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资源/课程/会议/讲座 论文版
2012-9-28 21:07:27
好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9 16:12:59
感谢分享,来学习观摩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29 18:34:18
挺犀利的,现在敢于直面学术争论的不多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30 08:56:11
写的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30 17:29:35
呵呵。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9-30 17:32:26
那些术语还是按照惯用法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 07:47:5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 10:14:32
写的很好,立体很新,分析较为到位,学习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 10:27:52
asdlwj 发表于 2012-9-28 00:43
克鲁格曼是歪打正着,关于这个问题林毅夫曾在《经济研究》上发文探讨过,可以查一查林毅夫的文章
克鲁格曼由于是学历史出身,对于数量经济研究可能不深。所以在他的论述中出现了诸多的严重逻辑不一和概念混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 10:51:41
hbhjhf 发表于 2012-9-28 17:02
看得出,楼主对该问题有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仅在几年前对相关问题接触过一点,了解有限。 感觉TFP测度,除 ...
看得出您对这个问题也有深入的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截至目前为止,被人们普遍用来作为技术进步的测度指标,或者说,表达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是中间一段时间,一些研究人员不相信技术进步的贡献有那么大,典型代表是kendrick和Abramovitch。他们认为,“余值”应当是测算的错误,但是在他们的研究中实际上以另一个倾向代替了技术进步贡献率的研究,即他们关注的是对于经济增长源泉的探究和解释(当然这个论题也是非常重要),这样的做法就导致了逻辑上前后不一致,偷换概念的缺点。典型的做法是将人力资本的贡献以某种比例关系剥离出来并扣除,并将资本的质量进行调整(调增)。
但是,这种依据教育和知识对于劳动力的数量进行调增,或者依据质量的不同对资本的数量进行调增,其是否属于技术进步性质的界定与认识存在严重问题,甚至倡导这种调整的Abamovitch也在其1960年的关于美国农业资本的论文中说,“你可以把它当作技术进步,也可以当作要素的增加,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知道经济增长有这样的源泉就够了。”
因而,许多研究人员将包含在劳动力素质提高和资本质量的改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界定为作为“体现在要素中”的技术进步。相关的许多测算表明,资本质量调整的影响是比较小的,几乎可以忽略。而人力资本贡献的影响则是经常达到原有的余值一半的水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 11:09:12
财经学友 发表于 2012-9-28 15:12
能够提供高质量论文者很不错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 11:12:34
hbhjhf 发表于 2012-9-28 17:02
看得出,楼主对该问题有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仅在几年前对相关问题接触过一点,了解有限。 感觉TFP测度,除 ...
鉴于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技术进步界定的争议,hultan(2004)指出,以是否要素来界定是否技术进步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换句话说,如果要素投入中,某些要素投入成分直接就是“技术进步”,那么余值核算和界定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只有技术进步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是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是知识使用范围的扩大和普及。那么,对劳动力进行数量调整所增加的部分恰恰就是技术进步成分。
克鲁格曼关于东亚经济增长不可持续,即将崩溃的论述,其理论基础是Solow(1956)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而Solow(1956)中关于技术进步贡献的论述,并不一定要求是“独立于要素之外”的“非体现技术进步”。Solow仅仅是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一个一般性的度量,在他那里,是没有区分人力资本贡献和资本质量调整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 13:26:46
经济学家用数据测度发展,如同历史学家用典籍考证过去,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真相早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者如何用所谓的真相佐证自己的既有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1 20:24:54
这样的课题值得支持。
实际上就是用脚丫子也能够知道东亚的技术进步飞速,看看60年前的韩国有什么,现在他们有三星,这是不是技术进步呢。
西方人那是故意犯错的。
西方故意犯的错实际上是很多很多的。
可以再举一个例子,诸如巴塞尔协议,实际上就是西方人强行的把他们的主要金融模式当成法律,即把直接融资当成风险低的方式而把间接融资当成风险高的方式,从而有利于他们的金融客们在东方敛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 07:03:3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 10:27:18
本人不是统计部门或者计量经济学的专家,想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说几点:
东亚的技术进步率是否为零我不得而知,没数据不好说话,但劳动力转移对贡献的增长是否一定为正或者为负不应该单纯从数学演绎出来。
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是非常大的,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效应随着劳动力的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大不相同。
两个不同的人,一个人认为进城打工就是为了回家造房子娶娘子的人和一个进城打工是为了让人生更丰富的人,其劳动效率和创新潜力完全背离。这是事实而不是数学公式。
我尚不清楚发表论文的作家们是否考虑过还有一种情况。即:一个或者一群企业,尽管开发了新技术,但由于政策补贴和劳动力无限供给等因素,新技术实际上或者出现雪藏,或者出现溢出(即转移成他国的技术),或者被以很低级的方式使用从而产出增长的贡献极低或出现异化(即:很快地导致副作用或者较慢但长远来看导致远超过效益的副作用)的情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2 10:34:17
这个问题争议很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3 10:43:13
Rousseau 发表于 2012-10-2 10:27
本人不是统计部门或者计量经济学的专家,想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说几点:
东亚的技术进步率是否为零我不得而知 ...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仅仅是从效用论角度出发,测算的是“技术进步”所创造的,所实现的市场价值,与您提出的技术进步的使用价值无关。所以,假如出现了某一项伟大的技术,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或原子弹,或者计算机,可以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利益,但是在开始的时候,社会或者市场还没有体现出来到它的价值,或者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他的价值,那么由此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也几乎为零或者完全为零。
劳动力转移本身确实是有成本的,但是一名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总比新增加一个的哺育、十多年的教育小得多,而且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生的投资也必然有一些被计算为资本投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3 11:04:39
sherwoolzg 发表于 2012-10-3 10:43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仅仅是从效用论角度出发,测算的是“技术进步”所创造的,所实现的市场价值,与您提出 ...
我没有说技术进步的使用价值。而且,所谓效用其实就是使用价值。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当然实际上只能是通过扣除其它要素贡献之后才能显现,因为技术进步在这里可能包含一些从纯粹效用感觉上而来的产出增加,比如某种新材料导致的视觉感官更新奇从而产生额外的市场需求。
我们这里不讨论这种市场需求是被富人作为奢侈挥霍还是穷人也参与进来。
我们是认为对于技术进步所导致的结果,会因其表现形式过于多样性而难以统计,所以不得不通过倒扣法来进行计算。

劳动力转移的成本不应该被事先“想象”为比劳动力培育成本小。
对于一个目前仍然存在不少文盲,绝大数劳动力实际上即便是有大学毕业的学历,但其综合素养甚至比不上西方中学生的国家来说,从农村进入城市或者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城市后效率或者贡献率一定有增长,我认为是一个很大的冒险性推论。
试想,我们国家很多市、地一级的领导干部,“本质上是农民”(某高级落马干部语:其在这里说的农民指极度落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那种迂腐的思维方式)。我们是在这种国情下,讨论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率的。
如果你上传公式,我可以说和我看到的很多文献里的公式一样,完全不符合实际。这种不符合实际的数学精确被从哈耶克到里昂惕夫在内的很多人抨击过,他们这些人本身是数学大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3 11:27:33
Rousseau 发表于 2012-10-3 11:04
我没有说技术进步的使用价值。而且,所谓效用其实就是使用价值。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当然实际 ...
转移一名劳动力的成本比完全新增加一名劳动力的成本低得多,是必然的。这里的新增加,指的是从小孩出生一直到参加工作。
效用是主观的价值评价,用市场价值来确定的,而使用价值更多的是具有客观的评价指标,比如导弹的射程,射击精度,数码相机的像素数量,战斗机的隐身性能。
从最基本的统计学原理来说,具体的抽样都是有误差的,Solow(1957)使用了统计学方法,并将样本数量达到40年(1909-1949),符合了大数定理对采样数量的要求,即高于25个。
公式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但是诚如Solow(1957)论文所说,一项理论能否成立,前提在于其假设是否基本把握了对象的特征而不发生重大的、严重的误差。对于东亚经济体(出新加坡以外),收入份额大约都是劳动占据0.7,资本占据0.3,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任何一种数学方法或者数学公式,测算结果几乎都是一样的,差距不大。而从经济学原理分析探讨Solow的理论体系后会发现,从核算角度分析,他的方法是不能简单地到处应用的——他的分析架构是完全市场竞争,即让要素收入份额等同于产出弹性。该条件近似等价为市场经济、封闭经济体和稳态经济增长,但是对于追赶型经济体这些条件多数是不满足的
而我的工作论文中指出的恰恰是基于会计学,财务报表分析,某些影响特别重大的事项或者被忽视了,或者被误解了,并分析了这些被忽略的事项的致命影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3 11:30:55
按照经济增长核算的方法,有简单经验比例法,Solow余值法,和跨越对数法。但是如果收入份额(劳动和资本)分别固定在0.7和0.3,那么测算结果就完全一样。如果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波动幅度不大,那么三种方法的测算结论也相差不多,不知道您是否同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3 11:38:28
Rousseau 发表于 2012-10-3 11:04
我没有说技术进步的使用价值。而且,所谓效用其实就是使用价值。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当然实际 ...
我并没有强加一条“劳动力转移必然带来效率提高”的假设。我所做的是按照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投入,说明对于某一个经济体总体来说,劳动力转移不应当被计算为劳动投入的增加。劳动力转移仅仅是存量调整,或基本上是存量调整,不知道您同意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3 11:48:08
好,啥时候有空的话看看你的论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4 07:44:0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4 08:46:46
哦 东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4 09:46:46
zhic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0-4 16:05: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