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不能激励
大多数管理者都坚信,“赏功罚过”是最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山姆。格鲁克伯格却用“蜡烛实验”推翻了管理者这一默认的常识。
在这项试验中,格鲁克伯格给每组参与者一根蜡烛、几枚装在纸盒中的图钉和几根火柴,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蜡烛固定到墙上,并不让蜡油滴到桌上。第一次实验时,格鲁克伯格对其中一组参与者说:“前25%解决问题的人将获得5美元,而最快的那个将获得20美元。”但受激励的这组参与者用时竟比其他组还多用了3.5分钟。
在第二次实验时,格鲁克伯格改变了策略,他将第二组的图钉放在了盒子外面,结果参与者很快发现,只要把蜡烛装在纸盒里,然后用图钉将纸盒固定在墙上即可,这时,第二组参赛者达成目标的时间就远低于其他组。
这似乎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一般认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提出奖励机制,人们自然会愿意提高效率,更快地达成目标,但“蜡烛实验”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正是畅销书作者丹尼尔.平克在新作《驱动力:有关激励的惊人真相》(Drive: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中试图揭示的“惊人真相”,即驱动人们行为的激励要素,究竟是管理者们常用的奖励措施,还是由于问题本身所引起的兴趣。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的是能“将图钉拿到纸盒外”的人才。此时,仅用奖金、升职等方式来激励他们,往往会得到不好的结果,比如奖励将钝化思维,并对创造力造成障碍。那么,究竟该如何激励创新型员工呢?
平克指出,现代激励方式主要包括三个因素:自主权、控制权和目标。自主权,是指在所承担的任务中,渴望自己决定前进方向的愿望。当这种愿望被满足时,人们将调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工具和人手来解决问题。控制权,是指对于自认为重要的事情,渴望做得更好,像维基百科、Linux这样的开源项目正是以控制权激励参与者的典型范例。目标,是指渴望超越自我,成为某种更大的成就中的一部分的冲动。在平克看来,在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的现实社会中,目标的缺失正成为人们焦虑不安的重要原因。
问题:请根据案例所提供的资料,作为人力资源部经理的您如何制定政策激励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