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479 5
2012-09-26

富二代 扼杀了经济成长

2012-09-19 天下杂志 506期 作者:译/陈一姗

图片来源:黄明堂

为什么继承财富的比重愈高,经济成长率愈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迪格利兹认为,不是低成长造成所得分配恶化;而是社会不平等造成经济低成长。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史迪勒(Alexander Stille)的墙上,有张意大利黑手党,排排站在法庭受审的照片。让人一目了然,他调查报导的新闻重点。

长期在新闻第一线工作,○四年北卡罗莱纳州的一次采访,却让他深深感到美国政治、媒体遭逢的双重危机,决定回到普立兹奖创办的哥大新闻学院开课。

近几年,他关怀的重心之一就是不平等。他认为,许多美国人愿意忍受贫富差距,是因美国曾经给人平等的机会,让穷人有机会变成有钱人。但过去三、四十年,社会阶层流动机会变少了,这是对美国社会的一大挑战。他写下自己的观察:

高成长伴随所得分配恶化,是耳熟能详的事实;中国和印度就是最新的例子。但在已开发国家,最近却有个新趋势:经济低成长,所得分配竟然也恶化?

巴黎经济学院经济学家皮克提(Thomas Piketty),试着解释这个奇妙的现况。

他研究法国两百年的GDP数字发现,法国经济自一八二○年至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两大特色:一,经济成长率极低,约只有一%;二,继承财产占经济体的占比极大;约有二到二成五的GDP,控制在同一群人手里。遗产年收益有二至三%,但新投资每年报酬率仅仅一%。

这限制了社会流动,也激起社会阶级的分化。这个现象,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才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改变更为明显。一九四五年后,法国很长一段时间,享有高达五%的经济成长率。继承财富占法国GDP比例,也降低至五%,这段时间,正是法国社会流动的黄金时光。

不过,好日子已经结束。过去二十年,法国经济低成长,而继承财富占GDP比例,又提升回一二%。

低成长与继承财富占比提高,应该就是问题所在。同样地,过去十年,欧元区的GDP平均成长仅一%。而美国自一九七三年后,成长率减速至二%,是一八七○至七三年间四%的一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史迪格利兹(Joseph Stiglitz)一直相信,低成长与所得分配恶化,必然相关。但他归结的因果关系,与皮克提恰恰相反。他认为,不是低成长造成所得分配恶化;而是社会不平等造成经济低成长。

不平等的代价

史迪格利兹近期新书《不平等的代价》(The Price of Inequality)指出,政治形塑了对社会菁英有利、却消耗其它人的市场。菁英份子四处寻租,抢夺资源,并扼杀别人的机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市场无效率、与低经济成长。

其实,这个因果逻辑,用皮克提的研究也解释得通。因为,一战与二战后的高经济成长期,法国政治体系都有激进的改革。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库西姆克(Ilyana Kuziemko)的研究也显示,低成长的确造成贫富差距恶化。因为「苦日子」下,民意与实证研究,都不喜欢财富重分配。

以盖洛普民调为例,此次大萧条,支持财富应该重分配的民意,由先前的六八%,降至五七%。尽管大家都知道,这几年约一%的经济成长率,果实都被最有钱的人拿走了。

更难理解的是,苦日子还会引发经济弱势者,对经济上「最后一名」(最弱势者)的心理厌恶感。

实证经济学者发现,当人发现自己是倒数第二名穷的时候,反而最不大方,最不愿意分享。他们宁愿把钱给更有钱的人赚,却不愿意帮助比他们还穷的人。因为,大家都怕,穷人一旦超越他,自己会沦落为最后一名。

这是哈佛经济学家弗里曼(Benjamin Friedman)的发现。他在《成长的道德后果》书中指出,经济成长常常不见得能创造更好的机会,鼓励社会流动、或加深民主信仰。但同样的,低成长反而会造成对穷人的负面观感、不宽容。

低成长与所得分配恶化的经济,极可能变成一个恶性循环。不过,史迪格利兹与皮克提却较乐观。例如,追求平等的北欧国家,同时也是已开发国家中成长率最高之地。又如日本,过去二十年经济虽低迷,但所得分配仍较平均,人民生活水平也都能维系。

皮克提认为,面对低经济成长率,人民的心理调适是关键。他认为,四%到五%的成长可能是例外;一%才是正常。高成长时期,我们对健康、教育的投资都不够,也没有顾虑到帮助弱势,照顾别人的生活。

我们都忘了,其实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世纪的经济成长率是零。而一%的「低」实质经济成长,其实表示三十到三十五年后,这个经济体的规模就会加倍。皮克提认为,现在大家都太不乐观了。

低成长不是问题,关键是继承的财富占GDP比例是否过高。这应该才是社会流动变差、贫富差距恶化的关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9-26 09:03:39
【同场加映】首富也信奉的育儿学:让他们吃苦
鲜花铺路、赞美声中长大的孩子,承受不了挫折;宁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累的父母,造就了吃不了苦、受不了气、不愿承担、唯我独尊的下一代。而吃苦教育,却是美国首富巴菲特、香港首富李嘉诚和台湾前首富王永庆共同信奉的育儿学。
有一次,香港首富李嘉诚被大陆企业家问到:「您有两个儿子,我也有两个。您是怎么教养他们的?」李嘉诚的回答是:「让他们吃苦。」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巨、李泽楷到美国念书期间,李嘉诚只给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费。现在人称「小巨人」的李泽楷,曾经在麦当劳卖过汉堡,在高尔夫球场做过球童。一次背高尔夫球袋时弄伤肩膀,现在都还会发作。
台湾前首富王永庆,教养子女的方式比李嘉诚还严,王家子女海外求学,生活费更少,每个人都必需打工养活自己。
联华神通集团的苗丰强,嘉新水泥的张安平,也都有说不完的、年轻时被父亲要求在海外打工的故事。世新大学创办人成舍我,在女儿成露茜的毕业纪念册上,更是写下「吃苦努力,一切靠自己」的期许,因为「父母兄弟姊妹只能鼓励你向上,无法保证你成功。」
美国首富巴菲特的儿子彼得.巴菲特,也不靠父亲,在乐坛闯出名号,成为艾美奖得主,还出了一本书,感谢父亲不把财富留给他们。
书中,彼得.巴菲特说,父亲不留财产给子女,是一项「无价之宝」。「我从来没有一分一秒,想要用我自力更生所学到的一切,来换我父亲的财富,」他在书中写着,「不拿父亲的钱,才是建立自我和持久自信的唯一方式。」
几天前,新加坡新闻话题,有位「张少爷」当兵,女佣随侍在侧帮忙背背包的照片,引起侧目。而不久前,台湾报纸也出现一篇投书,作者控诉父母:「如果你们不能一辈子供给我优渥的生活,为什么从小要让我养成这种习惯?」
接下来要说的故事,是两组对比强烈,反差很大的年轻人。四个人的故事,说的是同一件事:舍不得孩子吃苦,将来他会更苦。
从小刻意让孩子吃苦,就是给孩子最大的礼物。否则别说养儿防老,恐怕还得养老防儿,防他让你无法好好养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6 09:04:10
第一组:何琳表姐妹
两种育儿术 教出不同人格
「我一直自问:我是不是做错了?」李薇哭红了双眼。一个小时前,女儿何琳才和母亲大吵一架,之后摔门而出。
何琳念的一直是贵族学校,往来的同侪,尽是富贵人家的子女。她喜欢名牌,经常羡慕同学有钱。虽然家境算不上优渥,但只要开口,父母都尽量满足她。
何琳大学毕业前,一直是李薇家族的骄傲。李家从来没有像何琳这么会念书的小孩。然而毕业一年后,母女关系剑拔弩张。
何琳每天清晨才睡,太阳快下山才起床,对找工作很不积极。有工作机会,她不是嫌离家远、薪水低,就是嫌公司不够有名,不够体面。
和何琳一起长大的表妹,何玉云的女儿萧洁妃,从小就必须做家事。个头还很小的时候,为了折比她大五倍的棉被,洁妃在床上从这头跳到那头,折过来、翻过去,跳好几趟才能把棉被迭好。母亲从不帮她。
洁妃国中就被丢去台中住校。国中毕业又参加海外交换计划,被丢到美国乡下当交换学生。
在寄宿家庭,洁妃吃尽苦头。她自知寄人篱下,自动自发扛起所有家事,「常常是很晚了我还在做家事,而他们全家在看电视,」洁妃说。更让她痛苦的是,美国哥哥在父母面前装乖,背地里却每天对她言语霸凌,还到学校说她坏话,让她被同学孤立。
何玉云每次接到洁妃哭诉的电话,心就揪成一团。想要插手交涉,洁妃却坚持不允,「她说自己的事自己解决。我最后只能告诉自己,不要出人命就好,就让她受苦吧,」何玉云说。
回台以后,何玉云清楚看到,在美国受苦一年对洁妃的正面影响。「她好像新长出很多力量,相信自己什么难关都过得了,而且变得很体贴,」旁听的洁妃看看妈妈,「我在美国家事永远做不完,才知道妈妈操持一个家多不容易。」
第二组:王文萱友人和同事
两种富二代 走出不同成就
王文萱在一家大型顾问公司工作,她最近看到一个朋友又收拾行囊,宣告要到米兰念书。
这位朋友和何琳一样,家境优渥、父母都很宠她。「她喜欢美术,父母尊重她,她就拿父母的钱到处留学,不工作。去法国完了去英国,英国完了去意大利,念到三十岁还在念,」文萱说。
两年前,这位朋友终于在父母要求下,回台湾找工作。她百般不愿,工作也不好找,最后终于在父母安排下,到才艺补习班教小朋友画画。「结果她回家天天骂:『你都不知道那些小孩多讨人厌。』果然做没多久就辞职了。」
前阵子,这位朋友向文萱抱怨,她要母亲出钱帮她开画展,却被母亲拒绝了。「我还想看她接下来怎么办?结果她妈妈显然又妥协了,让她躲回学校避风港。」到米兰继续学画,拿的当然又是父母的钱。
文萱的同事古恕人,和她那位朋友一样,是系出名门的「富二代」。但古恕人高中就被父亲要求,到外地念住宿高中,「否则,永远离不开『天母国』,」古恕人的父亲说。
他考大学,父亲又说话了,「北部学校都不准填。」最后他选择去念远在台南的成大。
古恕人家里有佣人,但从小必须做家事,扫地拖地洗厕所一手包。「高中大学的时候,同学都说我怎么那么会洗厕所?」他笑说。
到了职场,古恕人自律、负责、做事有条理,很让主管放心。他行事低调,穿着朴素,如果不说,没人看得出他是名号响当当的家族成员。
文萱最近当了妈妈,「我告诉自己,一定要严格管教孩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6 09:04:55
下一代 为何自理能力低落?
台湾和美国一样,婴儿潮这史上最富有的一代,累积了史上最庞大的财富。他们的下两代,是最没有吃苦环境的世代。婴儿潮世代累积的财富,大部份会在未来二十年里,移转给下一代。根据估计,在美国,这笔钱大约有一兆美元,将会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财富移转。
富裕的父母,通常造就自理能力低的下一代。而自理能力最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形象,对学业及将来发展都有长远影响。
「这些富裕世代创造的财富,将给相同情境的国家,未来几十年的工作态度和职场伦理,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国际社会经济协会(ASE)主席默伦戈斯(John Marangos)指出。
「我们幼儿园有很多小霸王,耐挫力很低。我常跟家长讲,父母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在阻碍他的发展。这样的孩子,以后出社会怎么可能独立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呢?」蒙特梭利幼儿园校长胡兰说,于是她引进训练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蒙特梭利幼儿园,「孩子生出来不是做你孩子,他是要做为一个未来有能力生存的人。」
「孩子是家里的一份子,不是家里最重要的一份子。父母老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很特别,在家是老大,」胡兰说,很多父母一直问「你要吃什么」、「你喜欢吗」、「你为什么不喜欢」、「你为什么不开心」、「好不好玩」。每一次都问,他的自我就变得很大。后来就变成孩子老是说「我不喜欢」、「我不开心」、「我不爱吃」、「我讨厌」。
日本教育孩子,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其它所有的东西都必须靠劳动获得。
一九九二年夏天,七十七名日本孩子,和三十名中国孩子,一起到内蒙古参加草原夏令营。结果,中国孩子一路走一路吃零食,一路丢垃圾;日本孩子都用塑料袋装好垃圾带走。
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撑着走到底。日本家长上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烧的孩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到了目的地,日本孩子扎营造灶,炒了菜,煮了粥当晚餐吃了;中国孩子以为饭来伸手,结果饿着肚子向领导哭诉。
根据调质,大陆五七%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娇生惯养」。香港健康情绪中心的调查,则显示香港有三成孩子「娇生惯养」,不少港童到了十二、三岁还没学会自己洗头、绑鞋带。这些儿童经常会有情绪方面的问题。
想要幸福?先学会吃苦!
台湾没有做过类似的调查,但《教会孩子吃苦,就是给孩子幸福》一书作者苏晓慧自己的亲身观察,她教过的一百多个学生当中,「只有一个,父母有要求他负责整理自己的房间。而被要求帮家里做家事的,一个也没有。」
今天,让千万个像王永庆童年一样困苦的大环境已经不存在,小环境却可以「设计」。
最近,中国大陆开始流行各式各样的吃苦训练营。有些强调和农家一起生活,有些到孤儿院,有些进行军事化训练,有些徒步日行五十里。据调查,七三%的大陆父母,都倾向将孩子送到各式各样的吃苦训练营,只有一八%认为,家里才是最适合训练孩子吃苦耐劳、负责任的场所。
「如果家庭教育不配合,短期集训就算有效,效果也很短暂,无法形成持久的改变,」情绪谘商师夏平心指出。小环境刻苦教育,关键在父母、家庭,「再搭配像童军这类的长期团体训练,比较相得益彰。」
十九世纪俄国文豪屠格涅夫曾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
就让他们吃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7 08:52:13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7 12:10:13
其实富二代主要是因为计划生育导致的,我们以前总是说富不过三代,因为第一代创业的时候,第二代也跟着受苦,甚至跟着一起创业。第三代才开始没落。现在第二代年龄基本相当于过去的第三代,所以造成富二代堕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