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学家,你是几流?
经济学家:相声还是算卦?
经济学本身是研究如何对稀缺资源合理利用的学问,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问。这门学问的入门看起来非常简单,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只要会那么几个专业术语,就可以把老百姓胡弄得晕晕乎乎的。
经济学家良莠不齐。一些经济学家,没有道义,没有基准,时常发表一些骇人言论,比如“腐败有益论”等,使得严谨的经济学变成了一门娱乐的艺术,经济学家成了说相声的;另外一些经济学家,为了鼓动市场,时常发表一些不适当,不准确的或者过度乐观的预测。比如,某些人鼓动股市上万点论,或者房价10年涨5倍,使得经济学家被大众误解为“算卦的方术士”。
这些不合格的经济学家,通过与不理性媒体的结合,“劣币驱逐良币”,把好的经济学家的声音隔离在主流媒体之外。坏的经济学家占据媒体,好的经济学家失声,不能公正和均衡的讨论问题,使得社会上对经济问题的辩论发生扭曲。不合格经济学家的短期非理性行为,最后导致整个经济学家团体的信誉丧失。
经济分析:全面吗?
经济自有其内在规律,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严谨的经济学家,要全面严谨的分析经济问题。经济政策一般只是对资源的再分配,肯定有好的一面,肯定也有其不好的一面。100%完美的经济政策是绝对不存在的!即使是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30年的伟大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有其负面的东西。真正的经济学家对一个政策,能够找出至少10条支持的理由,也应该能够找出10条不支持的理由。只是总合权衡后,正面的东西大于负面,我们才能采纳和实施经济政策。
权衡(trade-off)是经济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在解释经济政策时必须告诉大众正面的东西是什么,负面的东西是什么。即使是最优秀的经济学家,也不可能把一个政策的所有面都搞得清楚,公开的政策辩论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得政策制定比较全面。
现代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一般可以对一个经济政策的正面和反面做一个全面的评价,然后作出一个综合的判断。不好的经济学家在推销他的观点时,有意或者无意,总是把好的一面无限扩大,把不好的一面掩藏。出来混,迟早要还。掩耳盗铃,最后伤害的还是自己。
好的经济分析,要基于客观的数据,而不是空喊口号,摆一些不靠谱的空概念。经济学本身不是一门非常精确的学问,如果再没有客观的数字支撑分析,那结果更加不靠谱。
判断一个经济学家的经济分析是否靠谱:(1)是否正反两面都分析;(2)是否有正反加总权衡;(3)是否有客观的数据支持;(4)是否符合常识。
经济预测:靠谱吗?
中国的媒体经济学喜欢做预测。作为一个严谨的经济学家,最害怕的就是预测,经济学家只能提供分析。
理论上,经济预测准确是不可能的,是一个悖论。所有的预测都是基于现在的信息,假设我预测明天股市会涨1000点;如果我的预测是准确的,我的预测结果反过来会影响股民,使得预测变得不准确;如果我的预测不准确,那就不用说了。同时,想一下,如果那些经济学家如果预测股市准确,那为什么他们还要做“口力劳动者”,不自己炒股成为亿万富翁呢?。这些不合格的经济学,只是通过媒体操纵,来影响百姓的行为,浑水摸鱼,为自己和利益团体谋取利益。我们的百姓为了致富,甚至连基本的逻辑思考都没有了,怎么能赚钱?
实践上,预测即使是短期,也不会非常准确。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就指出,预测准确是不可能的,他承认他这样掌握很多信息,掌控国家经济方向的人,短期预测只有70%准确率。这样的预测准确率在经济学里面已经算是出类拔萃了。否则,也不会是他担任20年美联储的主席。即使这样,他还是没有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
马云批判经济学家有其合理的一面。经济学家只是分析过去和现在的东西,而企业家是面向未来。经济学家只能准确预测过去。有笑话云:经济学家通常能够预测过去10次经济衰退中的20次。
真正的经济学家,应该提供全面的分析,让每一个经济活动参与者能够理性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出理性选择;而不是心口开河,做不严谨的预测。
经济学家:你是几流?
几年前,丁学良提出来“中国合格的经济学家不超过5人”。果真是这样吗?
经济学作为一门国际化的学问,经济学家的档次在国际上是有定论的。每一个经济学家都可以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经济学家的最大贡献是为经济学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丰富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实证分析和政策分析都是基于这些理论之上,属于衍生品。按照国际标准,我把经济学家分为6个档次:
一流经济学家为哲学家。这些经济学家的理论改变了整个经济学大厦的基础上,也彻底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可以说,这些经济学认为现在的理论都不正确,而提出一套新的系统。这样的一流经济学家数量不多,百年也只能出一两个,包括亚当斯密,凯恩斯,弗里德曼,马克思等。
二流经济学家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候选人。这些人在经济学的一些分支提出了一些开创新的理论,或者一些新的经济学方法。这些经济学家数量也非常有限,我估计活着的总数也不超过100人。
三流经济学家为诺奖得主理论方法的修补者。诺贝尔奖级的经济学家提出一些新的理论或者新的方法后,刚开始总有不完善的地方,这些经济学家发展和完善这些理论。这些经济学家的全世界总人数估计有1000人。
四流的经济学家为优秀的实证分析者。这些经济学家把诺贝尔经济学理论,方法和现实结合;对经济现象提出一些新的解释或者一些好的政策建议。这些人对实际的贡献很大,但是对经济学理论本身没有什么贡献。这些经济学家全世界估计有10000人。
五流经济学家为我等一般实证混饭者。我等这样的五流经济学家,天资愚笨,无法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也只是应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分析一些简单的经济现象,在世界一些二三流大学里面教教书,写写没有人看的文章,混混饭;或者在一些公司里面写写简单的经济报告,忽悠大众,养家糊口而以。
六流经济学家为号称“著名经济学家”而不入以上五流者.
按此标准,中国现在还没有一二流经济学家。即使在我们最得意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也没能有任何的理论建树。勉强能够进入世界三流标准的大陆经济学家仅一二人尔,北大的蔡洪斌可以算一人;四流经济学家也屈指可数。按此标准,国内最顶尖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也只能算四流,他只是应用现有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分析中国的经济现实,没有太多的理论和方法贡献。为了能够进入三流甚至二流经济学家,林毅夫最近抛出了“新结构主义经济学”。不过该理论中还有一些硬伤需要克服,祝愿林毅夫教授能够早入进入世界三流或者二流经济学家的行列,继续为中国经济学家争光添彩。
经济政策:需要经济学理论吗?
总体而言,中国人喜欢实用,不喜欢理论。正是这样的想法,使得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大家都不喜欢花功夫去做基础理论研究,都喜欢做实证。文章数量不少,但是有开创性的理论研究不多。
好的经济政策的制定也离不开好的经济学理论。没有理论支撑的经济政策通常会飘忽不定。朱镕基总理在任期内提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核心指导原则,这正是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理论的结合,使得其任内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物价稳定。这是经济理论成功指引经济政策的范例。
反之,如果没有理论支撑,经济政策制定很多时候没有一个主线,或左或右,被利益集团控制,使得经济政策效果通常与当初目标相差万里。
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ef12d01013fa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