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zwswswz 发表于 2012-10-2 23:19 
每个消费者购买棉布时支出的50先令货币从哪里来的呢?一定是他们将自己的商品销售时获得的。由于他们都是 ...
你有一点说对了:各种产品的(专业)生产者都是相互贵卖自己的产品、贵买对方的产品。
如果他们的贵卖贵买率(价格和价值之比)是相同的,那么最后的结果是贵卖贵买造成的额外利润(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都相互抵消了,等效于全体生产者都在相互等价交换。
可是问题在于:商品买卖时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各种商品的贵卖贵买率不可能完全一样。于是,供不应求的商品,贵卖贵买率高,供大于求的商品,贵卖贵买率低,或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贵卖贵买率高,低的则也低。总之,货币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或产品供不应求的(或进入此行业存在门槛的,或具有垄断性的)生产者。
这也是实际经济中的情况:为了多赚钱,生产者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建立行业准入门槛、争取垄断地位(建设品牌也是一种垄断行为)。
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各种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完全相同,不存在任何垄断行为,各种商品的供求情况完全一样,那么,的确会出现所谓的“等价交换”,但这是依赖外部条件机缘巧合而存在的现象,并非商品交换本身自然而然会遵守的客观规律。
水往低处流,是自然规律;虽然水也经常往上流,但这不是自然规律,而是抽水机的功劳。
同理,商品不等价交换是自然规律,商品等价交换不过是外部条件恰好处于理想化状态时出现的情况而已,更何况这种理想化状态只存在于理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