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凌晨3时1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第14和第15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第2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北斗导航卫星,也是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的第3次发射。专家称,此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快速组网技术已日臻成熟。 据中信建投证券研报,以GPS为主导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三大信息产业之一,2009年全球卫星导航产业总收入已经达到660亿美元左右,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5%。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经历了10多年的启蒙和培育阶段,目前已初具规模,到2011年市场规模达到750亿元人民币。
全球卫星导航产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1993-2009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市场产值由5.1亿美元增长到660.0亿美元,增长了130倍,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5.52%;
尤其是产业发展初期的10年中(1993-2003),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市场规模增长了约55倍,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5.70%。其中,1993-2000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前7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市场产值由5.1亿美元增长到99.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约53%,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水平。
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呈高速发展之势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经历了10 多年的启蒙和培育阶段,目前已初具规模。据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统计,到2011 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已经达到750 亿元,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6.34%,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
然而据统计,GPS 终端设备占据了我国约95%的导航终端设备市场份额,按研报测算,2011年我国北斗产业产值(主要北斗一代终端+运营,不包括卫星研制和发射)约5亿元,不足国内卫星导航产值的1%。
我国卫星导航专业应用在国外GPS 系统垄断地位、而北斗导航系统市场正逐步开拓的状态下,出于国防和经济安全性的角度,专业应用发展较为缓慢。根据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预测,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至今已有不少行业应用,2009 年卫星导航产业分类应用业务中,作为专业行业应用的授时、海用、测绘、军用类业务占据份额较少,只有9.2%,明显低于全球比例(根据市场机构ABI 的统计预测,2010 年全球专业类导航应用的市场份额比例达到41%)。北斗应用市场还未打开,潜力十足。
ZF或强力推进北斗产业发展
就GPS产业化整体而言,终端市场的兴起在于芯片价格的下滑、准确度的提升、以及欧美ZF的大力支持等因素,研报称,ZF的大力支持是第一要素,因为产业发展之初,价格上没有任何优势,只有ZF的大力支持才能保证产业稳健推进。纵观2009年,中国GPS产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首先,车载导航仍然是消费导航市场的状况的晴雨表,产品的终端应用仍在迅速推广;其次,消费导航市场出现分化,车载与手机GPS的功能向各自领域的专门应用细化,差异化市场竞争格局初步形成;再有,测绘用GPS产品在基础建设和国土测绘行业投资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无论产品功能还是应用领域都有扩大化的趋势;最后,基于卫星定位与多传感器集成的GNSS系统应用开始显露头角,吸引了各方资本的特别关注。
一个产业在发展过程,除了产业本身的技术、市场因素之外,ZF的扶持政策是否到位也将是至关重要的砝码。GPS如果没有美国ZF的大力支持,发展不可能这么快。鉴于此,中国自己的北斗导航产业,尤其是产业发展初期,产业链上下游还不成熟,必须借力ZF的大力支持。
中国北斗产业是真正的朝阳产业,同时,中国也会为国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创造能与GPS公平竞争的环境,甚至可以猜测,出于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中国可能会采取与俄罗斯GLONASS类似的措施。北斗的应用推广,需要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努力。ZF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行业政策和产业标准。
产业化推进与系统建设齐头并进,北斗产业加速迈向黄金十年
目前中国北斗产业的现状是,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落后美国20-30年,应用技术落后8-10年。国家加速推进北斗产业发展,将从政策上予以重视和倾斜,并已着手制定相关促进计划。2012年随着北斗应用多项示范项目的相继启动,我国北斗产业将加速迈向黄金十年,今年有望迎来产业小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