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自私行为。怎样解释一些人的利他行为呢?他们帮助别人,不索取任何回报。事实上,在这个帮助需要花费他较小的成本时,他会去这么做,一方面,他可以建立良好的声誉,这就相当于一种投资,另一方面,在人的心理有一种惯性,如果经常做些利他的行为,就会形成一种习惯,这样对于以后再进行利他行为从而建立声誉(或者说投资)有益,主要原因是他会减少再进行利他行为的成本,这种成本很有可能是表现在心理上的成本(有时候去帮助别人要说服自己,给自己一个理由,但是,如果经常做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或者文化,无论在公共场合还是没有旁观者在场的情况)。有人会反对说,如果在没有旁观者的情况还是进行利他行为,他又是怎么考虑的呢?因为他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声誉。这极有可能是后一种理由,为了建立惯性从而为以后做类似事情减少成本,当然这些都是自私的行为体现——为了自己的长远投资。为了检测这些行为是否受到成本的影响,我们甚至不需要做实验去证明。例如,一个人很容易做到搀扶老人过马路,扶起摔倒的孩子,因为这些行为对于给他带来的成本很小,几乎为0,而同时又给自己带来一种满足感,并且会减少以后为了声誉而去做类似事情的心理成本,所以他很容易去做。但是,如果他知道这个老人是一个碰瓷高手,这意味着,他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包括声誉和金钱等,他还会去做吗?当然,这个例子可能有些不妥。再如,如果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看见有人落水的,他会不假思索地去跳入水中去救人吗?他会犹豫,因为这个成本很可能就是他的生命。可能有些很少的个例,有些人为了救别人而失去了生命,这里面分两种情况:(1)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士兵舍生炸碉堡,他们明知道自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他们去那样做了,只能说这是那个特殊时代的文化以及战争背景所造成的,现在不会再有了;(2)现代社会有人为了救人而牺牲了,事实上,他们不知道救人一定会牺牲自己,是有侥幸心理的——自己不一定会牺牲。况且,这些都是个例,很少,我们要得到的是一个社会大部分人会怎么想,怎么做。
所以,总结起来,人的利他行为是为了进行长远的投资,如果一种利他行为的成本较小,则更有可能实现,反之,成本越大,做的人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