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先念叨念叨某人那伤不起的拖延症吧,毕竟本来这种总结,还是趁热乎做的效果更好,现在则是已经等到快下一次面试来临了。再顺便一下,管理信息系统的题目,就那个磨磨唧唧的决策表,拖了我太长时间——这一学期考试的时间分配都很差劲,所谓“看花容易绣花难”,就是如此了。
去面试的是企业是北京东方美康医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说实在话,一开始并没太多了解,甚至有一点点嘀咕其靠谱程度(好吧万一有那公司的哪个看到表喷我啊),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确实不要轻易把任何一只豆包从“干粮”目录中剔除。接下来的情况是借助度娘了解这家公司,得出结论:1、不是骗子(呃……)2、规模可以,业务挺多,换句话就是人家挺需要人,OK,就这样。公司发给的面试邀请函上,给出了地址,以及乘车的路线,甚至提供了一小块地图和几十秒长的图示下车后如何步行的视频。不过,现在反过来才发现,当初其实并没有利用好这份资源,于是乎我的行动中又+1了一个“黑点”。然后就是查了一下北京的天气,准备了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简单收拾一下就倒下了。
很显然我的“准备工作”比较匆忙,第二天起床坐车便滚去了北京。到站后,先去对面KFC吃了饭,顺便在卫生间简单化了下妆。值得一提的是,从时间上看,没有想象中的富裕。地铁真心是个好东西,至少从便捷性而言,这偌大的北京城没有它还真的不堪设想。不过,下了地铁之后,我的表现便不敢恭维了。经验,是靠无数的“上一次”拼出来的,方庄这边原来我没有到过,刚从连着一家购物中心的地铁口出来,着实搞得有点儿晕。行路的时候貌似懵了,其实方庄体育公园是个比较明显的标志,从那儿拐过去,可以省下后来在方庄环岛的桥洞那里绕迷宫的好些时间。但是当时我选择的是从那个路口直走,后来在环岛家乐福那边把自己着实给绕迷魂了。说这么多还是强调下“准备”的重要性,因为总有些情况是想不到的。
(额…断了半天加上新的经历就把旧事压了下来,然后接着继续,不过细节神马的就算了)关于面试时间,给出的是区间段,当然以我的想法是赶早不赶晚的,不过现在看看,其实也并不对——路上跟个傻13似的遛了半天腿儿,加上5月北京的大太阳照的那叫个猛,人果断是被晒成了史小九最爱的烧鸡,脑袋也被晒+遛蒙圈了。当然,找理由是不对滴,不过后来的表现证明这的确影响了姐的状态。找到大致方向后,再找日月天地大厦,再找公司的具体位置(没错,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因为,那天我正式提笔的时候,赫然看到了那“B座1103室”很明显地写出来了啊有木有),A座B座之间到处绕,还从下面的楼层牌那里挨着个儿看,最后想了想这么转也没有效果,于是到楼下先坐下,再看了看简历和我先前记录的小本。此等行为,可以算是典型的临阵磨枪,当然也是刚刚才被折腾懵了,定住平静一下。然后,承接上面那个“黑点”,弱智仍在继续,我竟然拿出手机,给公司打电话问他们在(大厦中的)具体位置……当然,前台镁铝倒是礼貌地回答了我,不过现在再回想,真心弱爆了,自己都觉得丢人。终于上电梯到了公司,总体上说比较简朴(其实整个大厦在帝都的写字楼里都算相对年老的了),不过房间面积也还可以,就那样吧,至少不至于让咱太紧张。
依旧是找到前台,填了登记的表格,然后便叫我坐在门口那边的沙发上等候。表格上面还是一些基本的个人资料,以及别的一些情况;背面若干评分小项,诸如“形象气质”、“表达能力”、“临场反应”等等,前面有空格,不过显然这就轮不着我来填了。当然,也没有让我等上太久,就被叫到了,然后便跟到了里面另一间办公室。面试我的是一个戴着重重眼镜的、比我大不了多少的小MM,说实在话,头一眼看到她,我居然在气势上竟自提了不少。坐下来,首先是再确认了一下我的名字和应聘的职位。然后,便又是那个我倒是有心理准备,但是还是每被问到仍旧比较不太爽的问题——我看到你是SJZTD大学的是吧?——嗯,是的。——大四了?——(和颜悦色地)不是,大三(心说:不是暑期实习吗亲,要是大四这时候还这份儿上岂不惨了点儿?)。——那你是没有课了么——什么时候可以到这边来(工作)——也就是可以在这儿干两个月是嘛?总之,我能感觉到他们对非京生源的“那种”态度。说实话,我一点儿也不感到那啥,毕竟换做企业的角度,我若是他们,也自然是希望来人能够干得“长”一些的。这是非京生源要吃的最自然的亏,上一次面试,让对方感到难的也是这一点上的问题。我解释了一下本身查找职位的关键字就是“暑期实习”,而且也是收到您这一方的通知过来的。不然,你不争取,谁能为你想;更何况本来就是这个理,或者说我本来就没错。
好吧,刚刚有些激动了,不过实际上我说这话时候还比较柔和,因为对方态度也还是挺不错的,也就接下来继续问我问题了。最开始一些比较平常的问题,还不错,而接下来她还是看着我的简历,问我,就是你有XXXX公司的工作经验,就是搞这个策划方案是吧?(写到这里的时候,卡壳了好久,因为隔的时间的确太久了,很多细节,包括当时提的问题,的确是记不清了。后来想想,非得把每个detail都捋下来可能也不现实,那就拣重点吧)我回答她,那个时候的确弄过一些策划方案的操作,例如简历里的XX、XXX等。然后她提了一个问题,就是让我描述一下那份工作,包括具体负责哪些职责等等。这个问题我答得很不好,都是泛泛而谈,现在看来,人家在描述的时候已经给你了他们“想知道什么”的提示,而即使是这样,我依然答成那副样子,说实话就相当够呛了。实际上,这依然是一个准备不足的问题。后面来看,从简历推测面试问题应该是最早先来做的了,最起码,目前这个时候的我是绝对不会这样的。有备无患啊,更何况,“备”到这一层,其实真的是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事了。也就是这样,我此时是不敢把这个年轻的HR看轻了。
后面她又接了一个问题,就是先申明了公司主要是与医院进行合作,然后举了个例子,比如他们下面一家医院要请一名专家来做讲座,让我针对这个活动的推广进行策划。我的回答是,首先借助(网络等)一些办法对这位专家及医院的情况做一些了解,比如他所长的领域是什么,然后了解在这个领域里哪些是目前比较关注的点,这次想要达到什么效果,然后根据这个来进行下面具体的行动。当时我回答的时候,强调了聚焦关键点,不过从整体来说回答起来还是比较泛泛,而且事实上也在边说边想,因为确实没有想到,而且这个问题也确实比较难。第一反应,肯定比不上静下来深思熟虑后面来得完美,当然后者是不可能的,而且现在发现问题本身给的信息倒也挺有限。当然,后来回想,其实后面就应该添上几句“找补”的话,例如说我之前没有接触过医疗行业,可能有些地方不太成熟,到了具体的工作中会逐渐完善等等,只可惜,当时的我懵懵噔噔地没有这种“心眼儿”。
实际上现在回忆这个过程,感觉收获的教训——没错可不就是教训——还是不少的。总的来说就是两点,一是先前强调多的,不打无准备之仗,就算是打酱油,不也得先准备好酱油瓶嘛,对不?再一个就是面试问题的回答技巧,只能说你丫确实是事后诸葛的很,上面举的这两个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之前我在《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顺便向诸位后生们推荐这本书)里看到的描述类问题。这种问题实际上真心是有逻辑的,只不过是本人在这方面意识上的缺乏。不过,每一次经历,包括教训也是人生的财富,能有所感,也就不虚了。
【 [附] 《这些道理没有人告诉过你》中回答面试题目的逻辑】
如何根据简历预测自己的面试问题
大部分的面试官喜欢根据简历的内容进行提问。所以,在面试之前,务必要根据简历预测自己可能被问到的问题。
面试官的提问通常会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1)请你对简历上的信息进行补充,比如:
●要求你补充“目的why”:研究生为什么要学通讯工程?为什么给自己起了这个名字?为什么要从工商银行辞职?
●要求你补充“过程how”:你是怎么拿到思科赞助的?你是怎么样工作才被评选为“优秀员工”的?你英语6级口语考试是优秀,那你是怎么学英语的?
●要求你补充“结果outcome”:这个活动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
(2)置疑简历中所提供的“自夸”信息,比如:
●你在简历中写自己在300人中被选中参与这个活动,你怎么知道有300人竞争呢?你认为自己凭什么被选中的呢?
●你说自己获得领导好评,是在什么场合下被如何评价的?
●你说自己的性格特别适合做市场,你为什么这么觉得?
●你认为自己适合做销售,那么你有相关经验吗?
(3)把简历上提供的信息与工作结合进行提问,比如:
●你家在北京,那你能去外地长驻吗?
●你是女孩,那你能经常出差吗?
●你说自己的创新能力很强,可是这份工作是很细节的,你怎么看?
以“多层 Key Words陈述法”回答开放性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利用开放性问题,面试官很容易考查到候选人的以下能力或特征:
(1)逻辑思维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性格特征。
“多层”代表的是多个层次。申请人的陈述必须具备至少三个层次,多于三个则使得论述更加丰满,少于三个则太单薄。如果仅仅从一个角度阐述问题,只能叫做“单层陈述”。相比之下,“多层陈述”的优点是:
(1)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证明思维能力很强;
(2)从多个方面阐述问题,证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强;
(3)有了多个层次,就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特征,尤其是前文所提到过的面试官所偏好的8个工作能力和8个性格特征。
“KeyWords”代表的是题目中的关键要素。一个开放性问题中所包含的全部要素分为“明示要素”和“隐含要素”两种:如果一个题目是关于顾客服务的,那么它的“明示要素”就是“顾客”;而“隐含要素”就是一些相关的要素,如提供服务的“员工”、制订服务规范的“管理层”甚至支持服务的“电脑硬件”等等。
具体来说,按照“多层KeyWords陈述法”回答开放性问题的顺序如下:
(1)第一个层次永远是实话实说:所谓实话实说,就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必费力地去揣摩自己到底答得对不对,或者面试官到底喜欢什么,原因很简单,在面试现场的紧张气氛中,你根本来不及仔细斟酌什么应该说,什么不该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是惟一的解决之道。
(2)第二、三个层次或者更多的层次来自于题目中的KeyWords:除了题目中的“明示要素”之外,一般来说,“隐含要素”永远都可以包括这几个:招聘单位、所招聘职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应聘者本人的个性。开放性问题往往都是和招聘单位和具体的工作有一定关联的,否则面试官根本就不会设计这个问题。所以说,尽量不要冠冕堂皇地说大话,而是要把这个问题和招聘单位以及踏踏实实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