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八区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2323 2
2007-04-01

改革反思之二——外资利用之思("改革反思之一——经济增长之思"已发表于公共经济学板块)

一. 经济全球化时代

不论我们是否认识到,不论我们是否承认,我们已经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化时代。作为一种趋势,它在以一种神速和不可抵挡的势头向前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力量推动的自然产物。这个主体力量便是资本→资产阶级→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固然有其自身逻辑(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进步),但却少了这些自觉的推动者,可以说他们最终发动了全球化这一大型机器,并把世界的各个角落都绞了进去。

毫无疑问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这场运动(经济全球化运动)的主导者,倡导者和积极支持者以及主动实践者,最主要的也是他们所希望的,他们将成为这场运动的最大和最终收益者。

在这场运动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了优势,并在此进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其领跑地位,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他们则是被动卷入,并处于几乎完全的弱势地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全球化一开始便是一场不公平的赛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既是身体强健的运动员,也是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和并因此成为一定意义上的裁判者。发展中国家则是这场运动的被迫接受者。

二. 全球化下的中国

中国加入近代资本主义全球市场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了国门。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他们自己封闭起来,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并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经济交往。此时,我们处在斯大林“平行市场理论”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内,与资本主义隔绝。这种情况下一直持续到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那时候起我们制定了改革开放工作方针,主动开始开放的进程。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开始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现在中国随着世界经济总量的剧增,国际贸易额的持续大幅提高,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并占据了世界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一席之地。

三.全球化生态下的民族企业(品牌)

说到民族企业,有人认为,在当代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企业越来越少或者影响力越来越弱。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形成和发展壮大以及那些所谓的民族企业走出国门,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企业已被边缘化。甚至到了不再提及的程度。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忽视了世界仍处于由各个民族国家所组成的现实,忽视了国家权力(主权)的地位和作用。尽管这些作用在弱化,难道我们能说,经营普遍全球化的可口可乐公司(美国)和松下公司(日本)不是民族企业(美利坚民族和大和民族),而是世界公司,是世界公民的企业吗?

如大多数人所指出的那样,21世纪的竞争将是以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那竞争的主体是谁呢,是国家吗?不能简单的这样说。一国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最终体现者是它的企业,尤其是那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企业。而国家则很大程度上是这场竞争的组织者,推动者,对外交涉者和利益维护者。当我们看看我们周围的世界时,我们便会明白美国的竞争力,日本的竞争力体现在哪里。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说过一句话:“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

四. 我国的民族企业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可谓是民族企业,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竞争意识,目光短浅,技术更新缓慢,企业普遍缺乏活力。随着我国改革和开放的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而且先于城市的农村改革中催生了大批的乡镇企业,并且外资开始持续进入。在这种情况下,原有企业便面临着四个新的情况:一是自身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壮大;二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三是体制外新企业的涌现;四是外资的进入。

以现在的眼光审视这四种企业力量,计划经济体制下破茧而出的企业仍在经历着痛苦的转型,但已渐现活力并有了长足的发展;乡镇企业虽在经济总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在国际新环境新形势下面临第二次革命;体制外新企业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已有一定的规模和相当积累,并且具备了一些科研能力;情形教为特使的便是一些外资企业,他们一般都以航母级的跨国公司或财团和投资基金为母公司或后盾,有着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专业化,综合型并精通国际规则的企业优秀人才,并且一开始便享受着超国民的税收优惠待遇,同时利用比母国价格低数十倍的廉价劳动力。另外,他们的到来受到各级(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热烈欢迎,并由此被给予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和服务,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由此他们赚取了大把的利润,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其产业布局,寻找并与其竞争对手展开面对面地交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阶段性胜利。而前三种企业力量由于自身特点:规模不够大,技术水平和科技研发水平及创新能力不高,管理经验不足,水平落后以及企业文化缺失而在外资咄咄逼人日攻势下处于弱势地位。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现在吸引外资已经和改革开放初期有了很大不同。其一,国际环境。改革开放初期,世界处于两极格局下,美苏两极对立和争霸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积极开展独立外交,中美中日相继建交,中西方之间的经济交往开始了。可以说,当时的开放是在一定程度上国际大环境下中国作出的战略决策的产物。而当今之世,情况大有不同,苏东剧变,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起借助新经济的东风在经济上突飞猛进,它开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机器,在美元霸权和金融大棒的支持下到处挥动手臂功城掠地,谋篇布局。其二,外资的深化和进化,外商投资已经从初期的试探性向持续性,大规模,有计划的整体战略推进。他们已经在某些行业和领域占有时或垄断地位,而且他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已经适应并更加熟悉,对中国市场和中国企业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和到位,这些都更加有利于他们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其二,相对于外资,“内资”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的资金的短缺相比,中国的民间财富越来越大,公有制企业的资金积累随着起规模的增大而大幅度的增加,而私营企业经济早已完成了其资本积累。于次同时,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金融市场在逐步完善,资金短缺的局面大而改观。出现了内外资以及国资和民资的竞争,但在这种形势下,尽管由“非公经济36条”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给民营经济以国民待遇;尽管有基金市场和保险投资市场的放宽,但招商引资还成为好多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其四:在人们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的同时,人们更多的去思考改革并更加关注我们国家的自身利益。人们发现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应放到全球价值链上去客观看待,去放到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去看待。那就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国制造基本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这种状况的存在和发展将使中国的发展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投资环境等)不断恶化,中国将失去创新能力,由此中国的发展将增加困难和风险,增加变数。

改革开放27年,民族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一过程中,一批优良企业(公司)出现,也有地方名牌产品(企业);既有国有及集体企业,又不乏新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他们不但不但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行业的领先和主导地位,也向国际市场开始迈步进军;集中表现在2002年中国企业掀起了投资海外的高潮。中海油2002年用于收购企业的资金其中最大的总额就高达18亿美元。中国网通也于是年斥800万美元灭进亚洲环球电讯。此外,中海油2005年报价185亿美元要约收购美国尤可尼,虽然没有成功但给国内企业以很大的振奋。华为,中兴,海尔也大举进军海外。

但与次同时,在国内市场上民族企业也在进行着一场长期的较量。大约10年前,外资发起了一股并购中国企业的浪潮,那次并购涉及了程控交换机,饮料 ,电子化工,制药,日用化妆品 ,啤酒等。并且,外资很快便占据了其中一些重要的行业的主导地位,这一点,我们可以从“1996年的城市消费品占有率调查”中略见一斑,可口可乐,98.3%;飘柔和潘婷洗发水46.8%。而最新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日用化工领域,本土品牌已处于外资品牌重围之下。香皂,牙膏,洗发水,沐浴露,化妆品,洁肤品,洗衣粉等8个日化产业,洋产品占据了5个产品的棒首,在24个上榜品牌中,上榜土品牌只有5个。

两年之前的2003年,同样是日化领域,本土品牌“小护士”被全球排名第一的欧莱雅收购,其品牌命运堪忧,由此人们不难回想起与小护士有同样遭遇的那些品牌;1994年,保洁公司买断当年洗衣粉品牌“熊猫”50年的使用权,此后“熊猫”销量大幅下降,而保洁推出的“汰渍”,“碧浪”却成为强势产品,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外资对于收购中的中国本土知名品牌,或作为竞争者收购后弃之不用,或先利用起品牌把自己的品牌推向市场后抛弃收购品牌,再有就是重新整合和定位那些确有利用价值的品牌。

此外,外资在一些行业和领域也是咄咄逼人,如在碳酸饮料行业的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在饮料及食品行业的法国达能;在金融领域,新加坡淡马锡,美国高盛,大摩处处身影可见,并且,外资进攻的势头在加剧,一大批中国优势的在行业中有一定的领导地位的企业在进入他们的视野,如:哈药,青啤,华北制药,光明乳业等。而参加这场竞争的外资企业大多是已赫赫有名的大型跨国企业,他们无论在品牌技术还是在资金上都占有绝对优势。

与此相对比的是,中国可以说是至今还未出现一个这样的企业。2005年美国的《商业周刊》连续5年发布所谓“全球品牌”100强中,美国52个,法国7个,日本6个,韩国2个,而中国为0个。

五. 我们的选择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会得到以下的认识:一.我们的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已经较过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必须对这个阶段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新环境,新任务以及外资的引入,管理加以重视和研究。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找出对策。二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正确评估外资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和对行业的影响,不能使外资任意控股或收购国内处于行业主导的龙头企业并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和金融安全的领域加强监管。三 .必须把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同时,注意吸收转化和创新引进技术,把管理知识和经验与我过的国情和文化相适应,培养和铸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和大企业。四. 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五.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创新,建立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在创新价值链条上的地位。

那我们的民族企业如何才能更好的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以及我们的政府应该怎样去推动民族企业,民族经济振兴呢?据以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从政府的角度:政府应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给民营企业以更多的支持,降低某些领域的时常准入,门槛;完善投融资体制,支持大中型企业和满足小型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在民族企业对外经济活动中,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提供支持和保护;从国家的战略层面,鼓励并推动全社会创新,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大企业。

从企业自身角度: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国家政策及市场形势,在改革中求发展,于创新中求自强。我们的民族企业尚处在改革转型中,因此要不断改革,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绩效评价和监督奖励制度,最终建立起有效的现代化管理制度;企业要大力对科学研发和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升自己的整体技术水平;企业要“走出去”,尤其那些有实力,有优势的民族企业,以充分利用全球化下的机会和市场;民族企业在同外资合作的同时要注意竞争,肩负起民族国家发展,复兴的使命。

作者:Fyb2004
2006年5月2日于北院一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1 13:02:2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4-4 20:18:00
结论没力度,放之四海而皆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4-7 15:47:00
我也觉得如此,这是我去年写的,一些最新的事态发展和资料未予以考虑.还望指教一二.
比如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先生主持的一个研讨会,
商务部,发改委对徐工收购案的最终态度等.
保护国家重要装备制造业的指导目录的出台等.
由于时间原因在本文没有体现和考虑,望请各位的谅解.

Fyb200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