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3068 发表于 2012-10-4 10:04 
这本书每一页都有错误。
既不符合原著,也不符合现实。
关于只有活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其实应该搞清楚是活劳动作为价值的源泉或者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实在搞不清楚,就加一个“新”字,区别已经被物化为产品的劳动创造价值过程。
“劳动创造价值”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价值即劳动”
是三个需要深刻理解的命题,也是三个同一逻辑归属的命题。
劳动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不是那种意识形态上的价值。经济学上的价值一定是可以物化的或者以物质为载体的。一种没有物质形态或者物质载体的价值之为意识,可以在哲学范畴上存在,但不属于经济学讨论范畴。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个命题在关于新葡萄酒陈化的帖子里面已经有详细的辩论。
价值即劳动。
这个命题应该从逻辑学角度看。
逻辑学中,满足充分必要条件的双方即等阶对象。表述为甲是乙或者乙是甲,条件为甲或者乙是对方的充分必要条件。
经济学中的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这已经在前面的命题中证明了。即:从价值中一定而且只能推导出劳动。
现在反过来,从劳动中推导出暗含的价值。即“效用”,或者按照马克思经济学的命名法:“使用价值”。
但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基础而不是价值的全部。劳动当然是因为具有使用价值才会发生或者才去进行的,否则就丧失了理性。
(概率论的一个辩证假说是,猴子也能谱出交响曲,但这个概率的辩证结果不在我们的讨论范畴)
经济学认定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的。所以价值物化为价值的承载体或者进而成为交换价值之前,一定是有使用价值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在劳动之前的。但只有意识或者欲望不是价值。“价值”要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一定是经过劳动才能现实的。
所以我们看到劳动中其实可以推导出价值(判断),而价值又是以劳动为唯一源泉。所以价值即劳动或劳动即价值是互为充分必要条件的。
这里有一个可能的疑问,即,劳动之前的意识上的价值如何与经过劳动的物化的价值相等呢?
这个问题我留给具有哲学基础的人来思考。
(提示: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说运动,即物质。这是两个相同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