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3日晚,太原城南富士康彻夜无眠。
自当晚11时起至次日凌晨3时,2000多名工人与富士康保安发生冲突。据新华社中国网事微博报道,有40人受伤,均为男性,已在医院救治,有3名重伤患者目前生命体征平稳,其余伤势较轻,没有人员死亡。
单从事件本身来看,是典型的零和博弈。保安与富士康的技术工人,本来都属于被雇佣的角色,但在角色定位上并不一样,也就是分工不同。保安将自己定位于“看管”技术工人的角色,长期以来技术工人处于“被看管”的角色。保安在“高人一等”的身份定位下,人性丑恶的一面将被放大,于是对技术工人粗暴,被保安定义为看管工作的“作为”,保安以此作为对自己工作负责的显示,或者能够发泄自己的情绪。从而形成了保安和技术工人之间的严格竞争的关系。
一旦工人有疑似越界行为,都会遭到粗暴的“执法”,保安是在做利于自己的事情,保安这么做损害了技术工人的利益,是在伤害对方。对工人是负效应,对保安是正效应,两者等价。
在这场博弈中,保安无论是得到上级的肯定保住饭碗,还是自己的私欲得以满足,都是赢得了收益,而被粗暴执法的损失收益,保安的收益实际上就是技术工人的收益。放到这个事件里,双方界限被模糊,但是被打的和打人的两个人群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仍然为“零”。
这是第一层零和博弈。
群殴事件中,心怀强烈不满的工人们“不但殴打保安,还砸坏了厂区的安保亭,推倒了富士康厂区的大门、各种指示牌、宣传栏,班车、饭厅等也遭到破坏。”这样做,工人们心里大约会在短暂抵消对自己工资低的情绪,工资低的负效应对打砸中亢奋的正效应抵消,帮助了自己,伤害富士康。这是第二层零和博弈。
另外,有媒体报道称,本次群殴事件背后是劳资矛盾。工人少赚一点,富士康就多留一点,单纯在劳资这个角度上,富士康和工人之间是严格竞争。当然,富士康在生产方面和工人之家,应该是合作博弈。
富士康认为对工人小气就是帮助自己,而工人被剥夺而损失的收益就是富士康获得的收益,这是第三层零和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