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存在着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GDP的模式,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主导模式,也是当今中国地方政府主导的一种模式,那么这个模式我们主要是看GDP的规模,你越大越好,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它主要的收入是税收,特别是增值税,所以这个模式实际上不关注于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管你盈利还是亏损,只要你生产,那么地方收入就有保证。所以这个模式是一种低效的模式,政府的投资并不能保证资本的高效。
第二个层次是市场经济的模式,那么这种模式下,企业追求效率最大化,整个社会是按照投入产出的原则进行生产活动的,哪里赢利多、利润多,资金就向哪里移动,这种模式较大程度上保证了资源的有效使用。
第三个层次,我们可以定义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我们知道现代经济中,现金流很重要,对于银行来说,它主要是靠存贷款差生存的,它根本不知道也完全不关心利息以外的任何事情。我们银行放款时候,它的原则是你借多少,年底能还我多少,它绝对不会问,你现在借我多少,十年后二十年后你能还我多少,所以很多项目,一年期是成立的,但是更长期是不成立的。那么这种模式下,我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效率,这个效率是市场经济没有办法追求的,一定要在制度设计上有特殊安排。
所以你看到,我们最初政府是干涉经济的,后来发现这个干涉实际上不好,但是最终我们又会发现,政府还是应该适当的干涉,只不过这个干涉,不是过去的干涉,而是建立在当代科学发展观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
中国今天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未曾料想到的问题和困难,其中之一就是产能过剩,这个东西也是经济危机的根源。这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呢?我们举个例子。一家高耗能、低效率的企业,比如说中国很多传统类型的供电类企业,和我们现代新型供电类的电厂比起来肯定是不经济的,原则上是应该破产的,但是在当今中国,这样的企业是不会破产的。这种濒于破产的企业,在破产前我们要做个财务评估,计算它的残值,因为濒于破产,实际上残值几乎就是零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家企业实际上是不需要再提折旧了,这个时候企业的成本和正常企业的成本是不一样的,我们只考虑它的活动成本,或者说它的日常运行成本,只要产出高于日常运行成本,就说明这个企业还有赚钱的能力,但是这个东西,从长远看,是非常不经济的。
在企业管理中,有一个概念,叫寿命周期费用。很多企业要定期更换设备,管理很严格的企业,一般还会对设备更换做经济分析,如果计算出这台设备继续使用,不如报废了,那就重新采购一台新设备。一般来说,一台设备可以使用十几、二十几年,也很正常。那么企业实际上是在这么个期间,对这台设备换还是不换进行分析的,觉得很经济,就可以考虑更换。但是换下来的设备,国内的企业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不会扔掉的,而是会卖掉。既然不经济,为什么会卖掉,卖掉的设备,还能继续使用吗?当然能,一些个体小企业,民营企业会买这样的设备,而且一样用于生产。你不是不经济吗,这样设备不是继续使用就产生浪费了吗?确实这样的,但是这个东西是相对的,市场经济本身是不会做这样的分析的。什么是市场经济,就是什么挣钱,咱们干什么。个体老板是傻子吗?人家扔掉的破烂,为什么你还买回来干活?你为什么不买新的?市场经济告诉你,破烂也是可以挣钱的,那么你为什么不挣钱?
那么旧设备有什么害处呢?废品率很高,故障率很高,维修费很高,工时费很高,能耗很高,但是为什么个体老板不怕这个啊?因为他是当破烂买来的,你说这个东西不经济,对于这个国家来说,确实是不经济,非常不经济,一定不能用;但是对于这个个体老板来说则是经济的,非常经济,一定要用。市场经济就是后面这个人说了算,市场经济就是只要挣钱的,就是好的,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了老鼠,就是好猫。所以你看看,为什么中国产能过剩啊?其实说中国产能过剩的人,往往看到的都是表面。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落后的产能过剩,先进的产能不足。为什么落后产能不淘汰?因为你搞市场经济啊?要是一件东西,还能拿来挣钱,你却给他扔掉,还是市场经济吗?
一台设备对于个体来说,它还有使用价值,但是对于这个企业来说,其实可能早就没有使用的价值了。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对于它自己来说,还有利用的价值,但是对于社会来说,可能早就没有利用价值了。原因就在于,使用对象不同,设定的目标就不会相同。现代企业的生产,基本上的都是在银行的支持下完成的,那么我们现有的银行系统,它对于资本利用的评价,是建立在年度评价基础上的,这个东西对长期没有意义,长期评价这个东西,要靠类似于股市或者政府长期投资政策等手段,但是中国的股市,本质上是圈钱的,大家都是搞什么短线,都希望现金获利,完全不是长期的。
这种短期行为是市场经济的局限性,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局限性,股市的不成熟性,所以国有制经济就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那么是否意味着市场经济终将退出历史舞台,被国有制经济所取代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从私有制经济到国有制经济,既是一种演变,也是一种相互的补充,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不同的历史阶段下,它们会扮演着不同的投资角色。我们知道企业投资对象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种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相对说是民营企业更有效率。这样的投资,很重要是流动资本,你不能盈利,马上就反映在当期财务上,一旦亏损,企业马上就进行转型或者破产,资源浪费的情况较轻。但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是这样,前期投入很大,每年计提折旧,所以很大一部分成本是为了弥补前期投入和日常折旧。后面的这种企业是不可能马上破产的,它在真正的破产之前,要进入很长一段时期的衰退期。后一种类型企业更适合于国有制经济。
国有制经济往往离不开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这成为了质疑和诟病国有制经济效率的最重要的理由,然而国有制经济集中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私有制经济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本就是二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企业,这种简单对比方式很不客观的,也很不科学。我们可以用市场经济的标准来评价劳动密集性产业的效率,但是不可以用市场经济的标准来评价资本密集型产业。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或者说国有制企业,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进行衡量,而不是用市场经济的标准进行衡量,它的效率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一种长期行为。
我们区分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主要是看它的所有权结构,所有权结构决定了公司的治理结构。私人经济实现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而公有制经济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裂的。所以啊,我们不少人理所当然的认为,你的国有制经济,企业管理者所管理的都不是自己的财产,怎么能不腐败?怎么能不低效率?怎么能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有些人,在理念上坚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认识上把社会主义实践和资本主义发展做简单横向比较,割裂历史发展;在实践上,大肆出卖国有企业,侵吞国有资产;在舆论上,为侵吞国有财产的行为辩护,把偷窃行为描画为一场对国有资产的拯救行为。
那么被他们奉为金科玉律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到底是怎么样呢?事实完全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他们设想的资本主义,或者说私人经济制度的社会,是原始资本主义社会,是早期的商品经济社会,是一种建立在人剥削人、人吃人制度上的社会,这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在世界经济面貌发生天翻覆地变化的今天,我们有人跳出来,为这种落后制度美化和招魂。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这样极限的情况下,我们有的人还嫌我们的资本家手还不够狠,心还不够黑,还在不遗余力的为他们鼓噪唇舌。
今天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从表面上看,仍然是私有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从它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资本的组成方式上看,距离当年邓提出来的,建立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越来越近了,反倒是我们,越来越像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但是传统的资本主义社会早已发生了演变,当代欧美几乎所有的大型公司,都实现了上市,并且实现了股权的分散化和社会化,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上,统统都实现了公司管理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在这一点上,它们倒是更像我们的国有制企业,权力结构很相似。真正有区别的是公司的制度结构,这个也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缩影。我们所有的国有企业受国资委监督,这个监督统统都是走形式的,况且你国资委谁监督你啊?但是国外的公司,管理层也是有权力制衡的,经营层上面有董事会,董事会上面还有股东大会,代表员工利益的还有工会。虽然我们现在国有企业也上市,但是并没有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国有企业没有一个真正的权力制衡结构,这才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全称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由市场价格来调整生产资源的经济体制。如果你是抱着这个观点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那么你就错了。前面我们说过,企业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有的人以为企业很大,就是资本密集型的了,这显然是错的。区分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企业,我们要看资本有机构成,简单说就是资本和劳动力的对比情况。如果你是一家以来料加工为主的企业,比如说某某代工工厂,由简单装配线组成的、以手工作业为主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市场经济仅仅是适应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作用有限,它一定需要政府或者相当于政府的一类机构主动参与和计划,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是这样。那么它们是怎么完成这一过程的呢?就是透过股市。股市和政府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你能上市不能上市,其实完全是取决于政府的选择。
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经济结构的转型期,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逐步向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新型产业过渡,这意味着我们继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后,又一次站在了经济发展的十字路口上。一方面资本密集型产业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我们很多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生存下来的,产能过剩和产能不足同时并存,落后产能和先进产能互争资源,暴露了经济体制上的固有矛盾,迫切需要我们反思市场经济的不足、重新设计和定位国有经济、树立全局观、追求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