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锡庆 《有场景的经济学》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 定价16.5元 共142页
这么本薄书,才12万4千字,我整整读了一个星期。为什么?因为,许多书中的案例,我是先按我的经验和理论水平试着去解释的,然后再对照朱老师的解释,才知道,哪个说服力更大,才知道我看漏了什么,忽视了哪些重要的角度。比如说,占位的制度选择这一现象,为什么用一本书占位的方式成主流?为什么不用另外诸如先到先得、用力气大小、用人身高等标准来占?我一开始不知道用什么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甚至与什么方式相比我也没想到,但我想了很久,就像我做数学题一样,一道数学题,不经过我苦思冥想,不经过我一星期以上的自我思索,我不会轻易求教于人。
我想了半个小时,没想到占位用书这一现象的解释,头绪也没有,事后我认为我做了错误的选择---半小时后我看了朱老师的解释,我认为,要是经过一星期,甚至半个月的思考,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肯定会比想半小时深刻,即使是不对或者仍然没想到一点点,对照朱老师的解释看,也肯定会比想半小时来得深刻。张五常在讲他老师阿尔钦时,说老师第一节课就让他们讨论,在没度量器的情况下,怎么样衡量一块石头的重量,其实这是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但经过张五常他们5、6个星期的讨论后,虽然最后也无解,但他们对度量是个主观概念这一观点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一生不会忘掉了。朱老师从租值消散、执行成本、利用率损失三个变量有力地解释了这个现象。读者朋友,你倒用这三个变量解释解释看,要是能有条有理地清楚解释,那么你的经济解释能力已很了不得了。
除了读书的方式。书中,关于哈耶克自发秩序的形成这一思想的阐述具有原创性,对我的冲击力和启发力无与伦比。还是再举个真实的例子吧,一位卖米者,有一天到农贸市场卖米,比平时晚,那个搭着大棚的农贸市场四围临路的摊位已全部被他人占用了,于是他只得选择里面的摊位。里边摊位的光线比外面要暗许多,大米的色泽却出乎意料地好看,因为大米的色泽影响人们对大米质量的评价,所以,那天他的生意特别好。卖米的因为迟到无意中了解到光线的明暗影响大米的色泽,这不是他行为的本意,这个光线的明暗影响大米的色泽的知识是他有明确目标行为无意识的副产品,是他意外的收获,由于这种副产品是无意中得到的,不是人们特意付出代价追求的知识,因此成本为零,这种无意识的副产品知识与有意识获取的知识一起,推动了我们知识的增长,由于是无意识的,所以是自发的,这个无意识知识的存在,也可以解释奈特不确定性的概念。
制度,很大程度是这种无意识知识来推动的,这个意义上,实践是高于理论的,只有你去实践,去观察、去思考,你才可能得到这种更多的无意识知识,在你得到有意识知识的同时。当然,像有人提醒我过的,这种行为向导的推论,可能会导致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不学习先人的知识和理论,而过份强调实践,这也是不对的。我们要是能带着先人好的、经典的理论作为向导去实践、去观察、去解释,那么这种解释将更经济,只有在了解先人理论的基础了,才能在现实中找到经典理论的反例,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波普尔所谓带着观念看世界,就是这个意思,带着观念看世界,看看理论或自已的行为有什么错误,从而改进理论和行为,这一试错过程是我们知识增长的有效途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30 22:45:2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