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407 0
2012-09-25
    《金刚经》有句名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空是啥意思呢?我的理解就是:空是一种清醒的健康心理状,即:不迷糊,对当下的情境有明明白白的觉知,这种觉知范围不仅包括环境还包括自己,这种知觉没有记挂着什么,但又能反映着现实和真相,佛家喜欢用明镜映物来描述这种觉知状态。
    那么,怎么做到对事物的清醒觉知呢?
    第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正反两面的观点、论述都要允许发表,让大家各尽所能各尽所需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但你必须跳出彼此对立的立场(即跳出正方、反方以及和稀泥方这个“三界”),那么,你也能“不在五行中”,因而,能做出清醒的觉知。长期养成多听不同意见的习惯,你就能渐渐接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了。
    第二,换位思考。你的心之光如果只是从自私单一角度扫射外界,对对象的知觉肯定就是片面的,如果能立体成像似的反映事物,自然就能看清事物的全貌,从而具有清醒的觉知。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别人立场上想想,设身处地替别人想想,即人要具有“同情心”,同情心就是三维甚至四维成像。
    第三,质疑。对任何现成的结论均能先以质疑的眼光审视,不论是领导说的、权威说的、大家说的、自己过去验证过的,还是当场看到听到体验到的,甚至你已经深思熟虑过的,你都不能放弃质疑的态度,而应该抱着“眼见不一定实、耳听不一定虚” 的质疑态度。当你养成不迷信任何依据的时候,你就能获得“明镜映物”式的清醒觉知。
       我们经常被基于“真理”的情绪、基于“众口铄金”的激情、基于权威的“畏惧”而丧失自己的“清醒觉知”,从而出现“君子德风小人德草”的局面,即:大师、统治者、宗教领袖等等“君子”言辞像刮大风,而大众愚昧像离离原上草一样跟风一边倒伏的局面,这就是社会暴乱的心理根源。每一个人保持“空”的状态、保持“清醒觉知”是防止一切暴虐的根本保障。
    因此,真正的素质教育和真正的宗教教育都是要培养个体心灵的“空性”,否则,就是传播迷信,就是灌迷魂汤。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