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3068 发表于 2012-10-1 13:46 
马克思怎么算出“全部已实现的剩余价值(剩余劳动)”和“全部剩余价值”?
答曰:“利润加上地租等于全部已实现的剩余价值(剩余劳动),而对我们这里的研究来说,已实现的剩余价值可以看作同全部剩余价值相等。”——马克思采用倒推法:从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量推出生产领域活劳动所“创造”的量。这意味着马克思的《资本论》基本上是白写了。
我的个天呐,你几岁?太年青,或者学校里作文和阅读理解不能总是被老师惊讶和表彰,最好还是不要读《资本论》了——尽管我之前没有这要求,而我们这里的教育水平的确臭不可闻。《资本论》确实被后来的很多作家、经济学家认为难懂。但他们西方话了将近半个世纪,终于读懂了。我们这里估计刚开始。。。。。。
我们只好一步一步来:
先看图
真的是只能上少儿版本了。希望你的头脑比少儿复杂些。
上面两个过程先不难懂吧?或者实在不行,到别的帖子里去看我怎么教he_zr关于价值和效用的辨析。
假如你对这两个图还有疑问,先放一下,或者先去
这里和
这里学习什么是剩余价值、社会必要劳动和相关概念。
然后我们来看你的疑问。
利润和地租作为资本家和地主的剥削,是从劳动者那里榨取的。地租是一种特殊的利润形式,这个我暂时不倒退回去了。
但是怎么会一定是地租和利润的相加一定和实现的剩余价值相等呢?
首先你明白剩余价值是全部归资本家和地主占有的。
然后,这个剩余价值一定是实现的,因为不实现,就等于资本家和地主没有拿到剩余价值。注意我这里说没有拿到,而不是说没有剥削到。那么为什么可能没有拿到呢?你引文的前面已经说了:
或者是这个利润被当作奢侈挥霍消费掉了,或者,资本家因为前面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生活资料和奢侈品,这部分利润可以转做追加的资本投入。所以这部分利润不是跑到供求市场上去实现交换了,而是在原处消费或者转增资本了。
那么怎么叫拿到了呢?就是拿到市场上去交换成了货币回来,当作可能实现“流动偏好”的手段——货币。
无论如何,马克思都说了:这和我们这里研究的问题无关。不等于没有剥削,而是这部分剥削转化成了什么形式。
比如:有20吨牛奶生产过剩,超过了社会必要劳动。资本家舍不得倒掉,全部自己喝掉了——我们假设他有这样的消化系统。那么这20吨的牛奶没有转化为货币的利润形式,而是作为剩余产品全部转化成了资本家的尿液。
但是假如这20吨之前有73吨是到了市场上交换了货币回来了。那么就是说资本家还是实现了73吨牛奶的货币价值。
这里73吨牛奶如果交换为7300美元,那么就是实现7300美元利润。还有20吨没有换成2000美元货币回来的牛奶呢?就是实现了剩余价值但没有实现利润。这里剩余价值就只能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的实现。(复习价值的两重性和劳动的两重性)
资本家拿到市场上去的产品,可能全部实现,也可能部分实现,也可能超额实现。但实现的是价格。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由于某种原因供不应求,于是资本家就把手里的产品抬高价格,于是形成超额利润。供过于求呢?就转化成自己的消费品(我们这里是变成了尿液),当然他也可以倒掉,也可以当作实物福利发给工人(这个发给工人的情况比较复杂,你最好不要去考虑,免得把自己搅晕了)。但是无论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利润(这里不是剩余价值)实现部分都必然表现为货币或者是交换回来的别的商品。
然后,就是为什么价格必然围绕价值波动了……
你先理解以上部分,以后我们再学习如何波动,免得吃不了还兜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