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创业启动资金难题,发展中小企业成“超级银行”
——推荐《创业巧融资:中小企业成为“超级银行”的掘金技巧与案例解析》
“启动资金”是创业者面临的难题之一。融资难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难以逾越的“坎”。众多中小企业饱受“融资难”之苦,有的更因未能迈过这道坎而陷入困境。大学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低至2.4%,表面上是在述说创业难,实则体现了创业融资难,企业持续融资更难。怎样引导资金向创业者和中小企业经营者积极融资呢?——这就是《创业巧融资:中小企业成为“超级银行”的掘金技巧与案例解析》(中国经济出版社,简称《创业巧融资》)一书解答的问题。
中国的失业人数、新毕业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城镇每年需就业劳动力约2500万,而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200万个,岗位缺口1300万以上。此外,还有1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就业。求职困难,不走创业之路,许多人根本无以为生。人才过剩,每年不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仅应届大学生就有七八十万,而工作不如意的又何止千万?
《创业巧融资》剖析正反面的典型案例,让我们一睹:融资成功的,是什么因素造就成功;创业失败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失败……在人们的印象里,银行是最赚钱的,似乎又没有什么风险。甚至有银行行长称: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都不好意思公布。如何向银行学习,把中小企业经营成为“超级银行”呢?——参股(新创)中小企业。投资产业链中的企业,不仅获取上游企业成本下降带来的收益,更能分享上下游企业高速发展的回报,从而结成强大的“利益共同体”,称“霸”一方(行业)。“超级银行”型企业可以实现10年10倍~100倍的发展。
最佳的融资时机是最不需要融资的时候。中小企业融资难其实是表象问题,根本原因是没有很好地把握“一个宗旨三大准则”。创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重点是民间借贷,组织属于各中小企业自己的“银行”。 民间借贷是“温州模式”的功臣。温州资本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温州人的“有偿”借贷观念。民间借贷要避免陷入高利贷的禁区。
创业不应是无业人员的被迫行为,更应该是职业稳定者的积极行动。把幸福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职业上,房子、车子……可能永远是梦想。创业非“弃业”,不等于放弃正在从事的职业。敬岗爱业的人安心上班,同样能实现创业——间接创业。最佳的创业时机是最不需要创业的时候。
作者陆少萍就职于银行,长期致力于企业融资与发展、金融与房地产的研究。2011年出版有《传说中的房子》(经济科学出版社)。品其书知其力,无愧于“资本^运作和财务管理专家”之誉!
《创业巧融资》资料丰富,案例介绍简明扼要,议论精炼含蓄,避免了空洞说教与行文拖沓,增加可读性的同时,留给读者充分的思考空间,提升了全书的厚重感。作者总结出的打造中小企业成为“超级银行”的模式很有新意,可操作性强,值得尝试。
中国需要更多“超级银行”型的企业。我十分乐意向大家推荐《创业巧融资》一书。