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3196 12
2012-09-18
悬赏 2 个论坛币 未解决
        出于兴趣和研究方向,我关注到新制度经济学。已关注了有一段时间,有很多很多困惑,这些困惑不仅仅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层面,更来自深层的,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层面。真诚希望您们过目,并传道解惑。        我羡慕研究自然科学的理科生,他们的研究开拓心智,锻炼逻辑;他们学习的理论多具有明确的一致认同的概念,这些概念和现实世界有良好的对应,理论容易验证,可锻炼观察力;他们付出的理论研究有显而易见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成果。总之,他们在研究科学,科学是理性的系统化展现,可给人带来真正的充实感、成就感。
        当然,从事艺术的学生同样令人羡慕,艺术是情感的表达。伦理学也是满足价值判断的情感需要,它不会自称科学。可定义性地认为,人类所有的心智活动成果,都是这两种表现形式,没有第三者。
        就像人的心智在不断发展一样,自然科学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即便是现在的科学,也远没有进入化境,只是在方法论上没有什么疑问,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成熟。自然科学史上,也有过一些令今人忍俊不禁之处,现已被更新的更完美的理论替代,但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过程。今人看来的幼稚、可笑都不成问题,只要有互不冲突的假设,自洽的逻辑,有可被现实推翻的含义,都是科学。真正的科学从不藏拙,在学术竞争机制下,科学会不断推陈出新,并更加统一化。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的发展相对于自然科学是落后的,可能还处于幼稚阶段,但只要方法上符合科学定义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很多经济学教科书都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资源配置,或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如果我感到我所选择的这个学科同样是科学,那么对于学数理化的理科生,我就没有什么好羡慕的了,发这个,我就是想向各位诉诉苦,梳理一下我的郁闷之处。我觉得,我所面对的经济学虽然不缺数理逻辑,但不像是什么科学,而是打着科学旗号的,比几乎毫不讲理的巫术、中医强一点的伪科学。
        我的这个想法并不是完全否定当前千军万马的主流经济学研究,只是怀疑经济学是否努力朝着科学的方向,是否试图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范式。我的怀疑至少有以下两点。
        第一,经济学是否在慎重对待概念?一个理论的基本单位就是概念了吧。自然科学在概念界定上没有什么大困难。苹果就是苹果,梨就是梨。但社会人际领域概念纷繁复杂,多有一定的抽象度,依平常认识的需要和便利而建,划分和界定具有随意性,缺乏统一标准。社会科学的研究,慎重对待已有的概念很重要,要注意是否同一层次上的所指,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否明确,概念是否清晰,是否人人都有相同的体会。科学研究遵守奥卡姆剃刀,概念和假设都要精简才对,经济学讲究概念吗?随便看您网站关于威廉姆斯的文章,控制性损失(control loss)、选择性干预(selective intervention)、“技术经济”(technological economies)、协调能力(coordinating potential)、“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沟通经济”(economies of communication)、“信息经济”(informational economies)、适应性的(adaptive)和连续性的(sequential)缔约、信息冲撞(information impactedness)、观察经济(observational economies)和预期集中(convergence of expectations)、“关系契约”(relational contract)、“自制合同法”(forbearance contact law)。。。。现象没有明明白白地解释几个,概念就制造了一火车。概念堆积完全是理论乏力的表现。物理学家、化学家定义假想个“以太”、“燃素”的概念就已惴惴不安了,社会科学差别一定如此之大?很多哲学家惯于在象牙塔里思辨和想象,怠于观察现实,在解释一个现象时也是概念堆积,威廉姆斯与其何等相似!平心而论,聂老师您真的认为要解释的现象如此复杂,以至于这些概念都很有必要吗,它们都界定清楚了吗?不要忘了,威廉姆斯一方面在堆积概念,另一方面又在模型里堆积假设,简化现实,这种对比是多么搞笑!
        第二,经济学是否有一贯的理论体系?物理学有牛顿经典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演化,体系之内概念和理论相互一致,体系之间继承发展,只是在高深领域存在冲突,正试图统一完善。经济学比物理学高深的多吗?按理说浅的科学理论体系也要更简练才对。可事实上,经济学体系的复杂性就不消多说了。对经济学家来说,建立一个理论太轻松了,他们为此辩护的理由是只要能解释现象就是好理论。问题是有几个经济学理论能耐久一些,适用范围稍大一些?有多少理论是无法验证的心理游戏?经济学概念堆积和理论繁复都来自于一个原因,就是研究者对经济现象对人的行为粗浅想象,没有耐心观察整理归纳。概念和理论不断更新换代,真正符合人的认知需要的为数不多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被埋没,被肤浅理解。
        我想在这里梳理下我所理解的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概念。
        经济学最自然最基本的定义是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即人为什么这样做,人会怎样做。人的行为千变万化,为研究上的方便,很自然地给人的行为约束加上一个基本假设,即人都是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人所追求即为物品,利益最大化即为物品数量上的极大化和种类上的多样化(后者推出边际递减的铁律)。又假定,人的行为都是自主做出。这两个假设把最抽象复杂的人性、意识问题给回避掉了(经济学先贤是明智的,因为到现在,人性、意识问题被发现可能涉及到了最高深的理论物理学知识,当前物理学家有了一些理论解释意识现象,如自由意志定理),仅仅强制假定人追求万物。除了假定的自私约束,人的行为还有其他现实的约束,人的行为是所有约束的合力。所以说人的行为是约束条件下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原则上,剩下的约束条件来自自然现实,就应该尽可能从现实中寻找,实在不行再用假设。稀缺是最大的现实局限,人追求阳光,但阳光稀少,便有了黑暗。有稀缺就有所取舍和选择,在面对众选择时,人实际做出的行为就是利益最大化的一个。这个假设保证了经济学的科学基础,即像物理学对待自然界一样,经济学对待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都是可解释的。
        因为稀缺所以选择,人的行为就被看做是选择。人实际所选的行动带来的是收益,未选的最大收益是成本。因为选择无处不在,收益和成本只有观察角度之分。但在有些观察角度下,收益和成本大小有别,相差就是租值。人的选择就是租值最大化。
        现实还有一个约束条件是人往往是群居生活,形成社会。因为稀缺,社会成员在追求物品时会有竞争,有了产权归属的问题,影响到了人的选择。这样,人在某种选择下既要考虑该选项下的物品所得,又要重新考虑该选项下的物品所失,包括与人竞争带来的成本,如制造武器耗费的材料等等。来源于竞争和权利划分的物品所失就是交易成本,它带来了租值的消散。因为理性,定义性地人总是尽可能降低各类成本,这需要合约或者说制度。合约带来的结果就是私有产权。在合约、产权划分好无异议的情况下,就不再有交易成本。
        除了竞争,人与人之间还有合作。人选择合作表明合作比独处会带来更多(量上和种类上)物品。若初始产权已被合约约束,人可以通过交易、各取所需这种合作方式增进租值(获得种类上的多样化)。交易与竞争形成市场和价格。人与人之间还可通过同目标合作的方式获取物品量上的增加。人与人合作之中也面临权利划分的问题。交易有讨价还价,有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些都造成权利划分的费用,即交易费用。但是市场价格机制会减少交易费用。同方向上的合作本质上和交易类似,收益的划分往往更不明确,即交易费用更大。
        因为收益就是成本,所得必对应所失,对于生产者来说,得到产品收入必付出生产要素的支出。生产要素往往有多样性,初始情况下往往分属不同个人的权利之下,可通过市场交易合约买进各要素。现实中,一次性买卖的市场合约可能有时不会发生,因为它可能不是交易费用最低的合约形式,比如信息费用高、市场价格不明确,交易频率太大。人们会选择的合约可能能形式上更复杂,但交易费用会更低。各要素所有者不仅在收益权上有产权纷争形成交易费用,要素合作生产产品在使用权上也存在问题,为提高合作效率,各要素管理者这个角色必不可少,可以由公司老板,即通过合约获得各要素产权的人兼任,现代公司多设有独立职位,管理者本身也是一种人力资本要素。各种形式的纵向一体化无非是合约形式的不同。合约形式的选择取决于约束条件的不同。
        经济学家是否对这些概念、理论体系真正梳理过,统一过?还只是忙于建模、增加概念?
        第三,经济学是否真正处理好理论和实证的关系?是否做了大量不接地气的实证研究?
经济学基本的东西就这么简单吧。作为像物理学一样的实证科学,经济学家要努力观察、积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寻找和总结约束条件,而不是随随便便就来一个假设,什么经验性法则,因为社会层面上很难存在固定不变的环境条件,而对物理学来说,低速运动下环境是大同小异近似不变的,而经济学随便对环境做假设,很容易遭遇例外。还有,经济学家有没有格外注意假设之间的互不冲突?就拿各经济学教科书中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吧,对需求曲线的刻画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与价格的关系。其他条件不变,价格怎么会变?至少也该有所说明吧,作为标准的教科书有没有强调过这点?人们批评经济学的假设不符合现实,我觉得主要不是他们不懂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批评假设之间隐含的冲突不符合现实世界,成了纯粹的低级的数学游戏,可以说想要什么结果就能得到什么结果(讽刺的是先拍脑袋有结果后通过设假设论证的做法常被认为是有思想的表现)。物理学运用数理多是为了得到直观情况下看不到的结论,比如用数理的方法推算出存在什么新行星、新粒子,先有结果再论证的情况多数表明物理学家真有思想,他们的论证过程也不是堆砌在现实中相互矛盾的假设。更可笑的是,对于靠自己狭隘的观察解释不了的现象,经济学家轻易诉诸于改变自私的最基本假设,从而坠入了探讨人性的黑箱和深渊。什么非理性、利己利他双重属性、有限理性都出来了。这完全背离了实证科学的本质。人性的东西、感觉的东西是难以验证、高度抽象也难以下准确定义的。行为经济学成天研究人脑,看似成果泛滥,真的有科学价值吗?说白了,人的任何行为在大脑中有对应,是否科学家发明了读心机后经济学家就再也不用劳累观察现实世界做研究了,这样可真就失业了。经济学家特喜欢科学家炒的冷饭,比如科学研究说人在合作、互帮互助时,大脑某区域就异常兴奋,分泌某种物质让人产生满足感,这就推翻了自私假设,表明人有时是无私发挥作用,有时是自私发挥作用。这种想法何其幼稚,生理学家会鄙视的!还有,有限理性是怎么个有限法?什么时候限制大什么时候限制小?这东西用数学模型就能解决?还不又是海量假设、虚无概念?只要认真观察现实约束,理性、自私的假设到目前为止完全够用。这种假设还可用于研究其他生物行为,即所谓生物经济学,可以认为自私,保持存在和繁衍的特性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界最根本、底层的特性。肆意修改基本立足点,一会自私一会无私,可以说经济学家是在反科学,反真正意义的实证,把分内的观察现实的任务,用海量的假设和概念给堵住了(不是说个人因素不可涉入,只要有明确的含义,也是约束条件,比如说一个人饭量小,观察后发现他的胃容量小,这也是现实约束。)。动物学家为研究狼,把自己变成狼人,混入狼窝几年;为研究蛇,长期冒险观察捕捉世界上最毒的蛇,大量蛇类专家受重伤甚至丧命。经济学家生活在人类社会,却长期藏在象牙塔里。
        因为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观察,经济学家对于出现在眼前的现象容易用非理性、无效率来解释。也没见过物理学家动不动说过自然世界无效率,但用他们的理论却能制造高效率的机器。没认清现实世界,就开始指手画脚,经济学简直是愤青的摇篮。经济学一开始就说了人的行为是约束条件下利益最大化,为什么不去寻找约束条件,却总纠结于人是否在追求利益最大化?
        进入新制度经济学,概念更是琳琅满目。我认为,新制度经济学无非就是在反复演绎科斯定理,交易需要权利约束,但权利的划分(包括使用权、收入权、转让权的划分),会有交易费用。剩下的细节,合约如何形成,经济学家应该先去大量观察现实世界。相反,威廉姆斯等人用了大量术语进行替代,由此也产生了大量争议。真不能简化些吗?还有,制度经济学家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是否是一贯的?最早不知是威廉姆斯还是谁造出个资产专用性的概念,无非就是直接成本和上头成本的关系问题,大量使用这个概念反映了对一般的成本、收入、租值的概念理解上的缺乏。一个现象造一个概念,这还了得!他们总说什么合作剩余,剩余索取权云云,合作各方付出要素,产出产品,产品就是要素的和,到时候各分配收入就是了,哪来的剩余?(现在做生意的不赔就不错了,赚大钱纯属意外,所谓垄断利润也是因为存在行政力量这个要素——只有这样思考才符合一贯的科学体系。)收入权的分配会有交易费用而已(如果有市场价格指导,市场交易中权利的分配不是个大问题)。似乎在这个问题上反映了经济学家对收入分配的基本道理都搞不懂,和马克思认为存在剩余价值没什么两样。还有什么剩余控制权,我想了好几天不知道这是何物?看Grossman & Hart(1986),也丝毫不懂。合约虽是交易成本的约束,也同样造成交易成本(所谓合约不完全性),上下游企业在某些约束条件下交易成本过高,自然会改变合约形式,比如将产品买卖合约变为要素买卖合约,一次性购买其所有生产要素,两个公司的产权归一人所有。这个过程中何来什么剩余控制权?当然,两个公司的合并未必需要一方购买另一方所有的产权,可以形成股份制,只要要素合作生产的交易费用足够低。剩余控制权怎么解释股份制?我猜剩余控制权的概念来自于经济学家对老板指挥工人的狭隘想象。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老板让干什么员工就得干什么。老板和雇员签合同时没规定让雇员拖地为什么到时候雇员还得拖?他们把反映人与人之间权力关系的合约,在这里是劳动使用权合约,狭隘理解成了一纸合同。一个合约不需要规定得无限细致,否则成本会无限上升。可假定合约具有层次性(现实世界中完全可轻易验证),在一个具体合约上未明确规定的内容往往已在更深层的合约上,比如惯例、法律、习俗给规定了。这不是什么合约不完全,而是没必要重复,已经很完全。合约不完全的说法从视角上又是在否定现实的合理性了。
        关于实证验证,不想多说了。费雪和通用的例子都搞得不明不白。Klein的研究有多大的想象成分?多花点钱,多花点时间做调研能至于这样吗?如果做不到就别拿这个历史悠久的事件当例子了!
看了聂老师主页里的“再谈威廉姆斯”,翻了翻带大量数理的经济学论文,我真是被吓住了。各位老师您们是否认为过于追求数学模型会导致真正有价值、合现实、合逻辑的观察和思考受限制?经济学有没有以数学为纲?至少我认为物理、生物都没有这个问题,数学的使用和不使用都自然而然。没有这些数理推导,经济学的逻辑就不清晰不严密了吗?想法就无法传播了吗?在没有更多的思考和观察的基础上,经济的数理分析必然会顾此失彼。
。。。
        说了这么多,我不敢肯定我的这些疑惑必然正确,毕竟只是疑惑,但这都是我的真实想法,在学习一块新知识时我总是抱有相似的否定心理和疑惑,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最后证明是我错了,这个过程就是一种进步。可以前学的东西从来没有像现在学习经济学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这么疑惑过,逊色万倍!感觉性质完全不同。给您写这封信,是忠心希望得到您的指点。也希望所有看到的大牛们发表看法!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9-18 18:04:05
再提一个概念问题的例子。资产专用性会导致敲竹杠吗?
《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洧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富户家的一员。尸体被别人打捞起来,富户的家人要求赎回。然而捞到尸体的人要价太高,富户的家人不愿接受,他们找邓析出主意。邓析说:“不用着急,除你之外,他还会卖给谁?”捞到尸体的人等得急了,也去找邓析要主意。邓析却回答:“不要着急,他不从你这里买,还能从谁那里买?”
大家可以简单思考一下,除非想敲竹杠的交易一方实施交易的收益下降,交易的意愿下降了,否则他怎么敲去?所谓的不买的威胁是不可置信的,他更换卖家同样有交易费用。而一个书面合同签订后,由于约束条件的变化导致交易方收入成本预期变化,从而导致其提出更改合同的要求,这真算不上敲竹杠!费雪会对通用敲竹杠吗?如果卖给谁都是同样的价格,它当然会继续卖给通用;若其产品市场价提高,修改合同是很正常的。注意,经济学家思考力太差,老是把人与人的合约关系狭隘理解成一纸合同。将违反合同条文规定或者利用合同漏洞的行为理解成强烈感情色彩的机会主义(其实还是约束条件下自我利益最大化,一点没变),脑子不够用,自然就把信任、诚信、良心、这样的主观色彩的概念引进来了。信任和诚信云云在经济学里只能理解为合约,如果约束条件不满足,为何坚持信任这种合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3 17:00: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4 16:21:50
推荐你看奥地利经济学派的著作,比如米塞斯和哈耶克等,其实说的很清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5 17:23:44
看似深刻,其实不止所云,可见你对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不甚了解而主观臆断。建议你多学点经济学基础和逻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5 17:36:46
你说的吕氏春秋的例子,只是一个双方都有专有性的双边锁定问题,其实不复杂。一方投资专有性,必然被敲竹杠,除非有契约的明文规定而且契约的实施细则能够被第三方证实。两方投资有专有性,例如吕氏春秋的例子,对于二者都离不开彼此,那么,如果二者在事前可以签订契约,那么应该把剩余索取权给投资更重要的一方(例如富户承诺出资购买尸体),如果二者在事前没有签订契约,那么结果如何就看彼此对尸体的重视程度以及贴现率(尸体放久了会贬值,对二者都不利)。
契约本就分为完全和不完全契约。
人之本性就是经济人、社会人的复杂体。
不考虑人的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用自然科学的机械思维来看待问题,是迂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