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3870 8
2005-03-30

朱锡庆  《有场景的经济学》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  定价16.5元  共142页

这么本薄书,才12万4千字,我整整读了一个星期。为什么?因为,许多书中的案例,我是先按我的经验和理论水平试着去解释的,然后再对照朱老师的解释,才知道,哪个说服力更大,才知道我看漏了什么,忽视了哪些重要的角度。比如说,占位的制度选择这一现象,为什么用一本书占位的方式成主流?为什么不用另外诸如先到先得、用力气大小、用人身高等标准来占?我一开始不知道用什么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甚至与什么方式相比我也没想到,但我想了很久,就像我做数学题一样,一道数学题,不经过我苦思冥想,不经过我一星期以上的自我思索,我不会轻易求教于人。

我想了半个小时,没想到占位用书这一现象的解释,头绪也没有,事后我认为我做了错误的选择---半小时后我看了朱老师的解释,我认为,要是经过一星期,甚至半个月的思考,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肯定会比想半小时深刻,即使是不对或者仍然没想到一点点,对照朱老师的解释看,也肯定会比想半小时来得深刻。张五常在讲他老师阿尔钦时,说老师第一节课就让他们讨论,在没度量器的情况下,怎么样衡量一块石头的重量,其实这是个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但经过张五常他们5、6个星期的讨论后,虽然最后也无解,但他们对度量是个主观概念这一观点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一生不会忘掉了。朱老师从租值消散、执行成本、利用率损失三个变量有力地解释了这个现象。读者朋友,你倒用这三个变量解释解释看,要是能有条有理地清楚解释,那么你的经济解释能力已很了不得了。

除了读书的方式。书中,关于哈耶克自发秩序的形成这一思想的阐述具有原创性,对我的冲击力和启发力无与伦比。还是再举个真实的例子吧,一位卖米者,有一天到农贸市场卖米,比平时晚,那个搭着大棚的农贸市场四围临路的摊位已全部被他人占用了,于是他只得选择里面的摊位。里边摊位的光线比外面要暗许多,大米的色泽却出乎意料地好看,因为大米的色泽影响人们对大米质量的评价,所以,那天他的生意特别好。卖米的因为迟到无意中了解到光线的明暗影响大米的色泽,这不是他行为的本意,这个光线的明暗影响大米的色泽的知识是他有明确目标行为无意识的副产品,是他意外的收获,由于这种副产品是无意中得到的,不是人们特意付出代价追求的知识,因此成本为零,这种无意识的副产品知识与有意识获取的知识一起,推动了我们知识的增长,由于是无意识的,所以是自发的,这个无意识知识的存在,也可以解释奈特不确定性的概念。

制度,很大程度是这种无意识知识来推动的,这个意义上,实践是高于理论的,只有你去实践,去观察、去思考,你才可能得到这种更多的无意识知识,在你得到有意识知识的同时。当然,像有人提醒我过的,这种行为向导的推论,可能会导致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不学习先人的知识和理论,而过份强调实践,这也是不对的。我们要是能带着先人好的、经典的理论作为向导去实践、去观察、去解释,那么这种解释将更经济,只有在了解先人理论的基础了,才能在现实中找到经典理论的反例,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波普尔所谓带着观念看世界,就是这个意思,带着观念看世界,看看理论或自已的行为有什么错误,从而改进理论和行为,这一试错过程是我们知识增长的有效途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30 22:45:2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3-31 19:02:00

你的问题既不在于你缺乏专业知识,也不在于你不勤于思考,而在于你的学习和思考的态度。经济学不过是门学科,你不能因喜欢而把它当成宗教,试图用它来解释真实世界中的现象。譬如说,“经济人”是个假设,如果你推翻它就推翻了许多经典理论,但你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真正遇到一个完全的“经济人”:比如说我这么做既没有好处,又可能得罪你,我就不是个“经济人”。在你的帖子中你混用了不同的理论来解释现象。可是,如果你现在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你可能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不能用微观现象来理解宏观理论或者用宏观理论来解释微观现象。

下面是个例子:

“宏观经济理论”有奖解题:第一轮

支持理论学习,支持宏观版发展,支持勤劳致富。

丰厚奖金等待你来领取!

第一轮活动的题目是判断题,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第一问:提高经济中的储蓄率将获得更高的经济增长率。

第二问:因为更多的资本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所以经济中的资本存量越多越好。

第三问:如果经济的初始人均资本存量高于黄金律水平,最终会向后者收敛;如果初始人均资本存量低于黄金律水平,最终会收敛到低于后者的某一稳态,因为消费者是不耐心的(impatient),不愿意在迁向稳态的过程中牺牲消费。

以上是一刹春的帖子

还是这样活跃气氛和引导论坛发展更好 我的答案是:前两题都不对,两者的关系不存在必然性 后一题不一定,要看考察的时间框架,还要看具体条件:理论上时间足够长应该会收敛,后者可举美国为反例

这是我的帖子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这个题目要分阶段讨论。假设经济处于一个平衡增长路径上,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那么储蓄率的一个突然提高将提高资本存量,因此经济增长率会有一个上升。但是,如果时间足够长,那么经济将会收敛于一平衡增长路径,届时经济增长率将恢复到原来的平衡增长路径的水平,只是人均资本存量和每单位有效劳动资本存量将上升。所以,在以上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是:储蓄率的上升初期会使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但从长期看,经济增长率又会回落到原来的水平。 第二个问题:如果生产函数不变和劳动不变,较多的资本的确会带来较多的产出。但是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多意味着储存率的上升,也就是消费的下降,如果经济是封闭的,将会产生凯恩斯的“节俭的悖论”,消费的不足最终将影响投资。如果经济是开放的,高储蓄意味着经常项目的扩大,如果出口顺畅,且进口国货币坚挺,从跨时选择的角度看,当然会提高本国的福利。 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给出讨论的模型框架,否则无法判断对错。如果在solow-swan模型下讨论,经济会自动收敛于一平衡的增长路径,但经济并不一定会收敛于黄金律水平。如果在Ramsey模型下讨论,在鞍点路径上,经济会收敛于修正的黄金律水平。我们在讨论经济问题时,前提假设都是经济人的假设,经济人只考虑效用是否最大化的问题,而不考虑耐心问题。只要你能带给她或他更高的效用,经济人根本不存在什么耐心的问题。 一个小建议:讨论经济学问题之前,一定要把框架固定好,不同的框架下讨论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结论。最好是围绕某一模型或某些模型展开讨论。另外参与者要拿出一些专业精神,要清楚地表述出你的逻辑,否则别人也不知你是对是错,只让人感觉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这是hzy1983的帖子

很明显,hzy1983是专业的,我不是(虽然我认为他太“冲”)

我心直口快,如有得罪,抱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20:28:00

首先非常感谢vagabond朋友的批评。

我喜欢心直口快的讨论,更喜欢有理有据的针锋相对的批评,我具体什么理论观点有误或者具体哪个事实的观察有误,还请各位能指出来(如果肯赏脸又觉得必要的话),毕竟,改进错误才能提高嘛。

但像vagabond朋友这样的泛泛而谈,我不喜欢,也不接受。我这样的:除非你能有理的据说服我,或者你能举出具体的反例来,我会马上虚心认错,并改进。如果像vagabond朋友这样泛泛而谈,我断然不会接受,我会坚持我的观点。你举人家讨论的例子来说明我的观点、我的解释方式不对,呵呵,是不是太离谱了点,这样的论证方式有说服力吗?

关于微观、宏观的关系,我这样看:微观就是像瓦里安《中级微观经济》、弗里德曼《价格理论》、斯蒂格勒《价格理论》及张五常《经济解释》中所谓的供、求及市场理论吧,它研究个体(家庭、企业等)在一定条件下(制度经济学看来是制度),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的问题,所谓宏观,我真的不太懂,也不太想懂,我看过许多宏观模型,往往有许多前提假定,往往不能验证的,我只知道,宏观是微观的某种集合,宏观得有微观基础,宏观只是微观加货币,同样是用来解释现象的。上述书,我正在用心地看,用心地读,我在读的过程中还把他们论述的同一论题进行比较,还结合我对现实现象的观察,看看能不能用他们的理论来解释我的观察。

好了,最后,重复一下我的理论观吧:理论在逻辑自洽的前提下,判断其高低的唯一标准是其解释能力,一个理论,逻辑上多么美,表达技术上多么高深,不能解释现象的,是中看不中用的东西。理论,只能放在解释现象的角度才能比较,才能分出高下来。比如,你的态度:“比如说我这么做既没有好处,又可能得罪你,我就不是个“经济人”。”看样子,你还得补补经济学基础知识了,你没有广意上理解经济学上稀缺、选择、成本及竞争的关系。也没有深入理解“经济人”的概念,在我看来,你是十足的“经济人”。我想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像张三等人一看我的判断,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请你原谅,这不是我傲慢,可能我们还不在同一档次,对经济学的理解,我们可能是在用各人的说话方式、各人的角度表达着不同的东西,真的。经济学有一套比较固定的假设、方法和基本的命题。具体说法,“经济人”是指在具体约束条件下追求人们财富最大化,你说出了你心中认为对的“东西”,这个当然对你而言是财富,在你看来你说的实话在“得罚”我,(其实,在我看来没有,我想说实话是交流的前提,当然没得罚,要是我认为得罚了,我就不会回帖,有的帖子我就是不回的,因为觉得回没多少意思),这是你预期的一个成本,当你觉得财富比成本大时,你当然会说,当然,我观察研究你当时为什么预期财富大于成本,很困难,但深入观察,或者有类似的经历,是可以的。我这里对你行为的分析,只是一般意义上稀缺或者说“经济人”定义式的运用,没有具体说出具体的约束,这个意义上,是套套逻辑式的对。

我希望有更多“站在地上的”,即有理有据的讨论,少些泛泛而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31 21:43:5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21:19:00

首先,我没冒充“专业”,在2楼我就表现了这样的自知之明(尽管我的答案并没有大的问题)

要有理有据,那得把你的帖子整理一遍,或者至少针对其中的一个帖子来那么十几个来回的拉锯战(我记得我们有过一次比较深入的交流,不过,既然话讲到这么直白的地步,恕我再度冒犯,那次只是“各自表述”)。显然你对我的要求太高了。也许你的“档次”(不是学术上的)比我高,不过,我们的关系还没好到我可以投入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地步。

谈到泛泛而论,你自己看看你的帖子,有多少进行了和/或可以进行有理有据的探讨

傲慢没关系,那个大约是83年出生的朋友就很傲慢,把楼主和跟帖的都一网打尽了。我认为他那么做不好(也不认为一刹春的水平可能次于他),不过我也得承认我不可能像他那么专业,他令我不舒服但受教益。我以前没与他打过任何交道,这次也没回帖,不过我会关注这位学友。

本我多事,看在同乡和都是业余爱好者的份上,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其实我已经感到自己感觉错了,所以,看到类似于临涯吹风朋友所发的“孤独的思想”那两个帖子我都没敢跟帖。不过,事隔数日我的言论依然让你感到不自在,或许应该证伪的是你自己了。

就此打住

我找到弗里德曼《价格理论》的原文会依然通知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21:46:00
vagabond,长篇回答我的问题的朋友不是hzy1983,而是gangzhili。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31 21:58:00

再回vagabond:“你的问题既不在于你缺乏专业知识,也不在于你不勤于思考,而在于你的学习和思考的态度。经济学不过是门学科,你不能因喜欢而把它当成宗教,试图用它来解释真实世界中的现象。”

我不知道,为什么不能用经济学来解释真实世界中的现象?我用宗教式的方式在对待经济学,你怎么知道的?你从哪个角度或者具体的行为看到的?你说我:“你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真正遇到一个完全的“经济人”,我想这样的:理论是对现实现象的分类与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抽象与简化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经济人”这个假定,它可以理解为人在约束条件下求最大化他追求的东西,要是能清楚调查他具体面临的约束条件是怎么,是可以解释人们的行为的。

另外,我不知道我的“学习和思考的态度”到底错在哪,请给一个明确的答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