有部分补助,这样一个硕士月收入1000以上,博士2000以上。生活费应该能保证了。2)公平,平等:因为这是补助,不是工资,所以尽可能的平等公平。一大忌就是老师用这点补助的多少来奖惩学生的工作。比如干活多了这个月多200,下个月干活少了就少200.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激情,并且恶化师生关系。为了保证相对的公平,我会参考全院其他老师所给定补助,我不会有意的和其他老师发的补助不一致。但是不同院之间由于专业差别,差距很大,比如我们学校有的院,老师甚至不给学生发补助,有的只有300每月。这个不可比。

  4.导师量力而行。作为老师,我知道老师的难处。虽然现在国家科研经费充足,但是贫富差距太大。很多老师,尤其是年青老师经费有限。再加上科研经费只能15%用于学生补助,所以老师也捉襟见肘。我的规则是,有钱了就招学生,没钱就不招,这好像是美国教授的规则。所以我计划每年一个,这样保证3个学生在读,每年3万的劳务费,努力争取每年20万的科研经费。压力确实很大,那天经费不足了,只能停招学生。

   希望这点心得能够给那些不和谐的声音一点积极的引导。相信90%的学生都能够理解,是来学习的,只要能够学有所成,那点补助没有也不会有怨言。相信90%的老师也能理解,都是从学生过来的,知道读个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不是很容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9-15 12:26:51
[1]
叶老师自己的经费项目不充足,对学生已经够好了,确实是一个好老师。我们导师经费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可是对学生却十分吝啬,每个月就300块钱补助,在上海加上学校的240就根本不够,而且就这点钱对每个学生还不一样,人心都是肉长的,对别人好,别人不可能感觉不到的。不同的课题组或者同一个课题组里一比较,说实话,肯定会对导师有微词。
[2]
作为一个小硕,我赞成楼主教授的意见。其实说实在话,学生跟着老板,要得到的回报不是钱,而是科研思维。科研思维的训练决定了这个学生成长为老板以后混饭吃的本领。学生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这上面。但现实问题是以生物这行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是奔着拿个学位好找工作,有几个是真正想以后做science的呢?所以自然关注点落到了工资上面。
[3]
关于这个问题 我认为大家换位思考最好!同时老师发补助时最好参考同学院 学校相关的老师做法。不要“太过分”。如果按照每人800元/月发,也不是很多,但是如果某个学生2天大鱼三天晒网,甚至不来实验室,这样是否对“听话”的同学的不尊重吧?而且老师的经费是否“大水漂?”  
现在许多学生没有这个意识,要你慢慢来指导才可以。总之要大家换位思考。  我们现在多数采用“奖励”解决【300元/月 每人均有,发表论文再奖励,最高1万...】
[4]
而在于有钱舍不舍得发,有没有拿学生当孙子使。。。尊重才是第一位的。
----------------------------------
得了吧,现在的中国大陆学生早就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了,无论是明里暗里,尊师重道这几个字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就这样你还好意思说老师把你当孙子使?而且现在80后在网上(现在已经蔓延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疯狂地造谣丑化摸黑教师,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了,老师们哪敢当你们是孙子啊,叫你们爷爷才对。
要是你们到了台湾日本韩国,要象那里的学生一样真正尊师重道,那你们还不得骂老师把你们当灰孙子使?
[5]
说实话,中国科研的最扯淡的关系之一就是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中国大多数的博导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传道授业解惑,对新学生的指导基本都是年轻的职工,博后,博士生代工的,学生也大都是干活的,明明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厚着脸皮说是导师和学生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按照学习,吃苦的逻辑光明正大不给学生发应有的“工资”。尤其是3流高校的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乱,导师忙着搂钱,学生绝对苦力,一个月1000元钱不到的补助,过着中国最下等的生活,这样的学生和导师能够推动科研的进步,除非钓鱼岛飞到中国大陆来,而别忘了,这样的学校在中国有几百所,科学院,一流高校好一点,学生待遇相对较高,但这个高并不是老师慈悲,而是有制度上的硬性保障,比如科学院,基本的都是1800左右,要是大家自己发,应该比现在苦逼。
按照社会的分配原则和祖国科研发展的需要,一定要打破事业单位编制,年轻的博士生没有成果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赶出科研这个圈子,且把留下来的那些人的工资提高到现在的2到3倍,只有这样,才能坚实地迈出导师合理给学生发工资的第一步。
[6]
楼主你就扯淡吧,继续扯,扯得很高尚,如果你硬要扯,你先试试给你的博士硕士,每个月发个300块,500块的,这样你先发个2年3年,你再来说,你以为大**的所有学校都像你们学院,研究生一个月800博士1000(暂且咱不妄下定论实际执行得如何),那些挣扎在贫困线,拿着连自己吃饭都成问题的补助(我就按照你说的说成是补助)的学校,硕士,我相信应该不少,我认为研究生也不是说像你说的这么复杂,其实学习,就像你说的,只是教与学,咱们研究生的想法也很简单,要求也不会高的离谱,只要可以解决吃饭问题,其它的就都可以接受,但是就恰恰是这样一个极其简单的而又是本能的问题,到了你这这里好像说得轻描淡写,还是这句话,我很同意你说的这些点,也非常同意我们跟导师之间都是师生情谊,前提是你先试试给你的博士硕士,严格按照国家上个世纪制定的补助标准(硕士一个季度700)来发放2年3年再说,给你说过我自己的经历,一个985高校的博士,跟一帮本科生一起去兼职,目的很简单,首先要吃饭
博主回复(2012-9-13 14:30):李同学:你的经历确实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我还是要给你一个建议,说话前得先学会听,听懂别人意思。比如我这篇博文,立意就是希望导师能保证学生的温饱,你咋就是没看懂呢?完全就事论事。再说读到博士了,如果还是那么痛苦,为何不选择出去工作呢?是否继续读是双向选择的,应该没人强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15 12:32:10
我们学校在提高博士补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15 12:46:35

我是这样认为的:钱少了一定不好,钱太多了,可能有乱花的可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一  学校全职博士补助应当提高,硕士补助相应提高是正确的也是应该的。
   二 要防止年轻人有了钱乱花。最好是没结婚硕士一个月开百分之四十(应在500以上),导师给他或她家长的存折里存另外一笔,尤其家长代为管理防止其钱多了乱花。没结婚的博士的话一次开百分之五十(1000以上)剩下的,达到其家长的账户上。结婚有家的硕士或博士则一次性开清补助,不准拖延。
   三 在发补助的基础上多一些家庭聚餐,郊游之类的活动,增进感情,修养身心。

    以上之时个人设想,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15 12:52:58
看侦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15 13:30:33
一个愿打一个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